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碑林杂记/彭鸽

在我的印象里,碑林无非就是古人所留下的字和画一类的碑中古迹,只要抱着一颗虔诚的和对前辈们瞻仰的心,应该也就算不虚此行了。直到最近,我真正意义上去了一趟碑林,一下颠覆了我对碑林的所有印象,这里真是汉族艺术文化的宝库啊!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名碑,一共两千三百多块,真是气势恢弘,熠熠生辉。其中,著名的“昭陵六骏”有四骏就藏于碑林,更是虎上添翼,为这块艺术宝库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碑林是在古碑林的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形成了“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我刚踏进碑林东门时,就觉得这座门异常特别。碑林大门(东门),原为孔庙东边的义路门。礼门、义路两门的名称均来自《孟子》“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意思是说,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只有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才能从这条大路行走,由这个大门进出。于是,我故意在此门前逗留了一会,好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有学问。我继续往前走,正前方是一个八角亭,在亭子正中间,屹立着一座碑,碑身呈黑色,是一个长方柱体,四面刻有文字,碑身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有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这座碑就是著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之一。据说是唐玄宗亲自做序,他以孝治国。当时,他大力宣扬孔子的《孝经》,于是亲自撰写。后来又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于是,就有了可供现代游人观瞻的伟大艺术。说起唐玄宗,被大多数人热议的无非就是他和杨贵妃的奇闻趣事了。哪里还能想的起他作出的这么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呢。在历史上,他其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皇帝,他的才情并不亚于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他是一名出色的书法家,其笔力苍劲有力,他的《鹡鸰颂》,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他是梨园行业的鼻祖,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就是他普的曲。这部音乐和舞蹈的经典虽已失传,后经业内行家不断高度还原,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更是打鼓的一把好手,据说他练习打鼓时,打坏的鼓槌就有三竖柜之多。这是何等的了不起啊,试问历史上有几个皇帝爱好一门乐器能达到这种惊人的程度?在他统治唐朝社会的前半期,政治开明,政通人和。也难怪“开元盛世”发生在了他的身上!

这时,临近中午,春光妩媚、燕子呢喃。我继续往前走,到了碑林的第二个单元,即陈列展区,里面一共有七个展区,我一共看了4个展区。第一个展区,陈列的是《开成石经》,它的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尔雅》《孟子》等13部经书,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都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主要是因为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因此,才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这些经书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我看到《周易》时,扪心自问了起来,在我的学生时代以及职业生涯之中,究竟读过多少本书?我数了数,恐怕都不及我的十根手指吧。在我心中,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就是《诗经》和《论语》了。记得大学期间,初读《尔雅》之中的《采薇》,被句末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深深地给吸引住了,当时我就觉得这四句诗是《诗经》里面写的最动情、最美丽的诗篇了。后来再读,才得知这是一首写戍边兵士在服役归来途中的诗,他追忆了在战场上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现在,当我再次读到这首诗时,美感再次涌上心头,让人热血沸腾,实在极好!前不久我还专门把这四句诗换成了我的微信签名。平时,上班闲暇,我也总会翻开《诗经》,细细品读着古人的无尽智慧,尽管有些句子现在读来有些拗口,但在诗经产生的那个时代,这些都是最动人的旋律、最美妙的音乐。现在,这些经典被沉甸甸的篆刻在了碑林里,供游人不断参观,他们的作者当然是无比的自豪!你看,那些文字通通被穿上了青黑色的外衣,显得是那么的厚重,字字句句散发出经久不衰的芳香。我往前挪了几步,站在《论语》面前,看着几处因明嘉靖年间发生在关中的八级大地震把碑文损坏的痕迹,尽管几经后人多次修补,依然可见字迹瘢痕,失去了原来的光泽。我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悲凉和欣慰。之所以悲凉是因为再伟大的著作也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锈迹斑斑;之所以欣慰正是因为伟大,所以才变得不朽。历史孕育了真理,它同时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碑林就是最灿烂的证明。

