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员孙世发

红色交通员孙世发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

文/李谦增

一个村庄,演变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一个时代,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风云人物;一条山路,留下了多少让后人费思量的过往……

地下交通站孙世发家旧址

孙世发(1914~1994),祖籍山东淄博。清末民初,其祖父为了躲避灾荒战乱,最早落难陕北富县,再迁徙至瑶曲背阴重梁村。重梁乃风水宝地,孙家人勤恳耕作,家业日隆,人丁兴旺。民国之初,军阀割据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国之忧患,重梁村地处深山,与世隔绝,孙家人清享安乐,悠然自得。孙老爷子生育六子,四子世发不受约束,秉性耿直,喜交朋结友,遇事不公好抱打不平。

1942年,时任富平县地下党工委书记的邵武轩调到淳耀县委(耀县庙湾),孙世发入党。孙家出了一个共产党员,之后被连遭两次抄家,洗劫一空,幸亏没有抓到孙世发。邵武轩的任务是异地领导富平地下党工作,采用派人出去调人进来的办法联系。曾派孙世发与富平曹村特支书记白彦信接上了头,孙世发把白彦信通过敌人封锁线带到边区汇报工作。孙家也就是在这前后再次安家曹村镇大渠村,这是一个山东淄博乡党聚集的村落。

孙世发是党的忠诚战士,他人到那里,根就扎到那里。孙世发家也就成了党在曹村的地下交通站。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给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于是约定上门接头的同志就以猪肉、红豆、白豆等为信物,暗示护送人员的去向,成为敌人难以破解的密码。收到红豆,就是边区有人来或有什么指示;收到白豆,就是白区的同志有人经过或白区搞到了情报要送往边区;收到猪肉、豆腐、粉条等吃的信物最为不利,意思是一锅烩,交通站隐藏的同志尽快转移疏散等等。每次任务接到暗示,孙世发心领神会,完成任务非常出色。

(一)由西路北上

曹村特支书记白彦信,经组织批准打入敌人内部任乡队副。足智多谋的他,办事细致周密,把白色恐怖下的曹村沿山一带搞成了“暗边区”。1947年,边区某区区长陈宏钧回曹村执行任务,被反动伪乡长马忠骏捕押,白彦信与敌周旋,设法营救。陈宏钧的妻子是曹村西头堡人,营救成功后白彦信将陈宏钧夫妇交给了孙世发,让他设法送往边区,不敢怠慢,越快越好。

孙世发把二人安顿在家里,让自己的妻子尽快准备上路的干粮,自己出门找来本村一胖一瘦两个地下党员张勤元、张勤功。针对如何护送,连夜商量对策和方案。最后仨人一致认为:这次护送非同寻常,在尽可能规避风险的前提下不妨铤而走险一次。他们让区长陈宏钧头戴礼帽,身着长袍,墨镜遮脸,神气十足;让夫人擦脂抹粉,身穿旗袍,脚蹬皮鞋。两人坐着骡子拉的轿车,连夜出发,大摇大摆地送往边区。

到耀县时天已蒙蒙亮,远远望见一处必经的关卡,一盏气死风灯高高地挂在关卡的顶端,发出昏黄的光。孙世发一边赶车,一边招呼后面的两个伙计:“快到关口了,打起精神来。”猛一扬鞭,轿车匆匆行至关卡,这时只见一位手持刺刀长枪的哨兵,厉声喝道:“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孙世发“吁……”一声,轿车停了下来。然后朝哨兵摆了摆手,哨兵凑近前来,孙世发小声说:“伙计,眼放亮些,我们仨是西安警厅的捕快,护送胡(宗南)长官妻妹俩口子北上搞点黑的(大烟),护送不好,我仨也吃不消。”

哨兵看看后面那两个跟班,头戴礼帽,身着便服,一副待理不待理的傲慢样子。这时轿车里的陈宏钧拉长了腔:“这是谁呀!”

