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子不大,小城子不小

在咱们赤峰地区,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叫“大城子不大,小城子不小”。那么,这句听起来有些怪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格格远嫁

其实,“大城子不大,小城子不小”这句话是跟上一期的内容有关联的,也就是跟喀喇沁中旗的建立有关!

清朝建立前后,在推翻明朝政权和平定各地叛乱的过程上,喀喇沁乌梁海氏首当其冲,为清朝的建立和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更何况,清帝为了自己的宝座,必须首先稳定北疆,故而采取“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怀柔政策,利用结亲的办法,笼络包括喀喇沁部执政者乌梁海氏在内的蒙古王公,让其为清廷作耳目,监督其他部族的动静,防止造反。

清皇室的女婿称为额驸,居住的府第也就叫额驸府了。

话说蒙古帝国开国功臣者勒篾之十四世孙、喀喇沁中旗之始祖乌梁海氏万丹伟征,助清太宗皇太极建国有功。为了表彰万丹伟征的功绩,顺治帝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七月,将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之侄、辅国公翁古之女县君格格下嫁给了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读到这里,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了,按照大清的规矩,辅国公的女儿只能称为乡君,怎么会是县君呢?这是因为这个格格在两岁时就没了亲生父亲。翁古死了以后,这个小格格就由其叔贝子彰泰抚养。所以,在她出嫁时,皇帝以宗室贝子嫡女对待,封为县君。

皇家格格下嫁,又要远离京城,皇上特准她在皇宫御花园中挖取一株“梨花雪”牡丹花根作为特殊的嫁妆。这株牡丹跟随格格来到塞外后,得到了精心的呵护,开花散叶,至今仍在,是为那株远近闻名的长皋村乌家之“陪嫁牡丹”。

在那样的一个封建社会里,能够迎娶有着皇家高贵血统的格格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万丹伟征和他的儿子额琳臣当然要修筑一座足够气派的额驸府的。这座额驸府占地面积100余亩,房屋300多间,临坤头河西岸,河水北流入老哈河。府前有四根旗杆,影壁后有三个月亮形的大门,大门两旁立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两尊石碑。院内有大厅、客厅和内宅、东西配房、跨院、花园等。府中待遇优厚,财富殷实,平时专供使役的人就在五六十个。

如今,近四百年的时光流逝,这座额驸府的遗址位于小城子镇总校院内。写到这里,问题又来了,原本栽植于小城子额驸府的“陪嫁牡丹”,又怎么会跑到长皋村的呢?

原来,这株牡丹在额琳臣和县君格格的精心照顾之下,不久便开花了。此后,这株花又历经额琳臣之子茂秀、孙们都(娶皇家格格镇国公苏努女)、曾孙满达夫、玄孙那木扎普及其子扎那希立迪共六代人,仍旧长势很好,每逢旧历小满季节都会盛开十五天左右。

到了道光二年(1822年),因族属繁衍,扎那希立迪之季子格木普勒(汉名七月)分居到今天的布日嘎苏台之长皋村,将小城子老宅的三株“梨花雪”也移了过来,栽到新第庭前。这就是“陪嫁牡丹”从小城子到长皋村的原因。1996年,政府拨款7500元给长皋村乌向明家,助其移建新房,改变院落布局和环境,以凸显“陪嫁牡丹”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1999年,长皋村乌家将一株“陪嫁牡丹”移植于大城子法轮寺院内。同年春,云南昆明世博园派员专程来到长皋村,经乌家同意,挖走一株已经盛开10余年的“富贵红”牡丹,栽于世博园中。

屈指算来,这株牡丹在小城子生长了164年,又在长皋村生长了195年,现在已是359岁了!

喀喇沁中旗虽然较喀喇沁左、右两翼旗建旗晚,相差70年,但中旗始祖万丹伟征的后代与清皇家联姻却早于左、右两旗.比如早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以前,万丹伟征之女就出嫁给清皇室安郡王岳乐。紧随其后,顺治十五年,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又娶安郡王之侄翁古女县君格格。而右旗于34年后的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噶尔藏娶端静公主;左旗在61年后的康熙五十八年即1719年,僧衮札布娶允禔女;在32年后土默特右旗于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年额尔德木图娶岳乐女。

从顺治十三年万丹伟征之女出嫁清皇室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中旗札萨克汉罗扎布娶庆亲王奕劻女,前后延续了275年。嫁到中旗的皇家格格人数在四个乌梁海旗中虽不算最多,但也有八位郡主,两位县主,一位郡君,两位县君和两位乡君及一个不知级别的格格。这其中,亲王之家就有五个,而且与庄亲王和安郡王都是两度结亲;和郡王结亲的也有五家,他们是安郡王、和郡王、諴郡王、顺承郡王、和泰郡王。另外还有两个格格只知是皇家女,但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弄不清是哪家的了。

