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追杀,建文帝逃到了海外?

本广告位招商

御临河发源于四川省大竹县四方山系,上至长寿区称沱接纳邻水县幺滩河(幺滩乡已改为御临镇),下到渝北区洛碛镇箭沱村与江北区五宝镇新山村之间的长江口,约一百多里。

御临河,原叫太洪江。长江岸的太洪岗,渝北区的太洪场(原太洪乡并洛碛镇),都源于太洪江之名。御临河顾名思义,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临,即到达或靠近的意思。据说,御临河的来历源于建文帝曾到过这条河。

上世纪50年代,御临河里通行木船,把沿河两岸的粮食、肥猪等农产品装运出去卖到城里,然后又将城里的食盐、布匹等工业品运载进来卖给当地人,是这一方人千百年来的主要运输通道。50年代以后,逐渐有了公路,御临河里的木船就随着消失了。

建文帝,乃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1398年朱元璋病逝,21岁的朱允炆继承了祖父的皇位,改年号为“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便推行“宽政”、“减赋”、“锐意削藩”。由于“削藩”策略失误,而失去帝位。历史上有“自焚”之说,有“出亡”之说,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

关于他的踪迹,有很多传说,哪一种可信呢?

从《明史纪事本末》中看到,在建文帝由密道逃出南京后,有“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的说法。说明建文帝逃亡到重庆,就有可能到达过太洪江,也就会有御临河的传说。

建文帝真的路过这条河吗?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将皇帝的宝座传给的他最大的一个孙子朱允纹,也就是建文帝。但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最有才能,对侄儿登上皇位很是不服,就以"清君侧"的名号举兵攻进了南京城,并用火烧掉了建文帝的皇宫。

朱允纹在那场大火中惊慌地逃出了宫殿逃离了心恋的都城,好歹捡得一条性命。燕王朱棣也就取代了皇位,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成祖。当上了皇帝的朱棣是绝对不能让朱允纹活在世上的,就派人四处追杀。

为了活命,也为了保全一丝希望,建文帝只得向西逃窜.历经数月的爬山涉水来到了太洪江边。落魄的建文帝总算有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在河边那颗百年的老黄桷树下,看着月色下起伏的山峦,静谧的树林,听着汩汩的水声.....还有那岸边形如秤砣一般的怪石,心中不免感慨万千,诗兴油然而生:

奇石个个如称砣, 长河作杆路作索。

弯月作钩星作用, 助我皇王收山河。

不想,这首诗给流传了出去,明朝的县令得知后,感觉来头不小,正待派人查询之时,朱允纹知道大势不妙,只得继续向西逃命,据说后来逃到了云南,在郁闷中了却了残生。 后来,当地人得知是建文帝来过这里,就将这条河改名为御临河,依河而建所形成的小山村就叫称沱村。

笔者在云南的一些景区庙宇里,也看到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说、诗文等,但不知是真是假。

相传,建文帝一行从南京逃出后,沿长江而上,一路东躲西藏,于公元1406年5月,逃至重庆江北太洪岗。取道进入太洪江,走到“沱湾”已疲惫不堪,见得此处峡谷深深,汹涌澎湃的河水从峡谷冲出,两岸峭壁,树木参天,是一处隐藏避难的好地方。

此时,建文帝对复位之念抱以绝望,于是吩咐将士,把兵器弃于“沱湾”,由此更名为“箭沱湾”(现在箭沱村的来历)。马匹放于大山,由此得名“马岭坪”(今五宝镇驻地)。见五堡大山有“五堡”环绕是“宝地”,令部分将士隐居于五堡山,后人便将“五堡场”改为“五宝场”,就是如今重庆江北区的五宝镇。

在五宝镇大树村15社,有座川祖庙(已作民房),面朝御临河,据当地人说,“川祖庙”以前叫“驿龙庙”,建于明朝时期,相传建文帝逃亡时在此庙内隐居过。

建文帝逃亡到达太洪江沱湾后,穿越悬崖峭壁的洞溪峡,沿河西岸逃奔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江北隆兴一小庙,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石洞中,因而得以脱险。

