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书香
红土地上的书香

夏至时分,丰溪大地荡漾着从未有过的书香。她以七月碧荷的清纯,八月紫桂的芬芳,九月大山的厚重,吹腾起希望的春风,在一片蔚蓝的天空,高擎起明天的太阳。我看到,于一轮朝阳下可爱的家乡上空飘逸着一缕缕方兴未艾,波澜壮阔的书香!
这书香来自明德书院。
说起明德书院,我不得不感激发起人学有所成,回馈家乡的大爱、善举。徐志霖先生胸怀若谷,虽壮志千里,却念及故里,始终不忘家乡读书人。明德书院正是他倡导发起的一件惠及百万广丰人民欢迎的好事,大事。
如果用“雨后春笋”来形新生事物,我想最为恰当。在各地党政和知名成功人士的努力下,全区已有二十八家明德书院落地生根或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之中。我热烈祝贺心中的书屋一一明德书院在爱的襁褓中诞生!也为家乡广丰有明德书院而骄傲自豪!

我常默叨,现在的少年儿童真幸福!
我生长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浴过寒风,尝过苦水。可谓生不逢时。那时的家,苦得鸡窝难寻一根草,耗子进屋头也摇三摇。为了让我们能读上几年书,识上几个字,交上书学费,母亲白天到生产队出工干活,晚上,常在昏暗的水油灯下织麻弥补家常零用,每每开学就会为我们的书学费犯愁。父亲常说,我们祖宗五代无读书人,现在解放了,你可不能再做“挣眼瞎”!父亲的话在我心中掀起千重浪,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读好书,决不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
由于长期战乱,建立不久的共和国却一穷二白。那时学校无图书室,乡村无农家书屋,想学习求知识比登天还难。光靠两三本教科书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春天,我们结伴到溪边采“小金钱”,秋天到山坡挖“牛戳嘴”,也撷“马蹄香”、“半边莲”,洗净晒干,赶赴供销社,只要卖了钱,就换回一些小人书,诸如《董存瑞炸雕堡》《上甘岭》《狐狸和乌鸦》《封神榜》《狼牙山五壮土》等等。发小们交换着看,爱不释手,一本小人书看破了皮,翻翘了角,污渍泛黄了书页,都舍不得丢掉。到了五六年级,常常为没有课外书而发愁。为了汲取知识营养,便经常到同学去借书看。只要一看到有关青少年的书藉,如饥似渴。“贪婪”的目光常徜徉在知识的宝库之中。甚至,连包米焦撕下的旧报纸也获如至宝。那年代,我们像缺水的玉米在风中干瘪瘪地摇曳。我们多么渴望知识的甘泉浇灌。

