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记 | 把自己作为方法?

作者:项飙/吴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与项飙谈话
出版年:2020-7-1
页数:320

项飙与吴琦的对谈录,一本形式较为特别的书,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阅读完毕。对话式的文字与论文、专著不同,在言语互动中许多新的、甚至是作者还没有进行系统性思索的想法自然的“流淌”出来。在阅读对话内容过程中,许多地方也激发了我的思考。因此,这篇文章不是一篇针对作者观点与论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析的读书报告,而是一篇“读书散记”,我会列上作者原文片段(如无特别标注,引用的文段皆为项飙所述),并附上原文给我带来的启发性思考。有一些是对原文的批判性解读——主要是对项飙老师关于“把(作为乡绅的)自己作为方法”相关讨论进行的解读与批评,可能并不严谨与客观,也陷入脱离文本谈思考的危险境地。读者也可以进行“对批判的批判”。(诸位可以跳过各条细碎的评论,直接阅读这一部分内容)
P21
你要在农村调查的话就会发现,在任何一个村都有人能把这个存在的事情说得很清楚。这其实很不容易……大家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小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也不用分析,就是叙述。
1.虽然我去农村调查次数不多,但是确实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村都有项飙说的这样意中人存在,他们并一定是村干部或乡贤,可能只是普通的农民,但是就是有这样的能力。
2.“对自己的生活做独立的叙述”其实是一种很强的个人能力,也就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自命性,并且还能够进行较为系统、完整的叙述。并不是说受教育程度更高这种能力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P22
《作为图景的理论》。“图景”的两重意思:一是现在的概括,在一个是未来可能的走向。
理论的意义是描绘世界、解释世界。
P26
乡绅对细节的观察是要构造出一个图景,塑造出一个叙述,这个叙述要反映事实,而且要说给内部的人听,所以一方面可以说很细致、很实证;另一方面又很注意总体的结构……。他的伦理判断要和老百姓的实践理性对的上。
P29
我的乡绅取向可能和我外公那种破落贵族、自洽的距离感有一点关系。所以我对知识分子一直有一种怀疑心。距离感、怀疑心可能还是蛮重要的……
关于乡绅问题,下面统一评述。(重点部分,请往下看)
P46
大学时间没有意识到。是在调查中意识到的,在学术研究中意识到个人性格问题。
项飙谈到自己性格中的“不放松感”对自己思想发散性与学术创造性的不利影响。他说这是在学术调查与研究中意识到的。这是社会科学特别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田野调查研究很重要的特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调查者不仅是在处理访谈数据与资料,解释与理解被调查者的思想与行为,也在与访谈者发生一种互动的双向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调查者也可以回溯到自身。
P51
“东方风来满眼春”……一夜之间,气氛就不一样了……市场经济被认为是正统。各种文化现象也重新出来……
1992年邓公南方讲话,在政治反思没有机会进行的情况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市场经济大发展,以社会现代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包括政治文化)现代性问题。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社会,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P58-59
我在北大阅读很少……阅读功力跟年纪很有关系,必须在一定的年纪以一定的力度去阅读,才能达到那种能力。我就是在那样的年纪没有密集地读学术文章,所以大脑的这部分功能没有被很好地训练出来……一方面我和知识分子说话有点心理障碍,大家读过的东西我不知道,另一方面我觉得有些知识分子活在话语里,讲的是从一个话语到另一个话语之间的逻辑推演,也许和实际发生的事情相去很远。
1.不要急功近利,阅读作为理论思维的训练方式在本硕阶段必不可少,切勿舍本逐末。
2.理论阅读作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有其必要性,但是不要被理论话语桎梏,陷于其中脱离了现实。
P74
意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文精神,认识来自人和人的关系怎么构造,这跟经济有很大关系,回到物质资源如何分配、社会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问题,但不一定建立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了。
