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出来的韵味

一般说来,在文字上出错不是什么好事,小则出丑丢脸闹笑话,大则误事受损遭失败。20世纪80年代,乌鲁木齐某厂请日本一厂家印刷包装袋,设计的图纸上却误将“乌鲁木齐”写成了“鸟鲁木齐”,结果印好后的包装袋全部报废,损失巨大。

但是,有时也会从错中生发出无穷韵味。

一、无意出错,妙趣横生

外国人说:“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中国人问:“何以见得?”外国人说:“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外国人的附会解说,让人忍俊不禁。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还不行,还需举例说明,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漂亮!”人们听了都开心的大笑起来。

二、巧妙释错,急中生智

据说清代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可由于心情紧张,竟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书法家急中生智,急忙解释道:“此处并非遗漏,而是填写的一阙小曲。”并当即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以后,无言以对,只好赐酒压惊。

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书写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漏掉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的“话”字。旁观者正在为他惋惜,费老却不慌不忙地在落款处补了“酒后失话”四字。巧补漏字,一语双关: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了一个“话”字,以示阙如;又表明歉意,酒后失误,敬请原谅。观者无不抚掌称妙。

有一回,张作霖应日本人请求,大书一颇有气势的“虎”字,落款时竟然将“墨”字误写成了“黑”,成了“张作霖手黑”。张作霖的秘书赶紧在一旁提醒:“大帅,您这'墨’字还没有写完呢,下边还应该有'土’呢!”张作霖一看,真是出了丑。但他不动声色,大声说道:“我还不知道应该有'土’吗?但这是写给日本人的,对他们就要寸土不让。”这一来还表现出了民族气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