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高手 叶天士

清代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医理精博、医道中正。叶天士不仅在温病理论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中风病治疗上颇有建树,后人根据叶天士的医理整理出的《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成为中医温热病学派的经典。

叶天士,名桂。江苏吴县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

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

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

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

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

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

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

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

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

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

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

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

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

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

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

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叶天士与薛雪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二人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频有学术争执。叶天士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踏雪斋”,薛雪把自己的书房题作“扫叶山房。”

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

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也是一段趣谈。

  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依稀见到他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天士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治难产

  有一个孕妇难产,疼得在床上乱滚,满身都渗出黄豆大的汗珠子。她的丈夫虽是医生,也根据症状开了药方,却治不好,只得去请教叶天士。

叶天士问明症状后,叫他在原配的汤药里再加一小片梧桐叶,这个医生回家后就照办了。他妻子喝下此药后,孩子果然顺利地生下来了,是话有因,是草有根,这消息传开后,不少孕妇都照这法子治起难产来,连不少老医生也照葫芦画飘开这样的药方,可再也不见有应验的。

有人感到奇怪,就问叶天士是什么原因,叶天士感慨地说:“草药治大病嘛!我上一次用梧桐叶治难产,因当时正是立秋之日,现在用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因时制宜,不拘古法,才能根据病情而灵活应用啊!可惜有些老医生过于拘泥,至今还不明白这一道理呢。”

  还有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天士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天士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

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

叶天士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天士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

叶天士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叶天士治贫

  一天,叶天士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

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天士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

叶天士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天士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

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附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天士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槛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

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

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

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乾隆年间,“医痴”叶天士凭借高超的医术和中正的医道享誉苏杭,每天来请叶天士出诊的、找上门来看病的人是踏烂了门槛。有一天,苏州士绅单家抬来几个痛得哭爹叫娘的年轻人。叶天士看了看情况,该正骨的正骨、该敷药的敷药,一袋烟的工夫全部止住伤势。送几个单家家丁出门时,叶天士得知单家少爷娶亲,来了一帮闹事的乞丐,抢走新娘子四美不说,还出手打了众家丁。

单家家丁的伤势刚治好,知府郭大人遣人来请叶天士上门看病。叶天士与郭大人有过交情,以前也给郭大人看过病,无非就是寝食难安夜不能寐。郭大人寝食难安倒不完全是为了一府百姓,而是着急皇上南巡,苏州盗贼猖獗,地方治理不安。叶天士知道郭大人的病根,给郭大人使了一个疗程的“响豆疗法”,收效甚好。

    正当郭大人气恼于叶天士有愚弄自己的嫌疑时,叶天士遭人绑架,连同徒弟章楠一起让人绑到了土匪头子崔七的老巢。叶天士给人看病是不分好人坏人的。拔针灸治、以嘴吸毒,将崔七从阎王爷手里救了回来。叶天士不愿收崔七的重金酬谢,又“不忍心”让崔七欠着人情,于是跟崔七要了一个人,顺道将单家媳妇四美救出狼窝。叶天士以为自己给单家做了一件大好事,谁知单家却以四美姑娘身陷狼窝难保贞洁为名,绝情地将四美姑娘逼上死路。单家要给四美姑娘立贞节牌坊,叶天士只好暂时安顿好四美,先回家向老婆“交差”。叶天士刚向老婆玉娘“交完差”,知府郭大人就公报私仇,给叶天士戴上“通匪”的罪名。

叶天士身陷囹圄还不忘治病救人。就在叶天士急于救治犯人们的疟疾时,制台大人屈身来请,请叶天士去江宁给当今皇上治病。叶天士给当今皇上看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由于没有太医们那些瞻前顾后的顾虑,叶天士开出足以让太医们骇然惊魂的办法,根治了当今皇上的疟疾。

    治好当今皇上的疟疾,叶天士回到苏州,巧借皇上的口谕,成就了四美姑娘和徒弟章楠的一桩婚事。乾隆十六年,江阴暴发霍乱,叶天士不顾个人安危,救治百姓无数。若干年后,叶天士的学生和后人将叶天士的医术整理成《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创立了中国医学的温热病学派,造福于中华民族、造福于全人类。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