从档案资料上也能得到佐证,能够直接查到的额驸有10位,其余6位是从家谱表上查证到的,并和档案中的个人资料吻合。还有一位就是中旗的末代王爷汉罗扎布。头几年又在《内蒙档》全宗号504、案卷号4034号中得知汉罗扎布的父亲曾于同治十年,即1871年,进京“娶二等贝勒之妹”为妻。《家谱表》中记的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以前的事儿,以后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还有近百年的空档,但不管怎么说,中旗出过的额驸数肯定要超过16位。

王府选址

喀喇沁中旗辅国公府曾建在现在的宁城县大城子镇西五家村,北依五龙山,西向白音查干山。玛拉图河从西向东从府门前广场南流过。河两岸是冲积平原,土质肥沃,为一处极优美的盆地所在,是为风水宝地。据说当年喀喇沁中旗第二任札萨克喀宁阿在选择衙址时,无意中走到一座名为五龙山的脚下。他站在那里向四处一望,哎呀,这里太像祖先受成吉思汗恩封时的母亲山朵颜温都儿的地貌了,那河也太像母亲山脚下的兀良哈河了。当时,他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先人们多次提到的家乡,于是决定在此建扎萨克衙门,时为乾隆二年(1737年)。

这座喀喇沁中旗札萨克衙门占地面积146亩,近10万平方米,采用了中轴对称、四进院落的格局。整座院落共有房屋400多间,院墙高约一丈五,宽约六尺,墙顶有通道,可以进行巡逻,四角还有炮楼。大门前广场靠南立有两座旗杆,底座由四块大石对立而成,旗杆高约三丈,柏木做成,上有圆形风冒铜铜顶,顶下四周是条形铜质穗子。

在建府之前,喀喇沁中旗的人们仍处在游牧的状态,居无定所,随水草而行。随着衙门的建成,人们也就定居下来了。

在现在的大城子镇,还有一座清代以来宁城地区最古老、最宏大的建筑群,即法轮寺。法轮寺是喀喇沁中旗王府的家庙,是第三任札萨克齐齐克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始建,完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在位时,建筑时间长达58年。法轮寺本寺院占地22000平方米,原有14幢主体建筑和8幢辅助建筑。法轮寺在最盛大的时候有喇嘛497人,至1947年时尚有喇嘛150名,庙会在正月十四、十五两天。法轮寺院主持除管理全旗的宗教事务而外,还担当着培养蒙医、用蒙药治病的职责。尤其是寺庙里的高级喇嘛大夫,更是旗札萨克及其家属的保健医生。

历史变幻

喀喇沁中旗乌梁海氏墓地有三处,即存金沟、官坟和大金沟。其中万丹伟征、额琳臣和茂秀以及另一座不能确定墓主的墓在存金沟;阿育尔扎那无子,过继其弟二太爷的儿子汉罗扎布并让他继承了札萨克之位。喀喇沁中旗的最后两任札萨克阿育尔扎那和汉罗扎布的墓地在大金沟;喀喇沁中旗的第三处墓地在老哈河北朝阳山后边的官坟村,具体地名叫“格根额日格”,即“坟茔台子”的意思。那里共有大小十座墓。喀中旗前后共有七任札萨克,存金沟的三位没有一个任过札萨克,大金沟是最后两代札萨克的墓地,由此可以断定,另外五位一定在这十座坟墓之中。

在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这三处墓地之所以不能称为“王陵”,是因为除了汉罗扎布在民国初期被封为郡王而外,其他人均没有封王。

自古以来,加官才能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的古鲁斯奇布因成为札萨克,由原来的贝子晋为贝勒;左旗的色楞,也是因任札萨克而被封为镇国公的,万丹伟征之子额琳臣未得到任职,只好袭其父的一等塔囊布了。

到了康熙中期,国家大体安定,清廷有精力也有时间给功臣们评评级别,论论贡献,所以也就有了“追叙祖功”的机会。如喀喇沁旗的第三任札萨克班达尔沙,就因“追叙其祖苏布地之功”而从贝勒晋为郡王,并且世袭罔替。喀喇沁左翼旗第四任札萨克善巴拉什也由其祖之镇国公晋封为固山贝子。嗣后,僧衮扎布、瑚图灵阿也两袭贝子衔。土默特左旗第二任札萨克卓里克图在康熙元年也追叙其祖善巴功由镇国公晋多罗达尔罕贝勒。而中旗到其第二、三任札萨克时,已到了乾隆中后期了,离开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哪里还有什么“追叙祖功”之事,结果只能以一等塔布囊世袭到底。

