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鉴赏:文徵明《五月江深图》,辞官作画欲追逐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在明代,“吴派”之所以能取代“浙派”成为画坛主流,是因为其绘画内涵发生了变化。“吴派”所倡导的文人画,因主张绘画的文化气息和文人雅趣,不仅为上层贵族所欣赏,而且也受下层百姓的欢迎,并对后世绘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文徵明对“吴派”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他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其中山水画成就最高。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是“吴派”创始人沈周的学生,在绘画风格上虽秉师承,但并不受其限制。他绘画以学“元四家”为主,晚年受赵孟頫的影响最深,山水画有“粗文”和“细文”之分。

《五月江深图》

文徵明的《五月江深图》为纸本墨笔,纵127.5厘米、横31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嘉靖丙申夏四月既望,徵明制。”下钤“徵明”朱文长方印、“悟言室印”白文方印。“嘉靖丙申”即嘉靖十五年(1536)时画家66岁。画作右上方绫边处有收藏家伯茂题识:“五月寒无暑,溪亭偶坐时。杖黎应有意,远涧觅相知。万历丁亥端阳后二日题。伯茂。”此作绘江南夏季山水一景。山上云雾缭绕,山下溪水潺潺、亭林幽幽。溪流两岸古木林立,显得郁郁葱葱。环溪路边,一水榭伸向水中,内有两名高士相对酬唱。水榭对岸是一座庄园,园内有茅屋数间,掩映于古木之中。庄园路上有一老一少正趋步向水榭走来,老者手执竹杖,后跟着一书童,像要去寻访故友,欲与水榭中高士相聚,叙谈故旧。庄园之后是一片高山峻岭。山中云起云落,山林若隐若现。

《五月江深图》的创作寓意与文徵明生怀才不遇的际遇有一定关系。此作有追逐世外桃源、享受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之意,同时也有着画家放荡不羁的个人情怀。文徵明是一个失意文人,九次参加乡试都榜上无名,直到嘉靖二年(1523)被巡抚吴中的太守李充嗣举荐为翰林待诏,才入朝为官。这时他已54岁。对此他感叹道:“人世百年短,吾生已强半......人皆传已死,吾亦厌余生。”(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但是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后因“左顺门案”牵连,深感前途渺茫、升迁无望,在京当了三年官,最后辞官返乡,从此归隐田园,不问政事,“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明王世贞《文先生传》)学陶渊明过起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此幅《五月江深图》创作于嘉靖十五年,正是他辞官回家后的第十年,也是他“不复与世事,以翰墨自娱”思想观念趋于成熟之年。从作品中可见他吟诗作画、以茶会友的人生乐趣。

在绘画创作上,辞官后的文徵明遍访吴中山水,注重写生,常与祝允明、唐寅等好友游天平山、石湖等吴中名景。《五月江深图》正是他这一时期的精品力作。从画面的题材上看,此作属于高士归隐、田园雅集类,是文徵月不问政事、自娱自乐的自我写照,反映了“杖黎应有意,远涧觅相知”的田园生活。从创作形式上看,此作属于写生后的再创作,画中山水应是吴中的隐逸景致。明代何良俊在《奉寿衡山先生三首(并序)》中写道:“吴郡衡山文先生,纯粹冲雅,沉懿渊塞……每及春时风日和畅,招携名辈,选胜游遨,溯沂上之高风,追山阴之逸轨。”由此可知,文徵明十分喜欢这种隐逸的山水之景。从绘画内涵上看,此作属于纯正的文人画。文徵明是坚定的儒者,崇尚绘画的自然性和超脱玄远的个性,强调绘画的文化内涵,追求“魏晋风度”。此作便流露出超脱、风雅、宁静的心境与生活情调。文徵明的山水画早期多“细文”,晚期多“粗文”。从画法上看,此作虽然是他较晚创作的作品,但仍属于“细文”。他的“粗文”山水画取法元代赵孟頫、吴镇和明代沈周,用笔粗放简括、苍劲淋漓;而“细文”山水画则取法南宋郭熙、元代王蒙,用笔细致缜密,于熟中见拙。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文徵仲远学郭熙,近学松雪(赵孟頫)。而得意之笔,往往以工致胜。其气韵神采,独步一时,几有出蓝之誉矣。”可见文徵明的“细文”山水画有其独到之处。

文徵明的《五月江深图》布景繁密、用笔细致。画家用披麻皴加解索皴画山石,以干笔先皴后擦再染,使其层次清晰。画中人物、房屋、云水等皆以细笔勾勒,显得造型规整、棱角分明。画中树木先勾后擦再点,远近错落有致,有苍古之态。整幅作品浑厚雄强、虚实得当,用笔娴熟、遒劲有力,用墨清淡、精微古雅,将“五月寒无暑”的山水之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自《中国书画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