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至云:票友下海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戴申)

自京剧形成以来,天津的演员队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票友成名家,诸如刘赶三、孙菊仙、周春奎、李宗义、童芷苓、丁至云、齐啸云等驰名菊坛的演员,均不是科班出身的梨园子弟,而是从票界涌现出来的佼佼者。自1956年天津京剧团建立,便担任头牌旦角主演兼任副团长职务的丁至云,也是先在票界大红大紫,下海作了专业演员后,成为享誉南北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得益于京剧票友比赛

丁至云,原名学秋,别名学芳,出生于1919年,世居天津。她原籍河北武清,自幼爱好京剧,尤其痴迷梅派艺术。但由于父母受旧礼教的影响,阻拦女儿学戏。十几岁的丁至云,偷偷跑出去学艺,几年间竟学会不少戏,随后加入了天津渔阳国剧社,在名票王庾生、王云卿、金碧艳等人辅导下,经常票演于京津各地。1938年,她为深造梅派艺术,经人介绍,有幸向王瑶卿、徐兰沅(梅兰芳的琴师)请益,多次与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李多奎等名伶和王庾生、包丹庭、从鸿奎、朱作舟等名票合作演出。20来岁即成为享誉京、津、沪等地的名票。

丁至云成名,得益于一次城际间票友大赛。近年来,各种规模的京剧票友大赛经常举办,群众已然司空见惯。而在解放前,类似的活动在各地却很少见,偶尔举办一次,留给人们的印象自然十分深刻。那是1942年夏末,由北平广播学会会长周大文发起,联合国剧学会的部分成员,举办过一次范围比较广泛的票友清唱比赛。比赛分老生、青衣两组,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等地的名票争相报名。开始时先行分组预赛,从为数众多的参赛者中选出生、旦两组前10名,然后再从中选出每组的前3名。应邀担任裁判的谭小培、时慧宝、雷喜福 、王瑶卿、尚小云、荀慧生、徐兰沅等京剧名家与周大文等经办人议定,每位选手各唱三段。前两段为选手必唱的同一选段,〔西皮〕、〔二黄〕各一段。老生组为《武家坡》里的〔西皮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和《二堂舍子》里的〔二黄快三眼〕“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青衣组为《武家坡》里的〔西皮导板〕“多蒙邻居对我言”和《二堂舍子》里的〔二黄导板接回龙转慢板〕“忽听得二娇儿一声请”。唱完两段后,第三段则由参赛者自选。

   决赛那天,按规定参赛者自带琴师一名。在电台直播间演唱时只报选手临时抓到的序号,以号代名。裁判们坐在各自家中的收音机旁,由经办单位派来的人员陪同收听选手清唱,对参赛者的嗓音、韵味和板眼及时打分。全部听完后将写有打分情况的报表交陪听人员带回,经办者们汇总几位裁判的打分,按选手得分多少排出名次。结果,老生组第一名由唐山开滦矿务局职工马雄获得,第二名是北京的女票友黄某,第三名是天津的女名票解宗葵。青衣组第一名赵学芳,人们都很陌生,直到颁奖时才得知,原来赵学芳就是22岁的天津女票友丁至云。她对这次参赛没有把握,报名时用了个别名,未料却获得了青衣组的头一名,奖品是一块银盾和若干现金。颁奖那天,北平广播学会在长安戏院组织获奖演员联演。前边一出《武家坡》,由老生组第二名黄女士与青衣组第二名张岚合演。后边一出《二堂舍子》,本该由青衣组第一名丁至云与老生组第一名马雄合演,马雄因为自己不擅彩扮演唱而借故推辞,刘彦昌改由老生组第三名解宗葵出演。丁至云由此在平、津的一带有了更大名气。这次票友比赛成为她日后拜梅兰芳为师的资本。

梅花诗屋论画传艺

1948年,丁至云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梅先生在梅花诗屋亲自为她说戏。同时,她还得到王少卿、魏莲芳的指点。丁至云后来所演《玉堂春》、《凤还巢》、《太真外传》、《西施》、《奇双会》、《生死恨》、《宇宙锋》、《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红鬃烈马》、《霸王别姬》、《宝莲灯》等剧目,彼时均经过梅先生加工。