这座千年庭院散发着诱人的香醇,园子里几处含苞待放的白色玉兰正向前来的游客眨着眼睛呢,他们个个跟随这些古老的文字使得自己浑身也散发着最古老的香气。我被游人推着往前慢慢地移动,跟着前来参观的游人一起来到了第二个展区,这里主要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颜真卿的《颜勤礼碑》了,他的楷体雄伟端庄,用笔匀而藏锋,外温润而内刚劲。周围前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导游也被夹在了其中。她边指着这块碑文边讲解道,颜真卿年轻的时候,为了学习书法,两次辞官,最后跑到了洛阳,向当时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张旭开始不愿意收他做入门弟子,最后被他的执著和天赋打动,最终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传授给了他。在张旭的悉心引导之下,他也非常刻苦好学,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导游的一番解说之下,我豁然开朗。原来一个人的天赋与后天的勤奋是密不可分的呀,假如颜真卿当时不那么刻苦,不那么好学,那么后人就无法看到他的“颜体”了。我站在他那刚劲的笔锋下,久久地不愿离开,尽管一波一波的游人已经去了下一个展区。我又看了一下,这个展室中细细的白色线条勾勒出镌刻在石碑上的其他的楷体,个个笔力端庄雄伟。这恐怕与唐朝社会的高度繁荣是分不开的!上层统治开明包容,当时极力发扬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因此,唐代的书法家个个高度自信,用他们那支刚劲的笔一一记录着唐朝的繁荣。

我依然目不转睛的看着、走着,走着、看着。陈寅恪先生言:“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提起北宋这个朝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米芾等文化巨擘依依从历史中走了过来。我是偏爱北宋的。唐朝,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朝代;而北宋,在我心目中则是一个成熟稳重的朝代,这里仅仅偏指文化方面。所以,当我走到第四展区的时候,足足走了快两个小时,尽管第四展区占地只有20平方米。这一展区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我一眼就望见了苏轼的笔迹,刻有他文字的这座碑是坐南靠北,在这座丰碑的前方摆放着一块如电脑般大小的“解说台”,上面写着《集归去来辞诗碑》清康熙二十二年,苏轼书。我一时难掩内心的激动,立刻吟诵了起来。下面引自局部:《归去来集字》役役倦人事,来归车载奔。征夫问前路,稚子候衡门。入息亦诗策,出游常酒樽。交亲书已绝,云壑自相存。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的诗,在黄州期间,虽然食不果腹、住所简陋,但他依然一副乐天派,生活极度困苦,诗文仍旧大放异彩。事实证明,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所做的诗文达到了他诗词创作的最高峰。那时,民间争相吟诵。那时,崇拜之人繁不胜数。一提起苏轼,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他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丰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这就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我最喜爱的文人就是苏东坡。先不说他那万古文章,仅仅就他的人格魅力就足以让后世敬仰万年。看着他的苏氏字体,我更是久久地不愿离开。我伸出右手想去摸他的气息,却怎么也摸不到,全是因为刻着他字迹的碑身实在太高,我只有静静地的站在这块碑文下面,慢慢的瞻仰他、敬佩他,回忆着他的生平事迹。这个时候,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是我前些年在网上买的,前后读了三遍,每一次读出的思想感情总会不一样。第一次是惊艳;第二次是欣喜;第三次更大程度上是怀念。今天回到家中,我定要再拿出来,同时对照着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一并读一遍。我想我就会彻底地明白刻在这座丰碑上的这些苏氏字体的苍劲和飘逸。尽管时代更替,他留给我们的,总会是他那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就是不朽!

我依然久久地站在这座丰碑下,嘴里不停地默念着苏东坡的一些诗文。突然,被一阵熟悉的电话铃声震清醒了!是妈妈打来的,她问我:几点回家吃饭,想吃点什么?我这才想起来,早晨我曾告诉妈妈,下午要回去吃饭的。我和妈妈简单地说了几句,就挂了电话。天色已经临近4点了,我想要不先回去吧,因为碑林离妈妈住的地方还比较远。于是,我慢慢地往出口方向走了去。这时,一股强烈的吸引力把我又吸了回去。于是,我跟着最后一波人流走向了最西边的“石刻艺术室”。刚一进去,就被墙上的“昭陵六骏”深深的吸引住了。它是碑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之二。它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唐朝建立之后,为了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随后又被移入了碑林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目前,碑林的这两匹战马均为复制品。假如当年没有这六批战马,唐王朝究竟会不会晚一点建立起来呢?我想。可能无形之中夸大了这六匹战马的历史功劳吧。要不,一代明君唐太宗也不会把他们置于陵前,生前死后依然让他的战马陪他度过漫漫长夜。除了六骏,室内还有石灯、石椁、石狮等。石灯十分引人注目,灯分九层,无论造型还是灯案都十分精美;石椁阴刻的是星相乐舞,仕女图,椁外浮雕彩绘文武侍从和骑龙驾凤仙人,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这里的石刻或雄劲或简练;或圆润或精美,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我带着篆体、曹全碑、楷体以及各种石刻造型的印象,慢慢的向出口走了去。这些美的艺术布满了空气,增强了初春的温暖。我正想关于我自己的灵魂在这里有什么收获,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偌大的“经典”。我把眼睛睁得更大了,向它说了一声:我还会再来的!