  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种敏而好学,更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计量的财富。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叶天士与薛雪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二人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频有学术争执。叶天士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踏雪斋”,薛雪把自己的书房题作“扫叶山房。”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也是一段趣谈。

  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再者,文中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一学派产生于江南一带,与北方的伤寒派的差异很大,这与地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以至于现代中医界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也存在着南北的差异。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依稀见到他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

康熙皇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的匾额赐给他。因他一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名而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天士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天士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有几个这样的小故事——

治难产

  有一个孕妇难产,疼得在床上乱滚,满身都渗出黄豆大的汗珠子。她的丈夫虽是医生,也根据症状开了药方,却治不好,只得去请教叶天士。叶天士问明症状后,叫他在原配的汤药里再加一小片梧桐叶,这个医生回家后就照办了。他妻子喝下此药后,孩子果然顺利地生下来了,是话有因,是草有根,这消息传开后,不少孕妇都照这法子治起难产来,连不少老医生也照葫芦画飘开这样的药方,可再也不见有应验的。有人感到奇怪,就问叶天士是什么原因,叶天士感慨地说:“草药治大病嘛!我上一次用梧桐叶治难产,因当时正是立秋之日,现在用它又有什么作用呢?因时制宜,不拘古法,才能根据病情而灵活应用啊!可惜有些老医生过于拘泥,至今还不明白这一道理呢。”

  还有一个孕妇难产,因别的医生治不好,勉强支撑着去找叶天士求救。当时叶天士正在下棋,他随便瞅了孕妇一眼,不屑地哼了一声,继续埋头与人对弈。孕妇流着眼泪,再三哀求,连叶天士的棋友也不忍心了,帮孕妇说话。不料把叶天士说火了,顺手举起棋盘,“叭”的一声甩到地上,棋子顿时撒得四处都是。然后又声色俱厉地对孕妇说:“病来如山倒,病好如抽丝,你急什么?给我把棋子捡起来!”孕妇因有求于他,只好忍气吞声地把棋子一一捡起。叶天士此时忽然大笑起来,对孕妇说:“好好好,这回孩子自然会顺利地生下来了。”说得那孕妇半信半疑赶回家中,果然应了叶天士的话,顺利地分娩了。叶天士的棋友又钦佩又诧异,问起拾棋子居然能治难产的奥妙。叶天士说:“滚动之石,不长苔藓。我一眼就看出那妇人是捧心胎,当她拾棋子时,佝偻了很久,胎儿的手靠她的运动之力,已离其心窝,所以不得赖在娘肚子里不出来了!”一阵话说的对方哑然失笑:“你刚才好一场真真假假的把戏,连我也给蒙住了。”

治贫

  一天,叶天士正在药房给病人号脉,忽见一个衣衫破烂的人冒冒失失的闯了进来。他不等主人问语,就拱一拱双手说:“向先生请安!听说先生是当今的活神仙,能治百病。我有一致命的病症,不知先生能治否?”叶天士说:“只要我能治得好,一定效劳,你有什么病直说无妨。”那人说:“人不欺病,病难欺人。其实我一无内患,二无外伤,只是太贫穷了,你可会治贫吗?”叶天士还没回答,来看病的人却火了:“我看你这个人是无理取闹!走遍天下,哪有医生能治贫的?”不料叶天士捋着长须笑道:“贫也算种病嘛,既无佳肴滋补,又频添忧愁伤身,可谓有损元气。不过要治它也不太难。我看这样吧,我给你一枚橄榄,只许你吃肉,光留核,再把它种下,到明年自然就不穷了。”看病的人听了这番话,像附到五里雾中摸不着真山实水。来人也觉得种橄榄核与治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本当不信,又见叶天士说得诚恳,便拿着一枚橄榄满腹狐疑地回去了。