小庙后来取名为“龙藏寺”,经扩建后又更名叫“龙藏宫”,由此“隆兴场”也改名为“龙兴场”,就是沿袭至今的渝北区龙兴镇。

过去,统景镇龙安(过去是乡,现为村)有个滚珠村,位于御临河畔,村边有个河滩叫滚珠滩,设有一个粮站叫滚珠粮站。相传,建文帝以“僧”的穿戴逃亡来到河滩上,又渴又饥,见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戏水游荡,便伏下身去喝水解渴,不慎颈上佛珠掉落水中,佛珠随河水流滚而去,由此得名滚珠滩。

民国5年在此设立“滚珠场”,后来为村,就是沿用至今的滚珠村。

在滚珠村上游十几里,是黄印乡(现为村)。传说建文帝逃亡时走到这里,在河坝上歇脚,打开包袱取行李,被旁边一农夫看见。那包袱里面有一个用黄绸包着四四方方的东西,像似一颗大印,便传得更离奇。从此,那块河坝就取名叫“黄印坝”,后来建乡,命名为“黄印乡”,这大概是黄印乡由来的一种说法。

建文帝的结局,成一谜案,而御临河的来历,也只是一个传说。然而,如今的御临河,风景如画,河上架起了一座座跨河大桥,沿河公路四通八达,旅游开发锦上添花。上有统景“温泉世界”,下有御临镇“排花洞”风光,中有龙兴古镇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还有复盛“御林山庄”。据说,正在设计开发“复盛御临河风景旅游区”。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不知所终,数百年间众说纷纭,关于他的下落,大体上有五种说法,其一是火焚而死。

《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明成祖朱棣在给朝鲜的诏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说法:“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此外还有“出家为僧”、“遁入道门”、“流亡海外”等三种说法。

清代学者吴乘权则给出了第五种说法,他在《纲鉴易知录》一书中记载:建文帝在云南和一带藏匿民间三十余年,直到明英宗时期才现身皇宫,最终寿终正寝。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建文帝的行踪问题是最为敏感的时期。

明成祖将建文帝的忠臣方孝孺、铁铉、景清、练子宁等统统以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戮殆尽,从此没有人敢于传递、记载与建文帝有关的消息与文字。

永乐七年(公元1410年)春三月,建文帝在白龙庵藏匿期间,负责出使安南(越南)、密访建文帝的工部尚书严震与建文帝朱允炆“遇于云南道中”。

两人相对而泣,建文帝不知错所地问他:“何以处我?”

严震自己都不知道朝廷会咋处理,更不可能知道如何处置建文帝了,于是说了句:“上从便,臣自有处。”

随即在夜间自杀了。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秋,明成祖驾崩,太子朱高炽继承皇位,即明仁宗。

当年冬十月,建文帝到江南史彬家,“十一月至宁波,渡莲花洋。”

也是在冬十一月,新皇帝为了表示宽宏大度,赦免了建文帝一朝的“奸党族属”。

同时为方孝孺等前朝旧臣平反昭雪,钦定为“皆忠臣也,宜从宽典。”

明仁宗在位一年就去世了,继承皇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在位十年也去世了,这十几年间,关于建文帝问题的敏感度大为降低。

历经成祖、仁宗、宣宗三代之后,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时候,建文帝问题敏感度极低的时期,这位失踪的皇帝终于浮出了水面。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棣的曾孙朱祁镇即位,史称明英宗。

正统五年(1440年),北京皇城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建文帝被执赴京师。”

《纲鉴易知录》记载:建文帝喜欢写诗歌,在他逃亡三十九年后,与他同居的一个僧人盗窃了他的诗作,此后“自谓建文帝”。

求见思恩知州岑英,对岑英大言不惭地说:“吾建文帝也。”

岑英十分惊恐,将这个僧人押解到北京。

由于僧人自称“年九十余”,建文帝当年才六十四岁,年龄不符,被确认为假冒。

实际上,这个僧人极有可能是为建文帝探路,临死前提出了建文帝的真实想法——“且死,思葬祖父陵耳”,试探朝廷的容忍底线。

假冒建文帝的僧人死后,建文帝决定进京。

经过老太监吴亮的确认,朝廷下诏“迎建文帝入西内。”

