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就差在过多“我以为”

当双方因事争执,往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怕的是,执迷不悟者大有人在。

人都在自然不自然地注重“我以为”。有时,很难看到和认识自己所犯的错;即使自己有错,多数人也不愿承认自己有错;更有甚者,有错,不许别人评说,亦不想去改正。

太过于主观,就会偏离客观。自我太强,就忽视了他人,忽视了正理。

你对他人尊重,才能获得他人对你的尊重。话说得很有道理。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就要看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做人做事是否符合公众和客观规律,能否赢得他人的认可、信服和支持。

有些人自诩,我一辈子都没想错过一件事、做错过一件事,其实这本身就是大错特错了。比如,有的人喜欢蓝色,不喜欢其他颜色,这对于自我看似没有错,但对于那么喜欢其他颜色而不喜欢蓝色的人来说,他们又有什么错呢,但如果太过执拗,结果可想而知。人皆会错,有些人错就错在太多的“我以为”,而没有认知和认同别人的“他认为”。

有些人很苦恼和纠结,苦恼在于自己的努力改变不了他人他事。其实,当你试图用自己的标尺来量他人,用自己的规则来改变他人的时候,他人的认知未见起与你相同,你的努力在他那里就变成了对抗和违逆,既不想改、也不去改。似乎有错在于对方,但结果不理想,对于双方,其实“无用功”式的努力和对抗往往又有何益呢?

当一个人过多的“我以为”的时候,就会真正进入当局者迷的阶段,可能不愿听也不去用心听“他认为”,更不能有效环顾周围的声评和环境。“评判”标准过多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过于自强,也会在过多不满中生出太多负累。更关键在于,这个“评判”标准未必是准确的,即使准确他人不能接受,这个标准未必是有效的。

行进群中,更多的是大的趋势、大的环境和相统一的秩序,而不是一个人想怎样怎样。即使有各自的个性,也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尊重遵从团队的意志。当一个人太多的“我以为”,而不能变成客观和现实需要,就会失掉自己的“我能为”“我作为”。理解和谐这个问题的本质,把自己放于相对宽松的共知共从环境,可能心态就会好很多,人就会活得轻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