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河南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在朝中做官的白居易,因受不了朝中朋党倾轧,穆宗政治荒怠,又不听劝谏,便极力请求外放,主动请缨下派。于是,穆宗长庆二年(822)下放到杭州当刺史,类似今天的市长。杭州任满后又去苏州任刺史。
白居易在杭州,下恤民庶,虽仅20个月,颇得民心,深受市民欢迎。李泌凿的六井地下引水管道淤塞了,水流不畅,影响了城内的供水。他组织疏浚清淤,百姓饮水不愁了。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治理西湖,解决了农民蓄水灌田问题,又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头上,广布杭城,教人如何蓄水泄水,免受旱灾之苦,保证农田有水灌溉,民众有水喝。白居易虽然在杭时间不长,不仅留下一湖水,还留下了“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还写下200余篇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深受杭人称赞。
竹阁,正是白居易率领民众治理西湖时所筑,但此阁初时并不叫竹阁,叫“多植竹”。因为白居易喜竹,故题阁名:“多植竹”,命人在房前屋后广植翠竹。据说,还养了鹤。白居易常来这里休憩、吟诗。因为此阁掩映在一片茂盛的竹林之中,微风吹来,竹影摩挲,后来人们渐称竹阁,久而久之,多植竹的阁名被人们淡忘了。
白居易将自己唤作醉吟先生,和李白、杜甫一样,他也嗜酒成性。但他吃酒很注重情调,蛮讲究氛围,这和他的字“乐天”是一理。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大多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不一样,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同他喝酒的都是诗坛名流。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有人说,白居易即便是有时乘兴到野外出来走走,也是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他在洛阳自已家里是这样,出游是这样,在杭州大概也是这样,竹阁虽不大,但抚弄个丝竹瑶琴,召个家僮小妓,开坛老酒的地方还是绰绰有余。
“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邀朋会友并不是白居易来这里的主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着指挥民众治理西湖,没日没夜的四处巡视,真真忙的“应不及”闲,连一点空闲都没有,顾不了那帮诗友来邀饮酒赋诗。只有累了才来竹阁闭目养养神,天晚了便住上一宿。这些,他在《宿竹阁》一诗里说的挺明了: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劳别修道,只此是玄关。
竹阁位于莲池左侧、柏堂右前方,其历史能上溯至唐代。竹阁,最初为白居易所筑,他的《宿竹阁诗》:“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阁间。清虚当服药,幽独抵归山。巧未能胜拙,忙应不及闲。无老别修道,只此是玄关。”后阁废,明嘉靖重建,祀白公。清光绪二年(1876)又重建。
白居易故世后,杭人为了纪念他的恩泽,便在竹阁挂起他的肖像祀祭。在白苏二公祠未建之前,这里是杭人最早用来祀典白居易的地方。宋时这里又增挂林和靖、苏东坡二像,一并祀之,称“三贤堂”,宋绍兴时三贤堂迁往北山。不久,这里的竹阁就改作他用了,直到太平军的那把大火把它彻底变成废墟。
竹阁的建筑不甚规则,是一座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时宜深三间的清式建筑。正门额枋上“竹阁”二字匾额,是浙江著名书画家诸乐三先生篆书。