“建文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建文帝得到了朱棣曾孙——明英宗朱祁镇的谅解,被安排居住在宫中安度晚年,得以寿终正寝。

明英宗考虑到皇家颜面,只好将其低调安葬在西山。

建文帝逃亡线路图?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

还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最近,又有人提出了建文帝逃出后的两种去向,并都给出了相关证据。

据郑敏娟《李闻举荐引建文帝隐跸宁远下灌考略》认为,建文帝在朱棣大军即将攻入皇宫前,由神乐观主管,兼任膳夫的大臣李闻举协助其逃出了京城。最后辗转到了李闻举的老家湖南九疑山的下灌村的龙回寺(龙池寺)。

证据源于《李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从族谱中《闻举公传》及《闻举公序传》知:闻举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为复曾祖被瑶贼所戕之仇,幼时随母去金陵见明太祖。太祖奇之,赐乡举仕进。建文间特赐进士,擢太庙斋郎。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

永乐篡立,致仕而归,并亨屯出险,成功解救建文帝。后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数年,永乐八年(1410年)卒。里面清楚地记录着李闻举解救建文帝出来并建立流亡政府。

但是,建文帝死后又葬于何处呢?

宁德蕉城区上金贝在2008年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候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墓,在古墓的舍利塔上看到,上面有文字:“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

明学潘群教授考证认为,“墓地上方的火龙珠,足以说明,这是明代而且是永乐朝及其以前的墓地,而且这个墓还用了闭嘴龙的纹饰,这在明朝前期,除了皇帝,谁都不敢用。”

而这座墓墓碑上没有年号,这在一般墓上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百姓还是和尚墓,留下时间是肯定的,但这个墓没有,原因是建文皇帝第一不承认永乐的年号,第二又因为自己失国,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年号。

专家认为,墓的结构和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缩小的皇家气派,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可以断定这是皇族的墓。

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可以肯定墓主人系朱家的。

而作为另一个佐证的是,宁德华严寺(支提寺)珍藏的一件明代云锦袈裟。袈裟周边设计为图腾状18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而同是支提寺收藏的明万历皇帝圣旨牌木刻板周边环绕的五爪金龙均为开口龙(俗称猪嘴龙),两者造型完全不同。

尽管明神宗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赐住持中兴大迁禅师“金冠、黄伞、紫衣、御杖”,随后,皇太后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赐“紫衣四袭”。

但由造型判断,这件袈裟不可能是万历帝赐予的,极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至于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两字的宫灯状图饰,正是朱元璋的独家标志。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时就喜欢把朱字与明字镶嵌在装饰品里供自己欣赏使用或赐给官员。支提寺云锦袈裟胸前上方有九条龙,下方有五条龙,九五之尊为皇帝独有。这是对上金贝古墓为建文帝陵寝的有力佐证。

明代谢肇制《长溪琐语》中,有这样一段话:“菩萨岭在支提那罗岩之下,成祖文皇帝时铸天官(冠)千身,赐寺中,遣太监郑和航海而至……”

这则记载表明,郑和船队到过宁德,并前往支提寺送永乐皇帝命铸的天官菩萨千身。天下庙宇众多,为什么永乐皇帝会命郑和航海而来送上菩萨呢?这只能解释为永乐皇帝也听到建文帝可能藏身支提寺的传闻,故命郑和以送天官菩萨为名,前往支提寺一探虚实。

至于郑和在支提寺有无发现建文帝踪迹,《长溪琐语》里没有下文,无非两种可能:

一是建文帝闻知郑和寻踪而来,便躲藏起来,郑和送上天官菩萨后,回去复命说“支提寺没有建文帝踪迹”。

二是郑和在支提寺发现建文帝藏匿的迹象,判定其已潜心念佛,没有复辟之意,于是就放心履行“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使命去了。

另一个旁证是山脚的一个郑姓村落,据考证这个叫郑岐的村落的开基祖,其实是跟随建文帝出逃的22个从亡大臣之一郑洽。”

