凯尔特人的起源与文明1

凯尔特人(Celts),分布于西欧,现今的马恩岛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的康沃尔人以及法国的布列塔尼人,都属于凯尔特人,其中以威尔士人、康沃尔人、爱尔兰人为代表。

他们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并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也是现今欧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在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们曾经大规模迁移,曾经无处不在。他们和古希腊人做生意,和古罗马人争战不休。他们成群结队的翻过阿尔卑斯山,把铁器的使用带往欧洲各地。他们是战士,是艺术家,是铁匠,是木匠,是商人,是矿工,是建筑师。

他们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男女平等和性取向平等的民族,因为身为凯尔特人的女性,她们不但可以成为女王,还可以成为宗教领袖——在后世的欧洲,不遵从撒利克法的国家,女性可以继承王位,可是女性永远都无法进入宗教领域(亚伯拉罕诸教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凯尔特民族的本土宗教(德鲁伊教)在传统上接受同性恋,德鲁伊教的宗教领袖为凯尔特女性。

1、史前文化

(1)乌涅蒂采文化(Unetician Culture),约公元前17 世纪一约公元前14世纪

遍布于由斯洛伐克西部边界,经摩拉维亚和捷克中部、西北部,至德国中部的广大地区。捷克克鲁什纳山区蕴藏着中欧最丰富的锡矿,加之当地或附近地区露天开采的铜,便为发展青铜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乌涅蒂采文化所处的中心位置,也有利于这种文化同周边所有方向的交往:朝南可以穿越阿尔卑斯山,去往亚得里亚海和北意大利;向北可经易北河、奥得河,通向波罗的海沿岸;朝东南方,循多瑙河可与黑海沿岸相连结;往西,中欧平原几乎连绵不绝地伸向西欧,直至英吉利海峡和不列颠诸岛。倚助于这些贸易通道,乌涅蒂采文化人以输出青铜器具,换回了爱尔兰的金,康沃尔的锡,波罗的海沿岸的琥珀、毛皮。

(2)瓮棺文化(Urnfield Culture),约公元前13世纪—约公元前8 世纪

称作一股“哺育凯尔特社会降生的最新文化潮流”。它萌发于中欧东部和意大利北部,随后渐次传播至西欧、北欧甚至东欧的乌克兰一带。这种扩展很可能与广泛的迁移活动有关。该文化得名于作为其文化表征的独特葬俗,即将死者遗体焚化后的骨灰盛入陶瓮,埋于集体群葬的墓地。有迹象表明,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似乎是一个充满生气、富于创新热情的族群。他们已在使用青铜镰刀收割农作物,用青铜工具修建设防的村落、寨堡,并存留下来诸如德国符腾堡州的布豪一类典型遗址。他们的青铜制作工艺也已具相当水准,能锻制铠甲、盾牌和各种刀矛、马具。瓮棺文化虽则也同希腊、意大利的早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但其覆盖的广大区域,尤其是西部地区,无疑同凯尔特人的祖辈相关联。有的语言学家肯定,瓮棺文化的居民是讲凯尔特语的。另据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学者库恩推测,大约与此同时流布于今德国境内的劳齐茨文化(LausitzCulture),随之扩伸而来的大批人群, 似乎也属于操凯尔特语的人。虽然这些说法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但该文化极可能同凯尔特人存在渊源关系。“瓮棺文化人以他们的自负,其在享受饮食方面的乐趣,以及在武器和首饰制作技艺方面的早熟性,预示着他们凯尔特后裔们的诸多特性。他们居住的欧洲也成为不久之后凯尔特人出没的地方”

(3)哈尔施塔特文化(Hallstatt Culture),约公元前1100年-约公元前450年

以今奥地利萨尔茨堡附近的哈尔施塔特村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南斯拉夫、奥地利、波兰西部、法国等地。该文化晚于骨灰瓮文化,早于拉登文化。本身可分4期,A、B两期年代为公元前1000~前 750年,实际包括了骨灰瓮文化的内容,因此,晚近研究中的哈尔施塔特文化仅指其C、D期而言,年代大体为前750~前450年。这一文化被确认为凯尔特铁器文化的第一阶段。其年代跨度颇大,分布范围也遍及今德、奥、南、波、法等国。这一时期,流行带有铃状把柄的铁剑和带有向上弯曲弧形把柄的铁剑,以及各种斧、刀、箭镞、矛头等铁器,此外,还生产青铜器皿、精美陶器和以玻璃、琥珀、象牙制成的小饰物。墓葬既有火葬高冢墓,又有直肢土葬。酋长、首领和氏族上层人物,死后常伴以四轮战车葬,尸体放于木椁墓室内的战车上。随葬品有武器、马具、饰物等。早期曾包含瓮棺文化、 青铜时代晚期的内容,后渐流行铁器,出现了铁质重型长剑、翼状斧等。从遗址可见,冶铁 业已具相当规模,熔炉、铸范、矿渣均多有发现。陶器制作技艺颇精,多为几何纹饰和素面 两类。墓葬流行火葬高冢;晚期出现战车葬,即将死者置于四轮战车上,并以武器、饰物、 马具陪葬,据信主要是部落首领或其他上层人物。这一时期墓葬中还发现许多希腊工艺品,显示凯尔特人与希腊文明世界间已有贸易交往。此外,哈尔施塔特文化遗址中也包括不少 设防寨堡,以木棚或土坯筑墙,并设有望楼、大门。由此可推知,当时部落间的战事可能已 较频繁。寨堡遗址以今德国符腾堡州霍伊纳堡最著。