(网络下载图片)
两旁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由丁上左撰写,是已故副社长王个簃先生的行书。竹阁现为印社展览场所之一。(网络下载图片)
印廊在建筑构造上东与竹阁相连,是一面阔五间的建筑。
印人印廊(西庑廊):印廊位于柏堂之西,最初它并不是专门的名家印蜕展示场所,而是西面的一堵围墙。1998年印社95周年庆时改墙为廊,沿围墙铺架了单坡屋面,并用柱子支撑。其中在印廊的中段还开了一扇小圆门,现门已被封。
廊内共展示自明清至现代的名家印蜕47方(含边款),有文彭、何震、高凤翰、汪士慎、丁敬、蒋仁、黄易、邓石如、巴慰祖、陈鸿寿、赵之琛、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李叔同、沙孟海、傅抱石、方介堪、来楚生等40余人的篆刻作品。为方便游客参观,现刻石上覆盖有拓片,并用黑、朱两色区分印面和边款。同时在刻石上罩了玻璃镜框,保护拓片和刻石。
廊内展示的作品
印廊最北侧的“印人印廊”为刘江书。刘江,1926年生,重庆万州人,号知非。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西冷印社执行社长。
(网络下载图片)
首印为“琴罢倚松玩鹤”,传为文彭所作。文彭(1498-1573), 中国明代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对诗文、书画、篆刻均有造诣。 (网络下载图片)
何震治印,听鹂深处。边款:百谷兄索篆赠湘兰仙史,何震。
苏宣治印,梅花屋。
朱简治印,半日村。
从右边起。右一上,梁秩治印 西方老胡。右一下,汪关治印,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右二上,程邃治印,竹篱茅舍。右二下,林皋治印,杏花春雨江南。左二上,高凤翰治印,雪鸿亭长。左二下,汪士慎治印,七峰草堂。左一,丁敬治印,玉几翁。边款:庚申四月刻,充玉几先生文房,梅农丁敬记。
从右边起。右一上,认不出。右一下,一笑百虑忘。右二上认不出。右二下,胡唐治印 藕花水舸。边款:汶上道中待(月臿)弇憀 ,偶为小印以寄,孟嘉丁巳四月七日,长庚。左二上,邓石如治印,城一日长。边款:古浣。左二下,巴慰祖治印,巴予籍。左一上,陈豫钟治印,求是斋;陈鸿寿治印,松宇秋琴。左一下,宝彝斋, 赵之琛治印。
从右边起。右边,吴让之治印,好学为福。边款:让之篆。中间,钱松治印,老夫平生好奇古。边款:此老杜句也,稚禾好奇,尚古刻以应之,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叔盖记。左边,赵之谦治印,绩溪胡澍荄父 同孟子四月二日生。边款:崇山少室石阙汉画象龙,荄甫属刻两面印,谦。
从右边起。右一,襃海治印,谦退是保身第壹法。边款:襃海制于沪上。右二,胡治印,玉芝堂。边款:曾见古玉印,色泽甚佳,文曰玉芝堂,颇有汉刻意,惜无钮,未得今卜居郡中背,抚其文即以名吾堂。丁未六月老匊记。左二,吴昌硕治印,破荷亭。边款:道日昧,步日退,面无可观,示人以荷。古铁印高浑一路,阿仓。左一,黄士陵治印,延年益寿。边款:延年益寿,汉瓦当文,仿为瑞符仁兄。癸巳四月黄士陵。
从右边起。右边,齐白石治印,鲁班门下。边款:壬午十一月刻于京华,白石自用。中间上,赵石治印,天下为公。中间下,乔大壮治印,物外真游。
李息治印,鱼山山中人。弘一。边款:南无阿弥陀佛。
从右边起。右二上,赵叔孺治印,云怡书屋。右二下,王禔治印,睿识阁。左二上,马衡治印,五十已学。边款:叔平作于南京,二十二年十一月。左二下,简经纶治印,车马一东西。左一上,沙孟海治印,凿山骨。边款:欲浓凿山骨,韩约素语也。沙村。
从右边起。右边,王个簃治印,自力更生。边款:个簃刊石。中间上,潘天寿治印,潘大。中间下,唐醉石治印,勤有堂。左边,诸乐三治印,百花齐放。边款:以龟甲文入,参猎碣笔意成之,一九七七年丁巳四月暨望,老乐年七十又七。
从右边起。左二上,傅抱石治印,换了人间。左二中,方介堪治印,究竟涅槃。左二下,钱瘦铁治印,涧竹岩华名自春。左一,来楚生治印,酉。边款:天寿我师生于丁酉,时年五十有四,刻此奉贻并乞诲政。弟子楚拜年。
印人书廊
