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病害“全部”高感”的一票否决

小麦的病害很多,一个小麦品种对所有小麦病害都表现高感实乃不容易;但一个小麦品种,若是对小麦所有病害都有一定的抗性,实在是也难!这样,我们就将我们所说的‘病害全部高感’中的“全部”,给用括号“括”起来了,其目的表示只是一部分,甚至是很少的部分,不是全部小麦病害!

小麦病害“全部“高感一票否决’,是出自我们一些种子管理部门在制定小麦品种审定标准时诸多不被通过审定“门槛”中的“一道”。站在一个育种人的角度、站在小麦生产的角度,甚至是站在某一个作物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我不觉得这道“门槛”的设立有什么科学依据,至少对应多数小麦种植和生产地区并不科学,我不表示赞同!

当然,像小麦赤霉病这样一类的病害,由于其病害发生诡异、病害发生后不容易防治,且病害发生后被赤霉菌感染的籽粒还存有威胁人畜健康毒素的病害,审定实行“一票否决”,应该!其它,特别是一类人为可以控制,甚至是很容易控制的病害,也包括那些由于气候、环境和地域等因素,而不容易让某些病害高发的区域,同样也弄个“一票否决”,我就觉得就没有必要。

小麦病害始终就是陪伴小麦一起发生发展的,一旦没有了小麦,小麦病害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应该准许有病害发生,只要这些病害对小麦产量和食品安全不构成威胁时,我们就应该对其容忍,没必要总是想将其斩尽杀绝;而斩尽杀绝,在很多时候也是不可能的。就2020年总的气候形势对小麦病害来说,都是有利的,但小麦产量遭受病害的影响并不严重。特别是我们区域试验和我们产量比较试验在没有进行小麦病害的任何防治时,有些品种虽然在抗病性鉴定方面被“定性”为“全部”高感,但有些产量还是很高,表现很好……这说明,这一类品种,它们耐病,它们对病害有一定的适应性,可以达成与病害“和平”共存的局面,最终不影响籽粒灌浆和产量!相反,一些有一定抗性反应的品种类型,它们一旦接触到了病菌侵染,马上就启动了“应急机制”、马上坏死掉了病菌侵染部位及周边,最终造成了病菌和植株绿色功能部分的“两败俱伤”(病原菌死了、没法发展了,小麦绿色功能部分也干枯了),使得籽粒灌浆受限、产量降低。

小麦品种具有社会和经济属性,在不增加太多投入时,多打粮食、打好粮食就是第一要事。小麦的抗病性是为实现小麦高产的一个因素,但当影响小麦产量、品质的主要因素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小麦病害时,我就觉得,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和它们较劲儿。当然,一个小麦品种,若是能够抗多几种或“全部”病害,产量还高、品质还好,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做为一个小麦育种人,我发现“这个”有点难!

另外,从近些年小麦生产和小麦育种实践中我们发现,太多的高产“基因”多数都存在于那些表现不抗病或不抗“全部”病害的类型中。小麦生产者,可以依据自家的(地区、气候等)情况有选择的利用这些品种(实际生产中,这样的事例不少),小麦育种人,也可以将这些做为“高产”资源来利用。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这些不抗病的高产品种(材料),不审定育种人也同样可以用啊!

话是可以这样说。但我要说的是,区域试验是鉴定品种适应性和是否具备高产性的最好途径,与其相比,我觉得,再没有更好的途径了。另外,通过区域试验,我们除了了解了这些品种(材料)的抗病性和产量表现以外,还了解到了更多的东西,这对我们接下来的改良利用有利。

说到了这里,有人又说了,如果去掉了这“一票否决”的门槛,是不是大量的不抗病品种(材料)都到生产中来了呢?这样是不是会造成某些病原菌基数的增加,会对生产生产构成威胁呢?

这样的担心没有必要!因为,不是所有的“全部”高感(不抗病)类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时,产量还继续的高!产量的“门槛”还是第一位的!不能逾越!另外,小麦生产中,生产者也会根据自己当地的“易发”病害或对小麦产量危害最大的病害来进行不同抗性品种的选择。我非常笑话那些没有依据,就一门心思去选择对小麦病害“全部”抗的做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