哈贝马斯毕生所从事的对“交往理性”的学术论述就在解释这一问题一方面,他以“实践主体”来取代意识哲学的“先验主体”,以“主体间性”的“主体-主体”关系取代“主体-客体”关系,批判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以“交往理性”范式取代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范式”。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哈贝马斯的巨大学术贡献不可忽视。
P75边缘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造成各种扭曲。而且一旦进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变质腐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是谁想清楚,存在就是为了进入中心……变成没有原则的人
项飙讲的固然很有道理,但是项飙未阐述的是,中心对于边缘人的排斥性措施与心理对于边缘人进入中心过程中心理变得扭曲、手段变得残酷、人变得异化的影响。
P85
我没有看到建立这样一个一贯性叙述的必要性……中国在事实上的连贯性很弱……在历史书写上连贯性很强,所以就造成了很强的意识上的连贯性……但在实际的生活逻辑上,其实有极大的断裂。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的断裂”的论述或许对理解项飙在这里的表述有作用。
P117
研究和人生态度也是这样,永远是一个开放的对话过程,研究就是要参与对话,改变对话的方式,提出新的对话问题,这个过程本身最重要。
这里要区分对话和论辩,许多人无论是人生态度还是研究态度不一定是拒绝对话,而是一种论辩式对话的态度,这种态度失去了开放性和包容性。学术研究与生活追求“锋芒毕露”当然没有错,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但是对话总是带刺的、论辩式的,拒绝接收来自其他对话者的有价值的意见与批评,其实就把参与对话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消解了。
P125-126
理解是很自然的,不难,但是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拒绝理解。重要的是怎样不去拒绝理解。……理解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心理机制,一点都不难,如果说理解有难度,其实是一个位置问题,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摆在对话的位置上。很多情况下人们拒绝这么做,因为有利益在里面。……什么叫“理解的学术”,不一定要把对方的心理机制像心理分析师一样写出来,主要就是位置的问题,把他在这个社会的位置讲清楚,把他所处的关系、所处的小世界描述清楚,大家自然就理解了。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就是主体间性。……我觉得实证研究里比较重要的是理解和解释。
我理解的项飙这里说的“利益”并不一定是“物质的”利益,还有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利益,比如有些人活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或优越感中而拒绝跳出来尝试去理解他人。就此而言,我们常常会讨论“阶级位置”对于我们理解他人的障碍,由此而呼吁“到群众中去”或通过其他去阶级化的手段达到“理解”的前置条件——“平等”。但是,平等并非“理解”的前置条件,也不是说要降低研究者的“阶级位置”去追求理解。而是如项飙所说,我们要放下心理的排斥感或其他东西,去深入理解被研究者的“位置”——阶级的、心理的抑或其他。而不是嘴上说着“到群众中去”的低姿态话语,在研究中却带着“高姿态的预设”,以上帝视角评判被研究者。
P130
吴琦:过分强调“理解”,是否会很容易演化成一种“存在即合理”的态度?
韦伯讲过一句话,“理解并不意味着原谅”……
P157
……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自发的直接性……自觉性。回到怎么做到“直接”的方法上来,“直接”的意思是:第一,要有内容;第二,要有碰撞,有冲击力;第三,要写得直白。
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P162
这是我一个朋友说的西方人类学陷入的困境:一个人类学家说了点什么,是为了让别的人类学家有话可说。……去开会还是去村里调查,那肯定是去村里的收获更大,或者自己去读书,也比开会收获要大,如果有共同体的话,那么开会就是一种乐趣,有交流,可以学到东西,可以生发出问题。
读书+田野+共同体内的充分交流……这就是目前我所处的研究生状态!
P163
在逻辑上,我认为社会科学的深刻性不是这么练出来的,深刻性需要你在事实里“泡着”。对事实理解非常透,抓得准,不断地拷问,当然逻辑上要严密,材料丰富,讲出来的东西才深刻。靠那种线性的积累,很难积累出真正的深刻性。
饱和经验法,经验质感的形成。
P166