印人书廊(东庑廊):书廊位于柏堂之东,和印廊一样建于何时不详。书廊在构造上和印廊稍有区别,是为双凹字形的六开间建筑,廊间有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之用。廊前有细流流向莲池,廊的入口端有太湖石小桥与入园小道相通。
1983年印社80周年庆时廊子大修,大修后重置书法刻石,1993年正式辟为“印人书廊”。
廊内的主要展示书法刻石,计有丁敬、蒋仁、奚冈、黄易、邓石如、陈豫钟、陈鸿寿、吴让之、赵之琛、钱松、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马衡、张宗祥、沙孟海等著名印人的书法作品17件。在保护手段上与印廊内的刻石一致,罩有镜框。
有启功先生1993年题“印人书廊”四字。其后有钱君匋所撰书之《印人书廊记》。
印人书廊,启功题名。释文:印人书廊。落款:癸酉立秋启功题。 钤印:功在禹下。(网络下载图片)
“印人书廊记”钱君匋撰并书。释文:印人书廊记。西泠印社柏堂外之东墙筑有瓦廊壁间,树碑多种,以其来自四方,颇觉鱼龙混杂。及至癸酉九十社庆,同人等思整治之。遂审读一过,可留者则留之,不可继存者易,以新刻俾成尽美。会有日本书海社愿捐资共襄是举,既治更名印人书廊,以新耳目。印人与书法有密切关系,若印人不能书,其印必不可观,印者乃书法与刀刻并重之艺术,尤以书法为本,倘印人但知刀刻而不能作书,则无从谈其艺也。古来印人莫不善书,今以社藏及社员所藏印人书迹择其佳者刻诸石,立于壁间,以飨观者。地位有限,遗珠必多。若以各家印刻碑,其效果不若书法之能引人入胜。读摹刻各家印之碑,不若读其原作为愈,其理甚明。今书廊落成,昭世爰识,数言为导。癸酉之秋八月八日,八十八岁老人豫堂钱君匋于无倦苦斋撰并书。钤印:豫堂、钱君匋印、钱唐私印、抱华精舍。
丁敬行书七言律诗碑刻。释文:放怀游目此清秋,共问溪桥舣小舟。未觉云山成寂寞,果然王谢擅风流。渚田稻熟兰争长,湍濑沙月竹自修。顿使形骸浑放浪,那能深抱昔贤忧。骋。旁款:梅垞砚长兄正误,砚顽叟丁敬。 钤印:丁敬身印、砚林亦石。(网络下载图片)
蒋仁行草七言联碑刻。释文: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旁款:鉴洲大兄雅正。范石湖句。吉罗居士仁乙卯之春。 钤印:蒋仁印、山堂、吉罗。
(网络下载图片)
奚冈隶书七言联碑刻。释文:冰壶在怀清可濯,石泓为友交最深。落款:铁生奚冈。钤印:奚冈之印、蒙泉外史。
黄易隶书七言联碑刻。释文:文章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后山。落款:钱塘黄易。 钤印:黄易私印、烟波散史。
邓石如草书五言联碑刻。释文:海为龙世界,天是鹤家乡。旁款:嘉庆甲子夏,寓与严佛庐,遇灵隐见初禅友行游于此,往来旬日,见其行持修洁,颇志于书学,有永禅师风,因乐与之游,今将归虎林,书此十字,以赠其行。顽白山民邓石如。钤印:邓石如、顽伯。
(网络下载图片)
陈鸿寿篆书七言联碑刻。释文: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旁款:幻香九兄属,曼生陈鸿寿。 钤印:鸿寿私印、曼生。
吴让之篆书八言联碑刻。释文: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旁款:此嘉兴张叔未先生集句,奉贻唫轩先生者。唫翁博闻强识,一时前辈,莫不心结故称道者。唯恐其弗,书此联犹无遗无溢。原书篆隶相镕兵火后失之焉。让之补书犹虎贲之于中郎己,同治二年小暑日,晚学生弟吴让之记。钤印:吴氏让之。
赵之琛篆书五言联碑刻。释文:良人洒桐树,君子爱莲花。旁款:子寿大兄世长属,赵之琛古篆。 钤印:赵之琛印、芬陀利花。
钱松隶书五言联碑刻。释文: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旁款:汉张公方碑字,乙卯六月浢庵仁五兄方家属正,西郭小弟钱松叔盖甫。钤印:未道士、钱松私印。
徐三庚篆书四言联碑刻。释文:烟霞问讯,风月相知。旁款:涤峰仁棣大人鉴,徐三庚拟皇象书。钤印:徐三庚印。
赵之谦行书五言联碑刻。释文:猛志逸四海,奇龄迈五龙。旁款:集陶徵士郭著仕诗句,为益斋尊兄书,同治九年太岁在庚午中夏之月,赵之谦记。钤印:会稽赵之谦印信长寿。
