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李宏如:情系清凉山(十)》

李宏如:情系清凉山

文/康所平

纠错《清凉山志》

《清凉山志》是以秋崖法师的写本为底本,以镇澄法师在五台山10余年的调查为依据,并参考了《古清凉传》和《广清凉山传》写出来的,成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历时约十年,资料较为详实。但由于五台山地域大,寺庙多,交通又不便,编撰者很难做到:考察,每寺必到;记录,毫厘不爽。
李宏如先生在近20年的探踪寻迹、实地考察和研究对比中,发现了《清凉山志》中与实际不符的7处错讹之处。
(一)关于东台东溪之水的流向。《清凉山志》云:东台“东溪之水,北注滹沱”。又云:“大会谷,(东)台东谷,众溪之会,滹沱之源出此。”滹沱源头实际上在泰戏山东约10公里处的桥儿沟。滹沱河先由东向西,汇五台山北麓和句注山南侧诸溪之水,经繁峙、代县、原平、忻州、定襄、五台、盂县,入河北省平山县。东台东谷则在泰戏山南侧,虽亦为众溪之源,其水之流向与滹沱河相反,先由西向东,然后转南,入河北省阜平县,在繁峙境内称清杨河,阜平境内则称大沙河,为大青河的支流。
(二)关于华林的位置。《清凉山志》载:“华林,东台东南二十里,即古华严。”实际华林和古华严是相邻的两处地方,均在东台东麓,距东台顶5公里。华林在古华严西约1公里处,内有华林寺。
(三)观来石在中台附近而不应划在东台之内。《清凉山志》将观来石列入东台,但未说明处所,又东台范围难觅其址,导致此处渐被遗忘。观来石实位于中台南8公里处,繁峙县岩头乡大明烟村附近。这里明代有寺,名曰妙严庵,后废,地名现仍称观来石,且有观来石妙严庵明代铁钟钟文作为佐证,故观来石应划入中台为妥。
(四)香山与牛心石的位置。《清凉山志》云:“牛心石,(西)台东有石,状若牛肝。”又云:“香山,中西二台之间”。这里将牛心石和香山说成两处地方。李访问附近村民和僧人,只知牛心石而不知有香山。后李又将唐朝日本高僧圆仁慈觉大师游中台和西台所走路线,以及关于香山的记载与现在实地从中台到西台的路线及里程相比较,则香山和牛心石完全吻合,应为一处。
(五)滹沱河在繁峙城南而不在城北。《清凉山志》云:“(滹沱河)西流,由北台之阴诸溪竟注,过繁峙城北……”繁峙县城原在滹沱河南岸,明万历十四年将县城迁建于滹沱河北岸。释镇澄撰写《清凉山志》时,繁峙城已迁址。
(六)唯德禅师是元末人而不是唐末人。《清凉山志》载:“公主寺,唐末唯德禅师重修。”由公主寺现存的一方刻于元至正丁末(1367年)“秋月德公和尚道行碑”碑文证明元末唯德禅师重修公主寺,“唐末”则为误写。
(七)关于秘密寺的始建年代。《清凉山志》云:“秘密寺在秘魔岩,岩谷幽深,隐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据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修秘魔岩禅林碑记》载:木叉和尚是“唐时马祖下永泰禅师法嗣”。据马祖于大历年间(766—779)住钟陵(今属江西)开元寺弘扬禅法的时间推断,木叉和尚的活动当在大历以后,若依《清凉山志》所说,秘密寺亦应创建于大历以后。而据唐高宗(650—683)时惠祥所撰的《古清凉传》与宋《广清凉山传》有关秘魔岩的记载或补充内容得知,秘密寺始建于北齐,唐垂拱年间初具规模。木叉和尚是五台山禅门宗匠,曾藏修于秘魔岩。
此外,他还整理了《五台山歌》与《显通寺歌》。这两首歌由1939年于广济茅蓬创办了藏文佛学研究院的院长胡子笏先生作词谱曲,并教唱学员。李宏如是于1991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弘瑞师唱诵时记录下来的——这两首歌才得以流传下来,可谓弥足珍贵。其中,《五台山歌》曰:
高山万仞,五台罗列,文殊古道场。
多少梵宇,多少琳宫,供养大法王。
佛经万卷,牙签玉轴,满架尽琳瑯。
高僧头陀,水边林下,都是福田乡。
还有那,层峦叠嶂,云起千般样。
更不少,奇花异草,有色又有香。
拍手呵呵!不知几生,修得住清凉。
稽首文殊,不知几时,心地得清凉。

(未完待续)

文字责编: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超过2000人已经关注订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