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僧“见风长”的问题(西游路,人生路)

今天咱们说到唐僧的身世,这个在电视剧里有所交待,虽然不是很详细,但是前后的过程交代清楚了。就是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了状元,骑马夸官的时候,正好赶上当朝宰相殷开山的女儿殷温娇抛绣球招婿,殷小姐看到陈光蕊一表人才,又是新科状元,于是芳心暗许,绣球打中陈光蕊,两人结为夫妻。我一直琢磨这个事情,过去抛绣球招夫婿的富贵人家小姐们是不是从小的训练科目里面必须有一项篮球,主要练三分线外远投,必须比NBA的明星还要精准,否则看准了也打不准,打到了旁边一个要饭的,你是嫁是不嫁?而且NBA的明星投不准最多就是丢分,您这个打不准可是终身幸福的问题啊。

行了,闲言少许,接着说这一对新婚夫妇。话说陈光蕊的任命下来了,被封为江州州长,他很高兴,带着新婚妻子就上路了。其实“上路”这个词儿比较犯忌讳,因为过去处决犯人都叫上路。不过这个词儿用在陈光蕊身上倒还真是合适,因为他到了去江州的船上,就被水贼刘洪害死了,刘洪拿了陈光蕊的证明材料,就到江州赴任去了。那会儿的证明材料上没有证件照,所以冒充起来很容易。殷小姐本来不想从贼,奈何自己已经有了身孕,只能暂时隐忍下来。到后来生下唐僧,殷小姐写下血书,放在唐僧的襁褓之内,再把婴儿绑在一块木板上,顺江漂流而去。《红楼梦》里史湘云的判词是“襁褓之中父母违”,唐僧跟她也差不太多,只不过史湘云是一出生父母就亡故,唐僧是被母亲送了出去。因为留在身边,刘洪必然要害了这个婴儿的性命,顺江飘走反而有一丝生机,就看这个孩子的造化了。

这个孩子当然是死不了,死了就没有后面的书了。唐僧被金山寺(就是后来白娘子放水淹的那个庙)的长老救下,到后来唐僧长大,来到长安,找到自己的姥爷殷开山,抓了刘洪,给自己的父亲报了仇。

后面还有陈光蕊死而复生,殷小姐从容自尽的比较狗血的情节,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是时间的问题。前面给孙悟空算年龄的时候我说了,《西游记》里面唐僧取经是在贞观十三年出发的,可是您如果翻翻原文,看看刚才说的陈光蕊中状元的年份。要命了,也是贞观十三年。那么也就是说,陈光蕊中状元,跟殷小姐成亲,然后被害。殷小姐生下唐僧,唐僧长大了报仇,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年里,这可能吗?最不可思议的就是,这唐僧一生下来,几个月就长成大小伙子了,所以我在题目里就说唐僧真是“见风长”,风一吹就长大了,就能来回奔走,给父母报仇雪恨。

这可以说是《西游记》里面的一个大BUG,吴承恩先生算术再差,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篓子吧?这还叫四大名著?没法解释啊?这个就涉及到了《西游记》的流传问题。

您要是翻原著的话,会发现陈光蕊遇害,唐僧报仇的情节,并不在任何一回书里,这是在第八回和第九回之间插的一段“附录”。这就清楚了,吴承恩先生自己写书,干什么要在中间插所谓的“附录”啊。这应该就是在后来流传过程中,被别的人给加进去的。

四大名著在流传过程中都存在这个问题,现在看到的版本都经过后来人的修订。比如《三国演义》,现在通行的就是毛宗岗修订过的版本,《水浒传》也出现过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红楼梦》更不用说了,三分之一都是旁人续的。《西游记》也存在这个问题。

明朝版本的《西游记》当中,是没有这段情节的,只是用一首诗简略地交代出唐僧的身世。到了清朝,有一个叫做汪象旭的文人,他对西游记做了一番修订,把这段情节加了进去。明朝版本当中,唐僧的身世是在他出场之后,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的那一首诗。这位汪象旭直接在唐僧出场之前就把这段情节加进去了,他本人的解释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在加入取经队伍之前的身世,书里都交代得很清楚。唐僧这里就交代得很简略,不合适,所以把这段情节加进去了。

其实这段情节也不是他的原创,早在元朝就有了陈光蕊遇害,江流儿报仇的情节。吴承恩先生之所以只用一首诗来说唐僧的身世,可能也是因为这段故事流传得太广,所以没有必要赘述了。而这位汪象旭直接把这段情节加在里面了,但是他有点儿顾头不顾腚,加进去之后直接把年份定在了贞观十三年,他就不管后面唐僧取经也在贞观十三年这个事儿了。这才出现了唐僧一年不到就长成大小伙子这个情况,这就是一些个不负责任的文人改动的结果。

我插进这一个小段的目的就是要谈谈关于名著的版本问题,明天咱们接着聊唐僧取经之前发生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