由于喜欢阅读,我语数成绩进步很快,在全班名列前茅。后来考上广丰五中(那时是地区重点中学)。初中阶段,课余时间我基本上泡在图书馆里,汲取知识的琼浆。后来“文革”开始,造反派毁了学校图书馆,我心痛得几天几夜睡不好觉,失落和惆怅一齐袭来,我不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了,失去学校图书馆像失去双眼一样。为这事,我经常沉浸痛苦之中。
初中刚毕业,“四个面向”又把我们这些不喑世事的青少年推向了回家务农之路。那时才十四周岁呀,正是读书好时光,我们多么渴望社会还我一个读书梦。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也是残酷的。文革十年动乱,我们想读书,却没有书读。读书真的成了我的“一枕黄粱”之梦。
幸好后来,公社大队选派我当赤脚教师,我高兴致极。我又可以和书打交道了。那时的村小,一人一校,没有办公室,没有教室,更没有报刊杂志,一间破败不堪的众家大厅便是我们教学的场所。冷冬,寒风直灌,学生冻得直发抖;雨天,三十六个天井,戴着箬笠上课。学生没有教科书,更别提看课外书了,若想看一本儿童读物,如大漠找水。在这种十分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我从来没有放弃学习,一有空就到附近的血防站看报纸,看杂志,寻找精神食粮,丰富知识头脑。
1983年我“范进中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饶师范,后来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家教师。
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我深感知识的重要,知识就是力量。
我一向喜欢文学,爱好诗歌,如果那时有阅览室、书屋、书院,到现在我的诗文不至于不伦不类了。我也许现在也是一位作家,或许成为一个诗人。但当时条件竟是那般的差,不管你如何拼搏,如何刻苦,没有外因条件辅助,即使是真鸡蛋,没有温度,终归孵不出小鸡。我唯有认命。命运多舛的时代毁了一代人的梦想。
在四十三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所教过的学生不下五万。在他们当中有初、高中毕业生,有大学本科毕业生,有硕士、博士毕业生。我亲眼目睹,那些成绩优秀的佼佼者,除了有良好的家风熏陶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愽览群书。他们视书籍如家珍。他们相信,知识可改变命运,读书能美丽人生。
当改革大潮风起云涌之时,广丰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迅猛腾飞,建设一日千里。四十年风雨,四十年磨砺,四十年成果斐然。如今,举目便得山青水秀,凝眸可拾大厦林立。铜钹山旅游区,游人如织;广丰湿地公园,观者络绎不绝;马家柚支柱产业前景可观;“学在广丰”愿景已成为现实;广丰财政上台阶,一年一个样,人民生活步入小康快车道。这一切的一切都与文化教育振兴息息相关。
让农村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翱翔蓝天,陶冶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上九天采星探月,下五洋深究奥秘,为莘莘学子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填平城乡知识落差的沟壑,把学生培养成祖国的栋梁,为泱泱华厦生辉,是摆在所有人前面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一个具有民族血气的人,一个具有担当作为的人,一定会伸出大爱之手,托起明天希望!
应当看到,一些农村,一些边远山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的精神文化阵地常常被游戏机,手机占领,不少学生沾染玩扑克、麻将的不良习惯,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前途,甚至极少数滑向犯罪的边缘。这是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各地书院书屋的创立,正是用无私的正气,暖心的地气,写就一曲大爱无疆的人气!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托尔斯泰也曾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前者是说书籍可以使社会发展进步,后者是说人的智慧是从书中而来,只要钻进去,入了门,掌握的知识越多,人的智慧就越丰富。
当一个乡村孩子手捧一本你馈赠的书,在孜孜不倦学习的时候,当他(她)在某年某月某日步入大学的殿堂的时候,你一定为其动容,为其喜悦。因为也许,在他的考卷之中有若干个知识点就是出自你所赠的书中。
爱孩子,立书院,建书屋,送书籍,是赤诚的大爱之举。是点燃民族的希望之炬。功在千秋,利在万代!
打开飘溢书香的快递之包,我看到了你正捧着一颗滚烫之心向明德书院缓缓走来的身姿;翻开书,孩子们读到了你的春风,读到了你酥雨,读到了你的冬阳,读到了你共筑人间的彩虹!那是多么高兴的事啊!
在广丰老区,在中国马家柚之乡一一大南,柚林已是绿浪滚滚,但愿书院香味袅袅。我们要感谢大南书院发起者和支持参与者。在他们当中,有无私捐出场地的,有无私奉献建材的,有无私出资出力的,有无私买桌送椅的,有无私献书赠刊的……他不愧为新世代精神文明的工匠,通往科学迷宫道路的铺路人,他们在为天下苍生建功立德,他们是大南人民乃至广丰人民最可爱的人,我以一个教育老兵的身份,致敬所有为书院作过贡献的人!
清晨,天边亮起了微曦,继而,云蒸霞蔚,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万道金光漫过了山梁,漫过了广丰城区,漫过了明德书院的屋脊。站在历史的高位,我分明看到了,那是家乡红土地上娉婷升腾的书香……
作者:陈华胜,笔名微墨、沙棘、一抹沉,一位教育战线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