郑洽:明浙江浦江人。洪武朝翰林待诏。宋廉学生。为建文帝二十二名亡臣之一。后半生追随建文帝逃亡,下落不明。浦江郑义门与大明皇家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赐“江南第一家”。建文帝朱允炆御书“孝义家”。明人《致身录》载,建文帝朱允炆出亡,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之万松岭,加之郑岐古宅还有类似“中议第”(忠义第)等谐音堂名,似乎冥冥之中在昭示他的后人来此寻根。

郑岐村的村谱叫《白麟谱》,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了,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认为,之所以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就有条溪叫白麟溪。

另外,在郑岐村,当地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的郑义门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在浙江的郑氏家族被朝廷旌表为“九世同居”。

宁德乡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史上有一位皇帝逃难到宁德,在众位从亡大臣的拥戴下,在大泽溪附近半山腰的一个小村子前的一块平地上,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登基仪式,并任命了一批官员。后人就把这块平地叫“小登基广场”,把这个小村叫“小登基广场村”,简称“小登广”。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登广村旁的洋中镇,明初还出过一位国师周斌。而周斌曾出任中都国子司业,最后担任齐王府左长史,负责齐王府公务之类的事情,也曾经是建文帝的老师。

建文帝失国之际,周斌已在宁德老家守孝,最后也病卒于家乡。

建文帝出亡到福建宁德找周斌也是情理之中。

在宁德市的考证中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永乐年间(初步判断为永乐中或永乐二十一或二十二年),在闽东通往周边的浙南、闽中的古官道两侧,有几十座寺庙同时被毁,几千名僧人同时被杀。

而对这一系列惨案,正史与官修地方志居然没有一个字的记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宁德的庙里肯定有文章的。

专家认为,古墓塔碑上刻的那个“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真实身份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当然,今天对这一说法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闭嘴龙”的论断,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王志高研究员表示,“闭嘴龙的名字叫螭首,南京张府园发掘元代龙翔集庆寺遗址时,出土的螭首与这件一模一样。”

而“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这几个字,专家们认为,前面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

印简,字海云,忽必烈老师之一,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佛日圆明大师,这在《续灯存稿》、《五灯全书》等史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记载。

而后10个字才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珠”是他的别名法号,他也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的游记手稿《游金邶(通鄁字)寺记》提到了金邶寺的一口元代大钟,铭文共九行,每行六字。其中“大元至正三年癸未正月日佛日圆明大师住金邶寺沧海弥珠命工铸造内施主黄道昭等舍钞二十六两五分祈求善利各保平安”。

里面出现的“佛日圆明大师”与古墓内佛塔上雕刻相符,墓的真正主人应该就是他。

至于皇室的袈裟,有人提出,据《明史纪事本末》等史藉记载,朱元璋料知后事,预先制作了袭袈裟,供孙子建文帝逊国出亡充当僧人时穿用。

可朱元璋一代开国帝王,应该不会糊涂到既安排嫡孙当流亡避难和尚,又要他穿上“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龙饰”袈裟,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沿途官吏、民众,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和尚皇帝—建文么。

而袈裟是明时宁德支提山华严寺中兴国师大迁和尚的遗物。 原住锡北京翠云寺的大迁和尚,以六十一岁高龄,受万历生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之托,从北京南下,遍访名山,在宁德县支提山寻访到“天冠菩萨”道场。

随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大迁国师奉敕重建支提山华严寺(时称华藏寺),重兴天冠菩萨道场,颁赐中紫衣、金冠各多达十二袭、顶之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大迁国师在支提山圆寂,世寿八十六,立塔本山,碑文“明敕中兴赐紫迁国师之塔”。

事实上,关于建文帝下落说法还有几种,一种是穹隆山为僧说,央视曾经做过报道,有民间传说,称帮朱棣取得皇位后,姚广孝一直对建文帝心怀愧疚。

当他得知建文帝在纵火焚宫后,打扮成和尚趁乱逃出南京来到苏州,他便也来到苏州穹窿山,把建文帝秘密监护在寺里,让建文帝得以安度时日。

永乐二十一年,建文帝殁于穹窿山,享年45岁。而在《苏州府志》、《木渎小志》里均有“建文逊国曾税驾于此”、“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税驾于此,万历间始显”等记载。