此刻,无边无际的夜色终于来临了,这些艺术在夜色的陪伴下越发的璀璨!

作者简介:

彭鸽,女,陕西西安人,1986年出生,2010年参加工作,从事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现供职于陕西省环境保护厅。从小爱好古典诗词,业余从事文学创作。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

征文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新媒体《行参菩提》

2019年元月1日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2019年赛季)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去的时光/赵煜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年味/祝其华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回老家过年/申明阳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吐鲁番遇雨/许曙明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爱的花开了又谢了/李朝艳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有一个当粮管员的娘舅/范富勤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努力做个撞钟的和尚/酋长有德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第二次哭泣/梦海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平安,就是最大的孝道/赵谦诚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山核桃,菩提心/康哲峰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心若菩提/赵武明

(0)

相关推荐

  • 碑林:艺术的盛筵

    西安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196 ...

  • 【一起读帖】苏东坡最漂亮的一块碑帖:《表...

    [一起读帖] 苏东坡最漂亮的一块碑帖:<表忠观碑>欣賞 苏轼<表忠观碑>,苏轼撰文并书丹,1078年立石,拓纸均高40厘米.宽60厘米,扬州市图书馆藏拓.此碑文脱胎于颜真卿&l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仰慕古隆中/李守忠

    古隆中的牌坊前,松柏森森,龙吟细细,迎来了我们这群诸葛孔明故乡的游客. 这是一段相距千里的行程,更是穿越1824年的对话. 站在襄阳古隆中门前,我看到了那个来自山东沂南县砖埠乡诸葛村的少年,跟随着叔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为祖国点赞/苏佳鹏

    日月穿梭.时光流转,我的祖国--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华诞.中国人民亲眼目睹着她日新月异.天翻地覆的变化,切身感受着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在经济.科学.民生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一带一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月亮的脸/欧君武

    2018年5月29日,让我遇见了56张"月亮的脸",一张挂在天上,55张开在人间. 今天晚饭后,我早早地来到女儿的学校,准备陪同七年级(1)班的孩子们上加自习.因为学校有规定,是不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九华山朝圣/孙玥

    如若不是本人亲身经历,我也难以想像三步一拜竟然有如此殊胜功德. 2016年农历六月十九日,我从家里出发,二十下午到九华山,我是去还愿的,为孩子许的愿望很圆满实现,我曾跪在地藏菩萨座下发愿:请地藏菩萨慈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龙游/夏明

    出差路过龙游,我执意下车.因为在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妈妈和舅舅. 龙游,现为衢州市辖下的一个县,位于浙江西南山区通向金衢平原的公路节点上,是浙江龙泉至兰溪的必经之地.四五十年前大约是一个镇,似乎归属金华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初探仙瀑洞/金志敏

    樵夫彳亍攀援于崇山峻岭间,又累又饿,长途跋涉使他高度紧张.周身感觉越来越冷,体表温度都被风雨逐渐带走,他感觉手臂起来一片一片疙瘩,而且小腹处皮肤也逐渐变红起痘.山鸣谷应,无意中拨开一簇盘根错节的树丛时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放牛的童年/路志宽

    对于牛,乡下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这牛啊,不是牲畜,而是人,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员,而且还是至关重要的一员. 最为最主要的劳动力,犁地耙田拉车拉磨,牛都是一把肯出力的好手.尤其是那些缺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又见石榴花开/邓小爱

    石榴石榴五月开,石榴花开贵人来--刚记事时,我就认识了她.那时老家的大门前有棵石榴树,每逢夏天,树上开满一束束火红的石榴花,像喜庆的喇叭,又像少女翩翩的红裙子.蜂蝶闻香而来,一场场"演唱会&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痛和幸福在旅途/刘茹

    盛夏时节,我们一行游人,乘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高速行驶,终于在第二天清晨的六点抵达世界文化遗产地黄山市.我们匆匆吃了早餐,便在导游的带领下向黄山风景区出发了.途中,导游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黄山.关于古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