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欧进入凯尔特人铁器文化的第二阶段,即拉登文化期。

(4)拉登文化(La Táne Culture),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公元前1世纪末

得名于今瑞士纳沙泰尔湖东端的拉登遗址。分布于奥地利、法、英等国。拉登文化以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著称,它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东欧草原斯基泰文化的怪异动物形象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成为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伴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艺术主要表现于盔甲、盾牌、铜镜等金属器物上。墓葬从哈尔施塔特时期的四轮战车葬转变为两轮战车葬。该文化直接承袭了哈尔 施塔特文化,同时也分别受到了来自希腊人、伊特拉斯坎人和罗马人的影响,与各地土著之间发生了文化交融,由此而形成自己典型的文化风格。拉登时期的寨堡比之哈尔施塔特时 期更具规模,四周都是高墙深壕,大约已成为部落的行政、宗教中心,后至罗马时期,不少发 展为城市。像伦敦、日内瓦、维也纳皆起源于这类凯尔特语称呼的或凯尔特人建立的设防据点。拉登时期凯尔特人使用铁器更为普遍,农 业手工业中大量采用铁制犁、镰、锤、钳、锯、锛、斧等工具,在建筑上也已使用铁钉。制作饰物的工艺水平愈臻完善,公元前3世纪起又广泛采用珠宝镶嵌,使产品造型更见精美,熠熠生辉。凯尔特人在古代欧洲诸民族中素以擅造战车而驰名,此时的战车形制已由先前 的四轮改作两轮,更为快捷轻便。他们在制造工艺上创造性地利用了金属热胀冷缩的原理,以烧红的铁箍来紧固轮辋,使车轮既耐用又美观。拉登文化时期,凯尔特人的铁器冶炼和制造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出现具有特色的铁犁铧、铁镰刀和带有精致镂花剑鞘的短剑。洛林、中央高原和勃艮第是主要的产铁区。拉登文化的寨堡建筑规模很大,大多位于河流转弯处和难以登临的高地之上,四面有高墙和壕沟,成为部落的行政、宗教中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因戈尔施塔特城附近的曼兴城堡占地达380公顷,围墙总长7公里,城堡内有方形大屋,也有长达41米的长屋,发现有各种工具、武器和冶铁、纺织用具及铁锭等,表明堡内有兴盛的手工业。这些城堡在罗马统治时期逐步发展为城市,不少欧洲名城如伦敦、维也纳、日内瓦等均起源於此。哈尔施塔特文化时期的四轮战车葬此时变为两轮战车葬,表明新式战车已成为战争中的主力。两轮车的形制可能受到了伊特鲁里亚文化的影响,但凯尔特人也有独创,特别是他们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以烧红的铁箍紧固车轮,使战车的质量在古代民族中臻于上乘。拉登文化时期,采矿和冶铁业均达到较高水平,铁器使用更为普遍,出现铁镰及锉、钳、斧、锛、锯等工具。建筑中广泛使用铁钉。农业方面,使用两牛牵引的重犁耕地。在英国,这种重犁耕作的遗迹已由考古航空摄影得到证实。拉登文化的装饰艺术独具一格,它从哈尔施塔特文化朴素无华的几何图案发展而来,又受到斯基泰文化奔放怪奇的动物形像和希腊古典艺术写实风格的影响,形成一种以曲线螺旋和圆圈图案为主,杂以希腊式花草和斯基泰动物纹样的装饰风格,即所谓“拉登风格”。主要施于盔甲、盾牌、铜镜等器物上。拉登文化时期的凯尔特人已形成部落联盟,并对周围的文化产生影响。由于同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接触,在该文化中也可见到细口瓶、雅典作风的杯等希腊式的遗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