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古北口之南天门
出古北口营城,沿贯穿东南至南门的小河北侧的观光路西南行,过娘娘庙,连接潮河两岸新修桥梁一座。东为娘娘庙所在的小山峰,西侧为南天门所在的低矮的山峦。

眼前的潮河河谷宽阔,水流清浅,流速缓慢。河道两侧,是一片开阔平坦的谷地。
远处的巍峨群山,横亘在潮河之上,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东而西,依次是卧虎山东段长城,卧虎山西段长城,卧虎西山长城,猪嘴寨长城,以及被山岭遮挡了视线了八大楼子长城。

卧虎山东段长城,耸立在悬崖壁立的雄峻的卧虎山的崖顶,那两只温驯的大猫,如同被长城镇住灵魂,失去了应有的野性。

卧虎西山长城,如猛虎下山,自卧虎山奔下一段缓和的山岭,而后又在崖壁上腾跃而起,直上云霄。那段墙上,何处是鸽子洞口,何处是黄榆关?

猪嘴寨长城,这是一段被错误地认定为北齐长城的明长城。与其相关的猪嘴寨,河口墩,又在何处?

这一马平川的山间冲积平原,在冬季,当河水凝固成冰河的时候,将成为一条天然通途。卧虎山前潮河川,纵马驰骋指京城。一旦古北口失守,则京师危急!

这样开阔平漫的河川,何处才是“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珂,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的险关?
这潮河岸边的平坦地带,是否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举兵大肆攻掠京郊的通道?

我有些失望。我知道,今天我要寻找的东西,线索又要断了。
我在寻找古北口。
寻找古北口?
古北口还需要寻找吗?
我寻找的是另一个古北口,与现存的古北口防御体系不一样的古北口。
《读史方舆纪要》说:“古北口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崖壁立,中有路仅容一车,下有深涧,巨石磊珂,凡四十五里,为险绝之道。”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北口关处,河谷平坦,水流平静,并无两崖壁立、巨石磊珂的特征,与这段描述不符。

另外,纪要一书还提到:“今口北有潮河川新营”,就是说,该文所指古北口,在潮河川新营南侧。
而根据《四镇三关志.蓟镇地形图》所示,潮河川当在古北口西南侧。这与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古北口关与潮河川关的位置关系也是相符的:

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想起来,曾经在网上见过古北口南天门的旧照片,那处山口很是狭窄,符合“中有路仅容一车”的特征,有一条便道沟通关门内外,其所处位置,正位于潮河川关之南,也即潮河新营之南。


1933年,日军进攻古北口,在攻陷八大楼子防线后,进一步将攻击阵线推进至南天门,最终攻陷南天门,国军败退,撤出密云。

此次日军的进攻路线,基本与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俺答汗的进犯线路一致。俺答攻陷古北口后,顺潮河而下,进犯怀柔、顺义一带,进而进犯通州。
那么,南天门与纪要所提到的古北口关,有什么关系吗?
南天门旧照片上的匾额:南天门

于是,决定前往南天门旧址,看一看是否还有一些遗存。
本来想乘密25路公交车直接到达潮关站,争取先看一下破城子,以证实该处的地形地势,是否与潮河七寨相符。据活力的荒野老师介绍,破城子上方的山口,非常宽,通车可以开进去,这就符合通大川、通众骑的条件,潮河七寨基本能够证实,只缺实地查看了;然后再根据时间,看看猪嘴寨南端的小堡砦,是猪嘴寨,还是河口墩。初步推测,很可能是河口墩,房基为墩台附属建筑,理由是其位置较高,视线较好,适合布设墩台传递烽火信号,再则由于位居险崖之上,远离水源,无法获得生活用水,不适宜建造驻兵城堡。而西沟沟口南侧山顶的墙基,则可能是猪嘴寨,其位置较低,视线不佳,属于河口墩的可能性较低;生活用水的提取较为方便,人员进出也便利,更适合建造城堡。
通往古北口的公交车,在河东抛下所有乘客,不再前往河西,打乱了设计的行程。只好先前往南天门,至于破城子与猪嘴寨,以后再说。
沿潮河南行。河边仿建一道低矮的石墙,其实以前潮河东岸确实有墙。

从北门进古北口营城,一路西行,从南门出,沿一条成熟的观光道西南行。
南门北侧的残墙夯土内芯。

经过古北口抗战纪念碑。


路北侧的山头,是复建的娘娘庙。
这儿已经接近潮河,与南天门所在的低山隔潮河相对。如果南天门是一处关口,潮河东岸是否应有防御设施?为何只是一座小庙?

娘娘庙

当走到观光道上的潮河桥时,已经失望了。此次南天门之行,怕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潮河西岸,小树木背后的山口,即是南天门位置。

北侧是卧虎山等连绵的山峦。



穿越南天门的是一条村道,铺成了水泥路。

接近山口时,路面铺设了柏油。

回望潮河河谷方向,低山的山势相对还是相当缓和。

接近最高点的垭口,即南天门处,先登上东侧山顶寻找,没有发现。

南天门关门位置——且称之为关门吧——山口狭窄,两侧崖壁直立,略嫌陡峭。但山势并不高大,算不上巨石磊珂。

从北侧看南天门,难有下临深涧的感受。

回望卧虎山长城,倒是视野开阔,风光优美。

从南侧看南天门位置,荒草萋萋,没有了过往的气势。

路东侧的墙基,应是照片中的寺庙建筑的遗迹。

墙基中混杂着碎砖石,上层是结实坚固的夯土层,由于下层较松软的土层流失,夯土层悬空而立。

寻路仍往东侧山顶探察,山坡上有大量的残砖碎瓦。


有一块文物普查所立的标识牌,“南天门大悲庵遗址”。


林子过密,酸枣枝不少,难以行走。不过,从北侧与南侧,均未能发现墙体痕迹。
如果南天门是一处关口,如果是京师锁钥的“古北口关”,不至于没有墙体。

再寻路往西侧山顶察看,有一条小径,通往一片松林,再往上,路径不知何踪,但山脊上同样未有发现。如果曾经有墙,不至于消失得如此彻底。

从西侧山头向东侧大悲庵所在山头望去,也没有发现。

山谷中是下甸子村,再东南侧,即是潮河河谷。
如果南天门处是“古北口关”,敌虏完全可以沿潮河河谷进犯,绕开南天门,那这道关口就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通往下甸子的路,已经铺成水泥路,但路基仍然以前的路基,与老照片能够对应得上。
(下图自南天门往下看)

下图自下往南天门方向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