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什么孙权还被称为“孙十万”?或因为撤退方面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作为进攻的一方,本来就没有什么优势,失败的几率更大。在汉末三国时期,很多名将或者曹操、刘备这样的大军阀都遭遇过失败。不过这些人的失败并没有遭到太多的诟病,而孙权的失败却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被称为“孙十万”。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区别对待呢?小编认为孙权差的或许是在撤退这个方面。

撤退的重要性

在汉末三国时期的攻防战当中,进攻一方要面临粮食的消耗,地形的陌生,对方坚固的防御工事,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且不说孙权打合肥打不下来,曹操打了这么多次濡须,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三次),也都是以失败告终。防守方以多胜少更不在话下,霍峻用五百人对抗刘璋一万军队;朱然用五千人固守江陵;张特用三千人对抗诸葛恪二十万大军;郝昭用一千人挫败诸葛亮数万大军。所以防御最容易出名将,孙权十万大军打不下七千守军的合肥,在上述的战例当中也不算太过特别。

不过进攻失利倒还是小问题,顶多是粮食辎重的耗损,而一旦撤退失利,那就会是一场灾难。我们首先来看一些撤退失利的例子。曹操与吕布的“濮阳之战”中,曹操刷了一个聪明,入城之前火烧城门,被击败后冒火突围左手受伤;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乌巢的时候,袁绍又是分兵救援乌巢又是进攻曹操军营,结果是军队溃败,袁绍、袁谭单骑撤退,八万大军被曹操坑杀;刘备与陆逊的“夷陵之战”中,刘备遭遇失败逆流而上撤退,也遭遇了巨大的危险。后来蒋琬曾经打算通过汉水进攻上庸,就被蜀汉高层叫停,原因就是一旦失败撤退不便。

由此可见能够有序撤退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上文当中提到,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三伐是攻取曹魏两个鸡肋的郡,其他几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蜀汉都能完成有序撤退。一伐的两个战场:街亭失败后王平率领一支疑兵逼退张郃,赵云亲自断后且战且退;二伐和四伐虽然因为粮尽撤退,但都击败曹魏的追兵,分别射杀王双和张郃;五伐的时候诸葛亮虽然去世,但也提前安排姜维、杨仪等人撤军。司马懿追击的时候,姜维就假装反击司马懿,把司马懿逼退。这才有“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

除此以外还有曹操在“安众之战”撤退的表现;刘备在“博望坡之战”中撤退的表现,甚至差一点反杀夏侯惇、于禁。曹操几次攻打濡须失败,也是安稳撤退。这样的战役即便失败,进攻方也不会受到太大损失,更不会遭到后世的调侃。而孙权正是缺乏安排军队有序撤退的能力。

孙权撤退失利的例子

孙权亲自率军作战的战例其实是有胜有负的,但是在失败的时候,孙权很多次都没有能够做到有序撤退,这让孙权的形象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比如在东汉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在孙权与陈登之间发生的战争。当时江东集团的领袖还是孙策,他命令孙权进攻曹操所置的广陵太守陈登。其实孙策与陈登的矛盾由来已久,之前就派过军队进攻陈登,但是以失败告终。孙权再度进攻陈登除了北上的需要,也有报仇立威的原因。

双方交战的位置是在匡琦城,陈登是守城的一方。双方兵力对比差距悬殊,孙权的军队要远远多于陈登。陈登被迫派遣功曹陈矫向曹操求援,不过自己也想出一条计策,让人拿着火把在夜间假扮成曹操的援军。孙权看到陈登的“援军”赶到,立刻乱了分寸,无法再约束军队。结果就是江东军队“望火惊溃”,陈登追击“斩首万级”。虽然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无疑也是孙权指挥的一场溃败。

再比如东吴黄武五年、曹魏黄初七年(即公元226年)的“石阳之战”。当时魏文帝曹丕刚刚去世,让孙权心头的石头落地。随后东吴发动大军进行北伐,孙权亲自率领五万进攻曹魏所辖荆州江夏的石阳。当时由刘表降将文聘镇守。其实东吴在“石阳之战”中还算有所斩获,根据《三国志·吴书·孙奂传》的记载至少“降高城,得三将”。不过还是没有攻克石阳。按《三国志》的说法是文聘坚守二十几日,等到曹魏治书侍御史荀禹率领的援军;按《魏略》的说法是文聘高卧不动,让孙权产生疑心。

不管怎么说,孙权还是放弃进攻石阳。而在五万大军撤退的时候,文聘率领军队进行追击,又一次发生状况。东吴军队再度被击败,负责断后的潘璋无法抵挡文聘的攻势,多亏朱然回头帮助潘璋。如果没有朱然的牵制,东吴军队恐怕有更多麻烦。

孙权撤退失利最著名的战例还是第二次“合肥之战”。事实上如果没有这场战役,或者这场战役没有历史上这样离谱,可能孙权不会收获“孙十万”这个绰号。在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远征汉中张鲁,孙权趁机进攻合肥,双方的兵力对比是十万比七千。孙权尽管占据兵力上的巨大优势,但还是没有攻克合肥。

小编在上文也说过,作为攻城一方,孙权十万没有拿下七千守军虽然不光彩,但也不能因此过多苛责。诸葛亮几万大军还拿不下只有一千守军的陈仓。关键在于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射杀王双,而孙权撤退的时候却极其狼狈。当时江东大军主力已经撤退到逍遥津以南,孙权与甘宁、凌统、吕蒙等人在逍遥津以北断后。这个时候张辽突然袭击,孙权在津北的军队顿时乱了阵脚。甘宁等人拼死护卫孙权;凌统的军队全部战死,自己也受伤,从水里游回江东;因为桥面断裂,孙权近侍谷利在后面催马把孙权送过逍遥津。平心而论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江东军队的损失并不算大,但孙权可以说是颜面扫地了。

小结

孙权作为江东集团的第二代领袖,东吴的创始人,在汉末乱世当中三分天下,他本身的军事能力是有的。作为主将也取得过一些意义重要的胜利。至于打过的败仗,在当时有哪些豪杰名将没有打过败仗呢(不过周瑜似乎就没有过败绩)?但是大部分名将在失败的时候仍然能够保证有序撤退,抵御敌人的追击而减少损失,孙权则屡次失败在撤退的方面,甚至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差点被张辽俘获。这也许就是孙权被调侃为“孙十万”的最大原因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