吴昌硕篆书四言联碑刻。释文:天帱地载,山高水长。旁款:辛酉仲春篆于湖上离垢山居,七十叟昌硕。钤印:俊卿之印、昌硕。
黄士陵篆书八言联碑刻。释文:微雨新晴六合清朗,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旁款:仁卿仁兄大人属书,穆甫弟黄士陵。钤印:黄士陵印、古槐邻屋。
马衡篆十言联碑刻。释文:暇日游近享山里殆遍,累年聚习见书万卷而赢。旁款:裴子学长兄撰句属书即希教正马衡。钤印:马衡印信。
张宗祥行书七言绝句碑刻。释文:最喜孤山雪后来,野梅几树水边栽。着花不过两三朵,独向人间冷处开。旁款:戊戌夏张宗祥书旧作时年七十七。钤印:张宗祥印、冷僧七十岁后作。
沙孟海行书六言联碑刻。释文:高会来旧今雨,丹篆照东西洋。旁款:西泠印社八十周年纪念,沙孟海年八十四。钤印:沙村唯印、孟海。
河井仙郎撰,谷村义雄书西泠印社记。释文:西泠印社记。明治乙巳之夏,客有自杭州返东瀛者,极言吴遁庵、叶叶舟、丁鹤庐、王福庵诸君创印社于西泠之盛。余闻而神往久之,未暇往观也。今年春,薄游吴下,道出武林,乃得与吴、叶、丁、王诸君把晤于印社,以抒积愫,评论印学,迨无虚日。又各出所藏印,命余鉴赏。其中苍劲古秀,典雅工整,人不一家,篆不一体,博而且精,目不暇给。自汪讱庵飞鸿堂后未见有如此大观也。诸君为余言印学,自赵悲庵后薪火将绝矣。近人能此者,惟湖州吴苦铁一人而已。缘集同志立斯社,以期保存印学。夫以今日之势论之,甲兵训于野,商业竞于市,清国朝野上下岌岌,以讲求富强为急务,而诸君子独高尚其志,研兹美术,不得不为诸君记。诸君又能推摹精拓,编辑印谱,不肯自秘,以提倡后学。即余身处海外,亦得一苇而至,见所未见,是不特余之幸,亦为后世刻印者之幸。谨识盛举,以告方来。岁丙午浴佛日,扶桑河井荃庐记于西泠印社。受业谷村义雄谨书。
(网络下载图片)
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释文:西泠印社八十五周年碑记。印学晚起,印学立社更是本世纪之事。西泠首出,人才多、业绩彰、延誉海内外,迄今八十五周年矣。一九四年,丁辅之、王福庵、叶品三、吴石潜先生度地西湖孤山,初奠社址,推先师安吉吴先生为社长。吴先生硕学绝艺,负一时清望,声气所逮,朋侪日进,标“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八字为宗旨,春秋社集,赏奇析疑,砥砺艺业,开风气之先。历年出版印谱印说,品目繁多,阐幽表微,功在士林。余姚新出土《汉三老忌日碑》将流出域外,同人醵金赎回,筑龛保藏,尤表表伟举。吴先生既殁,马叔平先生继任。马先生远客京师,韩登安先生以总干事处理日常社务。社员人数据《社志稿》卷二所列,经福庵先生核定者,中国六十九人,日本二人。此前一阶段事也。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地方咸置文物管理机构,保存金石,既有专司。政府重视印学研究,有令改组本社,成立理事会,广延名流,请张阆声先生为社长,核拨经费,发展业务。创作实践方面,继承优良传统,发挥个人专长,猛利和平,各有阵地,百花齐放,竞艳争妍,若干作者,足以方驾前贤。理论€€究方面,诸如玺印制度、文字审释、时代考证、篆刻体系、技法探讨、实物鉴定及有关资料整理,或为前人未曾措意,或虽措意而未遑致力,近年问世新著,逐步纳入科学性、系统性之轨辙,形成印学€€究新风尚。宣传普及方面,定期编刊《西泠艺丛》、《西泠艺报》,经常出版习篆治印图书,随时筹办作品藏品展览,曾一度到日本展出,深受彼国欢迎。印学导源于中国,浸假而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诸国,近年则欧美人士亦多涉猎及此,东来访问者,本社时有接纳,国家兴强,艺风远暨,亦适然耳。后一阶段新老社员著籍者,中国百八十四人,日本四人,才贤英多,济济跄跄,各在不同角度潜心作述,为斯道纵深发展作出努力,瞻望前程,灿若霞举。孟海艺能无似,十载尸位,愧无建树,兹值纪念良辰,群推为文勒碑,垂示未业,不揣鄙陋最录,荦荦大端,著之于篇。吴先生尝言:社何敢长?孟海抑又等而下之,重以老耋,愿得瓜代,从诸君子之后,充一录事足矣。一九八八年九月孟海撰书篆额年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