梅花诗屋是当年梅先生在上海寓所里的斋名。抗日战争期间,梅先生出于爱国热忱,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常在诗屋里挥毫作画。上世纪40年代,丁至云初进梅花诗屋向梅先生问艺时,见到诗屋四壁布满花卉、翎毛、佛像、仕女之类画稿,其中有一幅梅先生精心绘制的《美女簪花图》,看上去格外清丽、隽秀,但画面上的美女却没有画眼睛。丁女士不详缘由,便向乃师请教。梅先生告诉她,眼为心之苗。绘画如同登台演戏,眼睛所表达的情感,有时是语言难于替代的。所以,在没有把握准情绪的时候,需要花费心血去构思。晋朝大画家顾恺之对画眼睛的态度就极为审慎,每画成一幅美女图,常有数年不点眼睛的情况。

当年梅先生在梅花诗屋向丁女士授业时,常结合绘画艺术对她进行启蒙教育。譬如,用齐白石老人关于绘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为欺世”的经验之谈,启发女弟子演戏要讲究含蓄美,做到戏外有戏,戏外生情。他说,演《贵妃醉酒》,若在台上把杨玉环精神的空虚、心里的苦闷宣泄无遗,观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梅先生从绘画艺术中引申出的精辟见解,孕含着各种艺术之间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道理。

丁至云说,梅兰芳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首屈一指的京剧大师,同他在戏外所下的功夫有直接关系。他在研究了古画《散花图》之后,被画面上那风带飘逸、体态轻盈的天女形象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随后编演了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他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获得灵感后,创造出翩若惊鸿、宛如游龙的洛神形象;又从《寒灯课子图》的意境中,揣摩出《生死恨·夜诉》里韩玉娘的人物情绪。其他如《奔月》、《葬花》等剧,从化妆、服饰到身段、亮相,无一不从绘画中获得启示。

历经坎坷不气馁

1956年天津市京剧团成立后,丁至云成为与杨宝森合作配戏的头牌青衣。她嗓音宽亮,唱出腔来圆润糯甜。她的念白,抑扬顿挫,句读分明,韵味醇厚。她主演的《凤还巢》、《宇宙锋》、《玉堂春》、《生死恨》、《贵妃醉酒》、《西施》、《穆桂英挂帅》等剧目,台风凝重大方,表演细腻传神,深得广大观众好评。1962年梅兰芳逝世一周年之际,天津市举办梅派剧目专场演出,姜妙香老前辈亲自到天津,与丁至云合演了《奇双会》、《玉堂春》等梅派名剧。 

正当丁至云在舞台上大展才华的时候,一场政治风暴剥夺了她演戏的权利。她被赶到一个街道小厂看自行车,每月工资13元,一下子荒废了十几年。

1978年落实政策,她重返剧团。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的丁至云没有一句怨言,没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她唯一的愿望是立即投入演出。领导上满足了她的要求。

   人们知道,戏曲演员的功夫,“一天不练就回了,三天不练就没了”。丁至云一扔就是十几年,功底再硬也难免生疏。然而,丁至云重登舞台,扮相、嗓音、做派居然不减当年,观众在台下聆听她那珠圆玉润、清丽委婉的歌喉,欣赏她那凝重大方、细腻传神的表演时,无论如何也难以相 信这是位将届古稀之年的老人。 

丁至云登台演出,不是为名为利。她想的是,传统剧目被禁锢多年,现在,人民群众急切要看,可老演员有的已然作古,有的病老体衰,青年演员会戏有限,一时尚难挑班;自己还能演能唱,理应肩负起重任,一来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来可为青年演员作示范。出于这种动机,她 拚命地工作,从不知疲倦。在大城市她演,中小城市巡回她演,农村土台她也演,只要剧团安排她演,她二话不说,让演什么就演什么,不讲任何条件。那几年,哪一年她演出场次也不少于六七十场。 

同行老少敬她艺德兼备,对她无不折服。平日排戏或是赴外地演出,大伙都想给她一些照顾,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剧团外出,她不坐软席,总是跟大家一样坐硬座;不住宾馆,跟大家一道住在剧场后台。她认为这样做同志关系更亲密。一次在营口演出,散戏后,观众在剧场外面等候看望她,可就不见她出来,一打听才知道,她没有住宾馆,而是住在剧场后面一间没有桌子、椅子,用块黑布遮挡着窗户的木工房里。消息传出,当地群众大为感动。   