把东西描述清楚,这就是最大的功劳。因为世界需要你做的,也就是对复杂事情的清晰描述。
社会内部找问题,现象之间找关联。
P217
但个人经验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把个人经验问题化是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关系的是世界,不是自己,现在关键就是从哪里开始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更好地了解自己,把个人自己的经历问题化,就是一个了解世界的具体的开始。我对自己不满意,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同时也要看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别人怎么会想到这些事情而自己看不到,这样才能不断地看到很具体的世界。
个人经历问题化可以作为研究的起点或刺激点,但把个人经验问题化作为一个“方法”,或者作为贯穿研究历程的重要内容是否过于具有局限性了?我们是否也可以浸泡在更广的社会现实与经验中,获得更深刻的经验质感,从外在于自我个人经历的社会现实中获得一种饱和经验,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深度?
P218
打通既是回到实践,因为实践是最盘根、最通的!怎么样回到实践?从哪里回到实践?就是要从这些书本上学到的概念、范畴、理论、教条、框架离开,新的基础就是实践。但实践是那么流动、那么无情,怎么把握?个人经历就是开始把握实践的起点。
项飙在北大的老师孙立平等人早期提倡“实践社会学”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事件-过程”研究分析策略,但很遗憾,后期关于此方法北大那一批师生似乎并没有进行继承与拓展。项飙提“回到实践”应该是受到了老师孙立平等人的影响。但是如上一条所述,我倒不是很同意项飙说“个人经历就是开始把握实践的起点。”从个人经历出发来把握实践有其便捷与有利之处,但是不一定非要从个人经历出发来把握实践,更不一定需要在此后的学术研究中一直回溯个人经历,与个人经历产生“剪不断、理还乱”的勾连,这样的研究恐怕会陷入“格局太小”的指责中。
P229
今天要重新政治化,这个努力的方向我是支持的……
这里我很疑惑,既然项飙老师将今天的“共同理想”很大程度上已不复存在,那为什么他又要说支持“重新政治化”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复兴”这个努力方向,而且“重新政治化”恐怕难以带来共同体的再造与共同理想的重塑,恐怕更多地是与民族主义结盟,并形成赵鼎新老师所说的“假左当道”。
P231-236
(乡绅作为方法)作为态度的乡绅是可能存在的。乡绅是一个立场问题,不是政治立场,而是一种社会性的立场,你要做事,要和一群人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再从这个立场出发看世界。……乡绅就是一种代表,是分析性、理解性、代表性的,是话语的提炼者、发声者,当然也是原则、规则的制定者。……今天我不把乡绅当作一个实在的人口群体,我讲的是一种个人的气质、一种思考方式。今天有没有可能把乡绅作为一个实际的社会群体、社会力量重新构建起来,超越作为方法和意象的意义呢?我觉得非常困难。
书名“把自己作为方法”,其实是“把作为乡绅的自己作为方法”。在我看来,项飙这里的谈论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项飙说乡绅是一个立场问题,但他又谈到合作、建立共同体的问题。其实这个有个很复杂的悖论,一方面项飙强调乡绅的距离感与批判性个人特质,一方面又强调合作、共同体的意义。尤其是引文最后一句还在追问是否可以“把乡绅作为一个实际的社会群体、社会力量重新构建起来,超越作为方法和意象的意义”,那么这就必然不仅仅涉及到个人性的问题,而涉及到组织性问题——不管是实体性组织还是情感性组织,势必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处理不了这个实质问题,项飙说的所谓“乡绅”的合作只是一种纸上谈兵式的乌托邦絮语。
第二,项飙既将乡绅基于分析、理解的批判性态度、距离感与代表性,又说他们是原则、规则的制定者等等,这其实是在把“立法者、阐释者、批判者”的角色全部赋予他所说的这类“乡绅”,且不说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至少在鲍曼那里已经把知识分子从“立法者”向“阐释者”的现代角色转变已论述的明明白白了。在本书后面(P269),项飙自己也谈到了传统知识分子“诠释”的目的与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反思性”转变。他把这些角色混杂投放在“乡绅”身上或许是因为太过于从其个人经历出发了。(福柯、鲍曼、布洛维等人都有论述过知识分子的角色与社会(科)学的定位问题,在我看来,可总结出以下典型观点:专业知识分子-立法者角色;社科知识分子-阐释者角色;批判知识分子-反思者角色)