喀喇沁中旗从建旗到解放前,也有240年历史。但在240年中却只有七任札萨克,平均每任34.5年。其中第四任札萨克玛哈巴拉任职70年,第七任札萨克汉罗扎布任职50年,仅这两人就占去了一半的时间,余下的五人任职120年。而喀喇沁右旗是310年15任,平均不到21年。而喀喇沁左翼旗299年,20任札萨克,平均每任15年。或许,这也成为中旗不如左右两个大哥在赤峰地区的影响力大的原因之一吧。

喀喇沁中旗的第五任札萨克叫德勒格尔,是玛哈巴拉的长孙,道光二十四年袭札萨克一等塔布囊,同治八年即1860年去世。第六任札萨克叫阿育尔扎那,德勒格尔子,同治八年袭札萨克,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去世。汉罗札布于光绪十七年袭札萨克,伪满康德七年即1940去世。

民国三年,即1914年,中旗札萨克汉罗扎布晋升多罗郡王,王府的全称改为喀喇沁中旗札萨克多罗郡王府。1932年3月,伪满洲国在新京(长春)宣告成立。第二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包括喀喇沁中旗在内的内蒙古中东部各盟旗。同年10月,设在喀喇沁中旗境内的宁城设治局改为伪宁城县公署。1934年3月中旬,喀喇沁中旗王府改组为喀喇沁中旗公署,归伪满热河省公署管辖,伪旗公署由汉罗扎布任旗长,旗长室下设参事官室,由日本人担任。

喀喇沁中旗末代扎萨克汉罗扎布,汉名乌维政,字风池,清光绪十七年袭扎萨克一等塔布囊。二十五年即1899年由理藩院带领引见入京当差,二十七年赏戴花翎,二十九年在乾清门行走。三十一年赏用紫缰。宣统元年即1909年入贵胄法政学堂读书。二年在御前行走,充前引大臣,赏戴双眼花翎,民国初年晋封为镇国公,固山贝子、多罗郡王。

汉罗扎布长相英俊,慈禧皇太后曾笑着说:“在诸多蒙古王公中,属汉罗扎布最为英倜。”汉罗扎布迎娶庆亲王奕劻第十三女载揆为福晋,在东直门南小街慧照寺购房居住,俗称汉王府,门牌15号。他死于1940年冬天,终年60岁。

从清到民国年间,凡盟旗之地所设州府县衙,均以管理汉民族事务为主,蒙古族事务主要由盟旗管理。伪满洲国初期也沿袭了这种做法,但随着日伪干预日渐增多,旗王府被改为旗公署,旗公署内派入日籍指导官掌控实权。

1931年3月,热河省在现小城子设大宁设治局,行县衙权。当年12月,大宁设治局改为宁城设治局。1933年10月,伪热河省改宁城设治局为宁城县。1937年,日伪为加强统治,将平泉县并入宁城县,县衙设在小城子宁城县衙原址。1939年,日伪又将宁城县(含平泉县)与喀喇沁中旗合并,统称喀喇沁中旗,但旗公署未设在原旗公署所在地大城子,而是设在小城子原县衙。1940年,伪旗公署又被迁往平泉。日伪统治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曾在平泉和宁城地区建立承平宁联合县民主政权。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垮台,热河省、平泉县等人民政权随即建立,宁城地区属于平泉县。1946年4月,热河省决定从平泉县分出宁城县。当时的宁城县包括现在河北省黄土梁子等地区,后经几次调整,到1956年5月县域南部的左杖子划归当时的凌源县管辖止,宁城县的行政区划基本没有再改变。

纵观喀喇沁中旗的这段历史,小城子驸马府就是清皇室为其女婿建造的府第。只是,小城子驸马府中驸马的妻子没有一个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即公主,她们都是皇帝以下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乃至镇国公、辅国公的女儿,人们之所以称其为公主,是对这些下嫁格格们的恭维。大、小城子的喀喇沁部蒙古贵族乌氏,其实本属一个家族,后来人口繁衍,必行分居,各立府宅于大、小城子。清皇室下嫁的格格,两处都有,其实可视做一处。大城子是王府,但建在后期;小城子是驸马府,但建在其先。王府是行使行政大权的地方,因此人们称其为“大城子”;驸马府只有俸禄,不能干涉地方政务,所以称之为“小城子”。

这就是“大城子不大,小城子不小”的来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