说着挑起卷帘,探出半个脑袋来。哨兵一看这身打扮,也怕惹麻烦,急忙摆手让道,孙世发一行大摇大摆地闯过了关卡。

(二)由东路北上

孙世发东路北上边区,经常走底店,过尖山到陈炉,再经王家河翻文王山到边区。如遇到送情报,他常常把情报缝在衣服补丁的夹层里,冬季也常常缝在棉衣的花絮中,确保万无一失。出门常牵着自家的骡子,曹村到陈炉这一段骡子的驮筐是空的,装扮成去北山驮炭。到陈炉如果还要继续北上,就装上些瓷器,打扮成做生意的样子。这样的情景不知经历了多少回,往返在曹村到边区的崎岖山道。

1946年的秋季,孙世发接到上级指示,送七位西安来的进步女学生到马栏。这样的行动人数多、目标大,孙世发和参与的同志商量,只有夜间行走,白天隐蔽休息,所有关卡必须绕道而行,不可莽撞。当时北上尖山是一个险要关卡,而且有重兵把守。孙世发引着七个女学生,没有走底店过尖山到陈炉的路,而是沿东沟索家经二圣洞翻山到立地坡,这条小路据说是1937年红军二方面军贺龙率军南下富平走过的,当地人叫“贺龙小道”,孙世发带领女学生攀援在贺龙小道上,然后继续绕过陈炉镇,经川口踏上了王家河翻文王山到马栏的路。

蜿蜒曲折的山路再加上绵绵不断的连阴雨,第五天才赶到瑶曲地界。头顶风雨,脚踩泥泞的日夜兼程,带的水和干粮早已吃完,几位女学生实在是走不动了,孙世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天快黑了,孙世发擦了擦脸上的雨水,辨别着前行的方向,当他确认不远处的村庄是“水打埝”时,眼前一亮,想起了自己的结拜兄弟王老五。王老五是“水打埝”村的保长,孙世发心想,今夜就投奔王老五了,到他家吃的住的都有着落了。他让随从人员躲雨在一孔废弃的窑洞里,只身往“水打埝”村走去。

孙世发一进门王老五吃了一惊:“兄弟,这大雨天的,你从哪里来的?”只所以这样问,王老五清楚兄弟孙世发干的是大事。

“五哥,我从富平赶回来的,今夜想在这里借宿。”

“唉!这是哪里的话,回来了,这不就是到家了吗!客气个啥,让你嫂子烧汤去(晚饭),咱哥俩再喝上几盅,这都多长时间没见了,我和你嫂子整天还念叨你哩。”

“五哥,让嫂子多做些饭,我还带了七个孩子……”

王老五也是豪爽之人,先是一愣,随即问道:“哪人呢?”

“在村口的破窑里。”孙世发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这么大的雨,那快叫进屋里来吧!”王老五转头对老婆说:“你去把老院子的窑洞拾掇一下,让孩子们住在东院。回来多做些饭,兄弟的事大,能帮上忙也算咱的福报。”

王老五有两个院子,他把旧院子叫东院,他现在住在新院子,也叫西院。两个院子相隔四、五十米,他搬到西院后,因为自己是保长,难免有应酬,就把东院作为应酬来人的场所。那天晚上,七位女学生就住在王老五的东院,王老五的老婆招呼孩子们吃饭后,再三叮咛夜里外面不管有啥响动,都不要作声,安然睡觉。然后细心得锁好了东院的门。孙世发和两个一起护送的男同志住在西院,和王老五住在一起。

这些日子连阴雨不断,好多天“白狗子”没有来骚扰了。不巧的是第二天天晴了,孙世发他们休整后准备到晚上出发,必须在王老五家隐蔽一天。吃饭不成问题,关键是安全,王老五的老婆是个贤惠聪颖的女人,明洞是非,她一大早就坐在西院的门口纳鞋底,说是纳鞋底眼睛不停地盯着门前的坡头。将近晌午时,五、六个“白狗子”斜挎着步枪散乱地走在坡头上,当他们上坡后拐向东院时,王老五的老婆急忙站起身来,朝他们的班头喊话:“三癞子!老五在这边哩,东院的锅灶麻籽煮油,锅灶占着,要吃要喝到西院来……”

那几个“白狗子”听到呼喊,掉头往西院走来……

孙世发在王老五夫妇的帮助下,将七位女学生安全送到马栏,又一次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在那艰难的岁月,孙世发参与护送革命同志一百多人,在封锁线上出生入死,不计名利为党工作,是富平人民的优秀儿子。

讲述富平人的故事,

凝聚富平人的力量,

弘扬富平人的精神,

打造富平人的品牌!

富平人投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