在清人韩是升《重修拈花寺碑》碑铭中,也记载了姚广孝出家于穹窿山一事。据说姚广孝以成祖敕赐名义,将穹窿山划归为他的佛地,山内不得居住百姓。而且当地人也知道,拈花寺后的小山冈只能准许帝王、僧宗归宿营葬,不能随意侵扰。

还有说,建文帝曾经藏在四川的平昌佛罗寺,后来死了以后就葬在寺后的山上。因为建文帝经常在寺里面,面向京城哭泣,后人就把这个寺改称望京寺。

还说建文帝从云南大理逃到四川到宜宾越溪河,隐居在隆兴寺,死后就葬在隆兴的山下的塔林里。甚至说康熙帝也曾经到这儿,寻访过建文帝的遗迹。

还有说,建文帝曾避难福州雪峰寺,且郑和还偷偷去“泣拜”。而在台湾学者陈水源所著《杰出航海家郑和》和日本学者上杉千年所著《郑和下西洋》两本著作中发现:明代建文帝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底到达泉州,他和随从以僧人身份在泉州开元寺呆了一段时间后,从泉州出海,到达海外。

还有一种传说——

靖难之变中,朱棣获胜为帝,是为明成祖,他布告四方追治“奸党”,密查朱允炆的下落。多少天来,朱允炆凄凄惶惶的奔突,已经疲惫不堪,当舟过芜湖将至繁昌时,他便意欲在此稍事憩息,再奔行程。还是做皇太孙时,他便闻知繁昌县有座宝山寺,相传北宋时,普贤菩萨金身由峨眉山乘巨锺顺流而下,泊至繁昌县宝山寺供奉。

是夜,舟泊江岸,朱允炆拾级而上,朝着静悄悄的寺阁虔诚地拜了三拜,寺内和尚见来了位游方僧人,自然要尽地主之谊,款待斋饭,安置住宿之所。

第二天,宝山寺又喧闹起来,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谒。

老儒丁文升也来进香,恰好与朱允炆相遇,他觉得此僧行止不象一出家人,相貌异常且又似曾相识。于是,他便有意攀谈,还将其延至家中。丁文升仔细端详这位僧人,那偏歪的顶颅,很象秘密文告上的通缉者,莫非……,丁文升不敢深想,只得试探性地问:“敢问客从何而来?”朱允炆从容答道:“从花山而来。”

不意间,他们又叙起靖难之变,丁文升动情地说:“血光之灾中,也不知年轻的皇帝是死是活。”朱允炆听到这里,一言不发,唯有喟叹。丁文升越说越悲切,竟然哭成一个泪人。朱允炆虽然不能自报身世,但已深受感动,非要将随身金银相赠,丁文升坚决不受。朱允炆敬佩地说:“先生真是忠孝人家也。”

朱允炆知道处此危难之际,万不可在一处多待时日,他告诉丁文升将要泛舟远行。第二天,丁文升手执手地将其送至江边,两人竟如多年的朋友难舍难分。登船后,朱允炆从腰间解下玉环,放在一只布囊之中,一再叮嘱丁文升,待船开动时,方可开启。

远行的帆船已见不到桅杆了,丁文升才将手伸入囊中,只见取出一只玉环,上面赫然饰有龙纹,这时,他才确信所见便是建文帝朱允炆。

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朱允炆的踪影,朱棣视之为心头大病,他坚信朱允炆没有死,可能已存身海外。于是,公元1405年,朱棣命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寻找和缉拿。此时,朱允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游方僧人,他落脚云南,游历于黔、川、粤、楚、湘、闽、陕、浙等地。

公元1440年,流落在广西的朱允炆已经垂垂老矣,他向当地官员讲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要求代奏当今皇帝,允其回金陵颐养天年。

明英宗朱祁镇准其所请,于是,他放舟而下,舟至宝山寺时,令停岸边。他缓步上岸,宝山寺依然屹立,然已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了,那位冉冉老儒丁文升也不知今在何方?他怅然良久,于宝山寺壁上题诗一首:

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鸟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