  那人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照叶天士的话办了。第二年,橄槛树就长高了。挺拔的小树上长满了绿叶,就是不开花,不结果。那人想:无果树有啥用?就去问叶天士。叶天士笑道:“到时候了,过几天自有人送钱来。”那人还是不信,悻悻地回家了。没过三天,怪事出现了,买橄榄叶的人竟像赶会一样,后脚跟着前脚地接踵而来。虽然每人只买几片,价钱也便宜,但一树浓叶何止万千,所以那人为此发个小财。再以这笔钱做个小本买卖,不久便成了小康之家。他十分感激叶天士,抽空带了一份厚礼去向这位神医道谢,并探问其中的奥妙。叶天士婉言谢绝了对方的馈赠,把买橄榄叶的秘密告诉了他。原来,叶天士早料到这一季节有某种传染病流行,配治医治此病的药物少不了橄榄叶,所以在开药方时,每方必加几片。俗话说:“药不分贵贱,能治病就是好药。”可满城的药肆就是没有这东西,病家只好在叶天士的指点下,到那人的住处买橄榄叶了。这也是叶天士平时遵循医德,乐善好施,对贫苦人的一片心意。

  叶天士的名声为什么重有千斤,流传至今?人眼是秤嘛!

发烧艾灸方法

  叶天士善于活用金匮方。现试从《临证指南医案》中(以下简称《指南》),选出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的旋覆花汤、甘麦大枣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之案例,浅析并探索叶氏活用金匮方之特色。

  旋覆花汤引用22次
  1.肝郁胁痛积聚 肝居胁肋,性喜条达。若肝胆郁滞而见胸胁胀痛,痞块症瘕的,均用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柏子仁,疏肝利胆,消癥止痛。
  2.肝气挟饮喘咳 旋覆花能降气下水,青葱管能通络脉,叶氏变疏利肝胆为降气平喘之剂,用治喘咳。如《指南·喘》汪案所列方药就是旋覆花汤加炒半夏。
  3.气血郁滞阳逆忿怒 肝胆气血久郁,肝阳悖逆上冒,也会情绪急躁易怒。若气血流畅则肝阳自能平洽。如《指南·郁》扬案“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究竟肝胆气血皆郁,仍宜条达宣扬”,处方用旋覆花汤加炒桃仁、柏子仁。
  4.营卫不调怯冷 脉络痹阻,气血失洽也能导致营卫不调。叶氏认为:“就形体畏寒怯冷,乃营卫之气失司,非阳微恶寒之比,议用宣络之法。”《指南·失血》吴案和《诸痛》章案均反应叶氏以旋覆花汤加减,和血通络调营卫的治法。
  叶氏用旋覆花汽,断脉为涩或弦,以红花代新绛,注意润燥,以久瘀易致血枯津少,此为其经验之谈。
  引用甘麦大枣汤30多次
  1.诵虑过度哭笑无常 诵读思虑太过,心营暗耗,神失主宰而喜笑不休的,以甘麦大枣汤加茯神、柏子仁、炒白芍、建莲,滋养心神。
  2.心胃阴伤烦渴 汗吐下太过伤津耗液,胃津伤则口干渴饮,心液耗则心烦不寐,或惊恐畏惧,均用甘麦大枣汤加麦冬、白芍、龙骨治之。
  3.产后郁冒 产后阴气下泄,阳气外脱而见神乱昏谵的郁冒,宜甘麦大枣汤加桂枝、龙骨、牡蛎,甘缓以涵阳宁神。
  4.肝虚动风 对产后、久病,肝虚血耗、络空风动的抽搐、痉厥,叶氏根据“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甘麦大枣汤加阿胶、白芍、生地、龙骨、牡蛎之品治之。
  叶氏用甘麦大枣滋阴润燥,针对不同证候,佐以桂、芍调和营卫,龙、牡等柔肝敛阴,有相得益彰之妙。
  引用苓桂术甘汤37次
  1.中虚腹胀 中阳困顿,气机阴滞则腹胀,用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复健运之职。桂枝易为肉桂,加煨姜、厚朴、陈皮温中理气消胀。
  2.阳微停饮 水饮内停,最有关者莫过于脾。饮为阴霾之邪,阻遏或耗伤阳气,则诸症丛生,如手足畏冷,胸背冷痛,眩悸喘咳,肠鸣等;叶氏均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加半夏、牡蛎、苡仁治之。
  3.胸痹胃痛 阳主开,阴主闭,阳虚阴盛乱于胸中则胸痹而痛。叶氏用苓桂术甘汤温阳通痹治之。虚寒胃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则用上方加人参、生姜、大枣温中和胃为洽。
  4.浮肿晨泄 阳伤温聚,水气泛滥则肢体浮肿,用苓桂术甘汤加防己、泽泻,以温运阳气,利水消肿。晨为阳气初萌,阴寒尚盛之时,若脾肾阳衰,每每黎明即泻,以苓桂术甘汤为主,加淡附子、肉桂、鹿角,以达补火生土止泻的目的。
  叶氏用苓桂术甘汤既重视利水化湿,又注意补火生土,共达相辅相成之作用。
  引用麦门冬汤25次
  1.肺痿燥咳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叶氏对“寸口肺数其人咳,反有浊唾涎沫”,伴咽干、音哑的虚热肺痿和热病伤津或燥气过甚致肺失清润的燥咳,均主以麦门冬汤。阴亏明显减半夏,人参易沙参。