第三,项飙所说的“乡绅”若从阶级视角分析(当然这种分析方式有其局限性)的话,其实普遍意义上来讲只能从其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产生——虽然项飙在书中申明了他的底层出身并阐述了底层生活对他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相比大多数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项飙总体上来说无疑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或现在常说的中产阶级家庭。普遍意义上来说,底层出身的人对于利益确实具有一定的天然敏感性,处于事实上的社会边缘状态,并有很强的像中心靠拢的动机(P75 边缘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造成各种扭曲。而且一旦进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变质腐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是谁想清楚,存在就是为了进入中心……变成没有原则的人)。而上层则存在两种趋向,一是形成自己的小圈子,与其他群体呈现隔离的态势;另一种情况是对于政治权力、经济利益有天然的亲近,处于社会中心地位。因此,项飙所言的“乡绅”从普遍意义上而言只能是他所属的这个中间群体中产生,那种介乎边缘与中心的“距离感”或许是他们的独特优势。
从这个层面而言,也是从本书文本出发,我觉得项飙更多的是以“哈贝马斯+福柯”的一种复合体的形象出现,而另一个对照式人物或许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项飙很强调把个人经历作为研究的起点或出发点。我们看到,在哈贝马斯那里,青少年时代生活在纳粹德国成为他一生的学术反思面向;在福柯那里,虽然他暧昧的否认,但是他的个人家庭与生活环境,他的同性恋身份对于他的学术脉络无疑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哈贝马斯和福柯最终的研究都远远超越了个人经历的辐射范围,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集大成式的综合性思想家。反倒是布迪厄,作为一个极为罕见的真正从巴黎外省底层阶级进入法兰西知识场域的社会学者,却极力避免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有在晚年的《自我分析纲要》中才进行了自我的“客观的主观”的社会学式剖析。布迪厄的社会学研究取向应该说是从其在阿尔及利亚的人类学调查开始的,与其人生经历并没有直接关联。
P240
“悬浮”会导致两种效果。一个是焦虑,大家都很忙,跑来跑去,一些基本的生活理念变得非常保守,就是所谓的新家庭主义……家庭那点事儿成为人生的唯一寄托。这种新保守主义的对立面就是激进,因为多样、矛盾的经历很难厘清、给予意义,所以需要革命式的、全面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可能很多人都介于这两者之间,观念上与新保守家庭主义所持观念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却又无法逃脱父辈祖辈的精神压力与经济控制,最终只能抱持这个体主义的观念,但是行动上去步新保守主义的后尘。加速的社会流动并不一定使生活变得更开放,反而使得传统的、保守的一些文化、道德规范重新显现以应对新的焦虑与不确定性了。
P244
“真实”和“诚实”里面有三层东西,一个是“真”,一个是“诚”,一个是“实”。
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理性的三个规范性准则:真实性、有效性、真诚性。
P269-270
知识分子的生活方法的要义就是这种分析性的反思。反思就是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提问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根据实际的观察进行比较,通过推演。这不是对别人的责任感,也不一定是共同体的责任感,其实就是对自己、对附近的反思。这不是否定共同体,但是共同体这个传统在非知识分子那里其实深厚得多,知识分子是比较自私的,个体性比较强,这个确实是真的。
很有意思的是,研究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门学科占主导的社会学院,恐怕是国内高校院系中权力斗争最为复杂的一个院系。知识分子与共同体的特征,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值得深入讨论。
P278-279
理论作为中介就很像毛泽东讲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理论,因为只有通过理论,才能把分散的经验总结出来,总结出来的东西,必须要是有趣、有机、有用的,群众能够拿回去用。更重要的是,当你回到群众中的时候,需要理论去解释为什么这个经验有用,应该怎么样用,用了之后可能会通向什么样的未来,理论是为了互动。
说的很对!另一方面来讲,理论来自对现象的总结与抽象——现象之间找(正确的)关联。项飙在最后讲的那个冯客书中的材料很有意思:关于“大跃进期间”干部开会消费掉多少牛肉、米饭、茶叶,数据讲得很清楚。在聊天中项飙提到了这个,他姨马上说了一句话,她说这不是吃了,都拿回家了。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思的例子。