丁至云严于律己,体现在言行之中。这是她在剧团为人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一回,剧团即将外出,偏巧丁至云在行前生了病,她本可以因此不去。可她这根台柱子若不同去,剧团的业务演出肯定要大受影响。团里领导征求她本人意见,她说:“去!”为了在外地有人照顾她生活,女儿刘莉随团同往。丁至云有言在先,拒绝剧团一切补助。结果,外出几十天,她没有接受剧团一分钱,连女儿的车票、食宿费等所有开支,全部由丁至云自己掏腰包

当年在天津京剧团每提及丁至云,大家定会异口同声地说:“丁老师这人太仁义了。”是啊,在大量的事实面前,他们选择不出更恰当的褒词。他们能滔滔不绝的向来访者讲述一连串有关丁至云的事迹。

有一年剧团在大连演出。一天夜里,丁至云得了急性肠炎,在医院打针、输液,折腾到天亮才朦胧入睡。可是,当天还有她的全部《宇宙锋》演出,戏票早已售光。丁至云明白,如果换人,改戏,每张票要退两角钱,这不仅给剧场增添麻烦,而且对不起远道赶来看她演出的知音。于是,她恳求团长无论如何不能改戏码。团长担心她的身体,她却坚决地说:“你放心,我行。”结果,她硬挺着把这场戏圆满地演了下来散戏后,她就累倒在床上。团里同志看着她那疲惫不堪的样子,又心疼又钦佩。

又有一次,剧团在石家庄地区演出。头一天,夜场由丁至云主演全部《玉堂春》,次日上午的《四郎探母》,原定由青年演员主演。凑巧,这位演员嗓子失音,登不了台。当地要求由丁至云替演。按剧团计划,每个点儿演六天,丁至云演四场,如果再让她顶替青年演员,她这么大年纪受得了吗?剧团领导很为难。丁至云得知了情况,爽快地说:“行,我顶。”她这一夜只睡了几个小时的觉,早早起床化妆。当观众看到台上的铁镜公主是丁至云的时候,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那些年剧团在外地演出,有时当地要求丁至云加演,每场单独贴补她一百元,她也只演戏,不收钱。她说:“大家同台演戏,离了谁也演不成,为什么单给我加钱?”  

   在东北演出,一天两场戏,演员们体力消耗很大。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当地伙食费较贵,吃喝很节省。舍不得多花钱,丁至云心里疼得慌,她拿出二百元钱,给每人买了一只烧鸡。不久换了台口,她再次拿了二百多元,给每人买了两盒罐头。对此大家表示,戏演不好,对不起丁老师这番心意。

戏曲界时兴拜师收徒。丁至云虽然不收弟子,可是不管是谁,只要找她求学问艺,她总是来者不拒,教学中恨不得把自己所知所会倾囊而授。几年来,经她指教过的后学,她已记不清有多少 位,有的甚至连名字也叫不上来。学艺者每次登门,她都拿出好烟好茶招待。人们说她是“搭米的厨师”。可是,谁若是带着礼物到她家来学艺,她可不答应。有一次,剧团里的一位青年演员破例给她送去一兜橘子,她真的动了气。她找到团长说:“年轻人干什么都爱比着来,这个头儿一开,往后可就收不住了。”

1986年,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建立,丁至云成为终身委员,从那以后,她主动肩负起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的责任。凡青年演员愿意跟她学戏,不管是哪个剧团,来者不拒,想学哪出她教哪出,想学哪段她教哪段,一点架子都没有,谁送礼物也不收。

可惜好景不长,1989年丁至云患了严重疾病,不久在医院逝世,终年70岁。2009年5月22日晚,天津有关部门在中国大戏院举办“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诞辰90周年京剧演唱会”。梅葆玖、赵慧秋、马少良、赵鸣华、康万生、杨乃彭、孟广禄、张学敏、裘芸、马小曼等京津名家齐聚津门,演唱会还由王长君现场为丁至云的早年演出录音作配像表演,赵慧秋则以84岁高龄献上自拉自唱的《春秋配》,以此纪念自己的舞台姐妹丁至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