  2.肺热咳血 虚热灼伤络脉,血随气逆而为咳血或痰中带血,以麦门冬汤去半夏,润肺和络降逆治之。  3.胃阴虚食少 胃喜柔润,胃阴虚会直接影响食物受纳消化,出现知饥少纳或不饮食,用麦门冬汤去半夏,加扁豆健中益胃。
  4.厥阳上逆眩晕 大病久病致足三阴脏液亏虚,常易诱发厥阳上逆,如上逆肺胃则吐痰欲呕,上冲巅顶则眩晕,取麦门冬汤合静养调摄法治之。
  叶氏用麦门冬汤益气养阴,增液润燥治疗肺、胃及足三阴脏液亏损所致诸证,实为“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之法。

  引用肾气丸28次

  1.肾虚喘息 宿疾咳喘,上损及下,或本身肾阳虚都可导致肾不纳气而出现气促、喘息。叶氏按“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原则,用肾气丸和五味子、沉香,以淡盐汤送服治之。若久病阳损及阴则加胡桃肉;脾肾两虚可交替服肾丸、五味异功散。
  2.饮停动悸头眩 下元虚衰,湿聚成饮。凌心则动悸,犯胃则作呕,阻遏清阳则神昧头眩,以早服肾气丸、午服外台茯苓饮治之。
  3.腹胀腑肿 命门虚馁,阴凝水停,则腹胀、月付肿随之而起。叶氏对中年阳微,或产后肿胀属肾阳虚者,选用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或五苓散以温阳利水消肿除满。
  4.阳虚漏汗 大汗能亡阳,阳衰表虚自汗、漏汗。对肾阳虚“两尺空大,寐则汗泄,食下少运”,用肾气丸温下焦之真元来振奋卫阳固表止汗。此外,对火衰不能键闭的黎明瘕泄和冲脉虚寒的足痿,亦主以肾气丸。
  总之,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叶氏既宗仲景方旨,又不囿于《金匮要略》方范围;同时更具有独创精神。主要表现在:

  师古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旋覆花汤仲景治肝着、半产漏下,叶氏则治脘胁疼痛、宿痞积聚、喘咳、忿怒、营卫不调怯冷等等,所治漏证扩大了数倍。其他几首代表方皆同,充分说明叶氏师古中有创新,继承中有发展。

  增减药物、精练贴切、引人入胜。金匮方药味少、组方严。叶氏尊重原方配伍,化裁并不复杂,但减必有因,增也合度。如旋覆花汤加归须、桃仁、柏子仁重在活血化瘀止痛,增半夏则变疏肝胆和气血为降逆化饮平喘之剂,推陈出新,曲尽其妙。又如麦门冬汤治燥咳去半夏,易人参为沙参;治疗胃虚纳减则加扁豆,药证丝丝入扣。

  运用古方、注重药效、独具匠心。《金匮要略》在肾气丸下,除提出“酒下十五丸,日再服”外,对服药时间及其它事项均未论及。叶氏主张肾气丸宜晨服,并用淡盐汤送下,无疑是为了选择最佳服药时间,直达病所,发挥最大药效。其用心之细,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