(0)

相关推荐

  • 王利明:什么是法学家的社会责任?

    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本文原发<法学家>2006年第03期. 本文从法学家的社会责任着手,集中阐述了法学家社会责任的意义,作者认为,法学家作为以从事法学研究为职 ...

  • 国际组织研究:议题、方法与理论

    刘莲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一.国际组织研究发展历程述评 国际组织研究整体上遵循着"新实践-新议题-新方法-新理论"这一发展逻辑.实践的发展为研究者提出新的理论课题.19 ...

  • 方法论研究生教材

    方法论研究生教材 <高等学校研究生方法论课程教材: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属于高等院校研究生方法论教育核心课程教材,也是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全书分为十一章,包括导论.科学研 ...

  • 视角 | 把自己作为方法

    第一次知道项飚,是看<十三邀>的访谈录.因为看的是书,文字比影像给人更多想象空间,也有更多时间思考,不禁感叹这人看问题的角度好厉害啊! 最近看了这本<把自己作为方法>,是单读主 ...

  • “反思传播学”专辑读后感

    <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2期推出"反思传播学"专辑,希望引起学界的讨论,拜读诸位学者大作之后,我也来掺和一下,谈点读后感,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指正. 单波:从新体用观的角 ...

  • 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流淌的记忆" 东北地域文化系列学术讲座 第十二讲 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主讲人:方李莉 方李莉,现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 ...

  • 读书散记 | 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

    我主要阅读了本书序言及第1-7章.13-14章.目前我很少读关于定量研究的著作,选读谢宇教授这本关于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里的相关文章后,一个最大的感受是,尽管许多社会学家立场.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很不相 ...

  • 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66 篇原创文章 至今我写了 20 多篇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今后还将继续写下去.可是在写作过程中有人反馈说,她除了想找到好用的读书法之外,还需要培养阅读习惯,否则再好的读书方法都不 ...

  • 我的读书散记 | 梅洪昇

    作者简 我的读书散记 梅洪昇 细读勤研百炼钢,墨挥笔落易成章. 世贤气韵情怀雅,知己才华笑傲芳. 梦里谁同君问字,书来自有贵合香. 人生不觉蹉跎岁,一寸吾心寄梓桑. 歌德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 ...

  • 葛惟昆读书散记:经典物理与哲学 (物理人的诗和远方)

    物理与工程 2020-06-15 以下文章来源于格为致知 ,作者格为 格为致知 普及科学 探索知识 崇尚体育 感受艺术 鉴赏文学 回味历史 面向未来 2020.06.12 记 屡屡构思<读书笔记 ...

  • L.TIPs|让不喜欢读书的你开始读书的5个小方法

    L.TIPs|让不喜欢读书的你开始读书的5个小方法

  • 微信读书怎么导入本地电子书? 微信读书导入本地文件正确方法

    微信读书怎么导入本地书籍?微信读书怎么导入本地文件?微信读书怎么导入本地小说?今天聚友网小编给各位分享带来的是微信读书导入本地文件正确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打开微信读书app,在首页如下图所 ...

  • 专治读书想放弃,这个方法真好用!

    堂主推荐 第8期正式阅读9号开始,想读书的同学抓住最后机会. 过去的我读书经常会半途而废,很多书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是我在读书过程反复遇到的问题,非常影响我坚持阅读. 之后我遇到鱼堂主的" ...

  • 辛丑写作、读书散记(之一) || 作者 尹新武

    辛丑写作.读书散记(之一) 作者    |    尹新武 很惊讶地读到会宁一中李老师所引用的这样两句诗:"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乖乖,这两句诗我就很惭愧,竟然不知 ...

  • 韩国超帅学霸私藏学习套路曝光:比死读书厉害100倍的方法来了

    妈咪读呀 "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不管做什么都会成功?" 这句话扎心,却很真实. <You Quiz On The Block>第三季,韩国著名综艺节目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