叶天士酷爱医学,性格谦逊,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从不矫作遮掩。曾有一位患者,命在旦夕,他认为是无法救治了,可一年后,却又见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位老和尚把他的病治好了。第二天,叶桂便赶往宝山寺向和尚求学。他隐姓埋名,从学徒做起,挑水担柴,劳动之余就精研学问。过了几年,老和尚对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所有的本事,可以下山了,以你现在的医术,完全可以独立行医,你的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江南名医叶天士。他闻得此言,连忙伏地叩首,告诉老和尚自己就是叶天士,老和尚感动不已。就这样,叶天士先后拜了17位老师,终成医界骄子,他的谦恭诚恳,也成了后世的习医者学习效仿的典范。

叶天士与薛雪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二人在观点上有所不同,便相互排斥,频有学术争执。叶天士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踏雪斋”,薛雪把自己的书房题作“扫叶山房。”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也是一段趣谈。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另外,叶氏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如此短短几字就概括了温病的特征性发展规律,一些医家认为,这也是对现代医学常见的由肺炎导致心肌类这一现象从中医学理论角度最贴切的诠释。再者,文中还提到了“吾吴湿邪,害人最重”的观点,也是温病学的重要特征,这一学派产生于江南一带,与北方的伤寒派的差异很大,这与地域和气候有很大关系。以至于现代中医界的伤寒与温病学派也存在着南北的差异。

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他所创建的理论体系。叶天士还留下了不少的医案记录,他十分善于使用轻灵短小的方子治愈严重的疾病,这是中医达到很高境界的时候才能做到的所谓“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医术,我们从中似乎还可以依稀见到他曾经叱咤医坛的潇洒。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可见,叶天士具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肾的美德,因此,能够摆脱“文人相轻”的陋习,从而医道日益长进。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

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

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

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沈德潜《香岩传》)。

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

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种敏而好学,更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计量的财富。

(0)

相关推荐

  • 叶天士从中焦论治月经病经验探讨

    <正>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不仅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临证各科均有其独到见解,疗效卓著.一般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对月经诸病亦多从肝肾调治.叶氏则主张:"凡经水之 ...

  • 热播剧《延禧攻略》里的神医叶天士,其实是我歙县蓝田人!

    热播剧<延禧攻略>里的神医叶天士,其实是我歙县蓝田人! 司马狂/文 最近有部神剧<延禧攻略>,非常火,想必很多人都在追这部电视剧.在电视剧17集里愉贵人为乾隆皇帝诞下五阿哥-- ...

  • 叶香岩

    叶香岩即叶桂.叶桂(1667-1746年)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 .南阳先生.吴县(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其父在当地以医闻名.叶氏自幼继承家学,并通诗文词赋.经史子集,尤究心 ...

  • 古医高手叶天士活用《金匮要略》

    叶天士善于活用金匮方.现试从<临证指南医案>中(以下简称<指南>),选出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的旋覆花汤.甘麦大枣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之案例,浅析并探索叶氏活用金匮方之 ...

  • 古医高手:叶天士活用《金匮要略》

    本文来源/刁吉祥 叶天士善于活用金匮方.现试从<临证指南医案>中(以下简称<指南>),选出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的旋覆花汤.甘麦大枣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之案例,浅析并探 ...

  • 古医高手:叶天士活用《金匮要略》!

    叶天士善于活用金匮方.现试从<临证指南医案>中(以下简称<指南>),选出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的旋覆花汤.甘麦大枣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之案例,浅析并探索叶氏活用金匮方之 ...

  • 揭秘:古医高手的秘方集结!(条条实用)

    l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l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 ...

  • 古医高手秘方集结:(条条实用)

    l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l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 ...

  • 【转】揭秘:古医高手的秘方集结!(条条实用)

    l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l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可 ...

  • 揭秘:古医高手的秘方集结!(条条实用)【一点资讯】

    -- 以下是正文 -- l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l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 ...

  • 古医高手的秘方集结!

    l     凡遇热汤滚水泡烂皮肉,疼痛呼号者,用麦冬半斤,煮汁二碗,用鹅翎扫之,随扫随干,随干随扫,少顷即止痛生肌,神效之极,谁谓麦冬无外治哉. l     五味子炒焦,研末,敷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 ...

  • 古医高人叶天士治病100招***

    一:肾(包括肝肾比较) 1.凡肾液虚耗,肝风鸱张,身体麻木,内风暗袭,多有痱中之类. 2.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3.凡精血久损理必质重,味厚,填纳空隙. 4.大凡内损精血形气,其胃旺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