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江离菲菲

1

母爱如山

丁丁一出生,医生就对他妈妈邹翃燕说,“这孩子宫内窒息颅内出血,你放弃吧,只要你拔掉输氧管,几分钟就解决了,你看你还年轻,再生一个健康宝宝。你留下他,这个孩子要么瘫痪要么痴呆,他总会占一头。”

邹翃燕一听就傻眼了,她看着身边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的本能马上让她坚强起来,她说:“不行,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让他活下去。”

孩子的父亲主张放弃,“要留下这个孩子你就自己管!”邹翃燕下了很大决心,说:“行,我自己管!”

出生第五天,丁丁终于发出了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十多天后,邹翃燕带着丁丁回到家中。

从此,邹翃燕独自带着丁丁和疾病抗争,她不断地送孩子接受治疗,坚持科学训练。

记得有一次训练丁丁如何把菜夹到碗里来,这个动作对丁丁来说非常困难,好几次丁丁都会困难到要放弃,经常会摔筷子,会哭会烦躁,但邹翃燕一边心疼,一边还是“残忍”地继续训练他,直至丁丁可以拿稳筷子,把菜拨到碗里去。

最难的事是带他到相关医院去做修复孩子运动机能的训练。

这是一项很痛苦的训练,为了刺激脊柱上面神经的反应,通过这个刺激脑部的发育,医生的力气要很大,训练的最后一步叫卷皮,就是把背上的皮,通过特殊的手法一点一点揪起来,然后再放回去,重复很多遍。

这个训练实在太疼了,好几次丁丁都哭着不想去,但邹翃燕还是一年365天,两天一次骑着自行车带丁丁去治疗,即使她发烧到40度也不放弃。

这样坚持了好几年,丁丁终于能够稳稳地走路了,之后学会了跳跃,七岁的时候,丁丁成了一名小学生。

求学阶段,丁丁遭遇各种欺负,邹翃燕都是陪护在他身边。在每次矛盾发生的时候,就教育丁丁矛盾能回避就回避,能不计较就不计较,吃亏是福,当然也不能没有底线。

丁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保持极高的专注力,学习成绩一直优秀。他不管考试得第几名,邹翃燕都问他尽力了没有,对他说:“如果你没有尽力,你第一名也不够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丁丁以660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北大毕业一年后,又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后来还通过了美国的司法考试。

曾经的脑瘫患儿,如今从北大毕业,又成为哈佛大学的研究生,进而走向社会,丁丁不可思议的奇迹背后,我们看到了单亲妈妈邹翃燕的努力、执着和坚持!

邹翃燕如山的母爱告诉我们:只要经常面带笑容、坚强执着,就一定能不畏前方迷雾,不惧雨打风吹,只要乐观地看待挫折,就一定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2

生命之歌

1999年,青海省湟中县19岁的都海成因溺水加上伙伴们救护方式失当,脊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面临终身不能起床的残酷现实。

在医院抢救时,医生告知都海成家人:“你孩子病情很严重,有生命危险,即使情况能好转,也有可能成为植物人。”

母亲李云兰以泪洗面,都海成知晓自己的状况后,陷入无尽的悲伤。他想:19岁的生命啊!就要在床上躺着度过余生,太恐怖了,不敢面对啊!

都海成的身体状况在不断恶化。因为长期躺床上的原因,消化系统不好,只能吃点菜;有时炎热的夏天也会冷得发抖,酷寒的冬天却是浑身发烫;没有知觉,总觉得开水很凉,每次喝完刚倒的开水后,嘴巴里面都溃烂了。

因此,都海成濒临崩溃,他甚至选择绝食,想以此告别悲苦人生。李云兰一遍一遍地劝儿子:“一定要坚强活下去,只要我们活着,你就一定能活好。”浓烈的母爱让都海成放弃了轻生的想法。

有一年假期,都海成姑姑送了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很励志,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奋斗史鼓励着他,让他有了重生的勇气,他开始思考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余生。

自那以后,都海成爱上了书,书籍成为他的支柱。每次看书,因为双手没有知觉不能动的缘故,他看书都要妈妈帮忙,经常是母亲举着书,放在他眼前,等他读完一页后,帮他翻页。

即便如此,都海成还是坚持看书,以阅读的方式和不同的生命个体进行灵魂对话,都海成的日子开始越来越充实,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看书加上不断地思索,都海成有了很多感受,他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他家人挤出钱买了一台二手笔记本电脑,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都海成写作也是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他平时都是躺在床上的,手指够不到全部按键。家人帮他把电脑放在床边上,都海成侧着脸,他的左臂从头顶举到右侧,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铅笔,艰难地在键盘上敲出一个个汉字。

不管胳膊和脖子多酸多疼,他都依旧坚持读书写作。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都海成终于出版了他的初稿《追梦人》,他的第二篇小说《醒》已经完成31万字,正待进一步润色完善,如今都海成的生命状态也在这之中一天天改善。

“生命因梦想而变得璀璨,人生因梦想而充满色彩。”残疾人都海成不向命运低头,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坚持他的追梦理想,最终收获生命的绚丽,谱写了动人的生命之歌。

3

执着人生

朱方刚出生于江苏宿迁,在酒香弥漫的酒都长大的他,对酒有着莫名的偏爱。

2009年大学毕业后,经过层层滤选,朱方刚顺利进入苏酒集团酒体设计中心,开启了白酒品酒师的职业生涯。

朱方刚在他的学徒阶段,每日需品尝近百杯酒,经历十多轮次的品酒训练。其刺激程度不亚于每时每刻咀嚼花椒与辣椒。伴随而来的是,嘴巴麻木、难以分泌唾液、味觉仿佛丧失、辛辣冷烫之物无法入口、口腔脱皮溃烂……

但是,这些痛苦的不适感并没有打败朱方刚,他选择加倍的魔鬼训练,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渐渐地,他开始能分辨出辛辣之中细微区别,粗糙与细腻、单一与丰满、苦涩与醇和、混杂与净爽……

因为舌头长期受高浓度酒精刺激,口味比常人重,为了保护嗅觉和味觉,朱方刚的饮食只能以清淡为主,因此他过的是经年累月清规戒律苦行僧般的生活。

遇到感冒了,朱方刚担心药物的副作用,他只能接受物理治疗。

为了不断提升技艺水平,朱方刚还多次进行封闭式训练,接受极致化的练习。

2017年,在四川举办的全国品酒师大赛上,朱方刚从全国126名国家级品酒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名。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朱方刚对品酒技艺的执着人生追求告诉我们:唯有坚持下去梦想,才能演绎成功的人生。让我们共同为梦而努力,为梦而奋斗,为梦创造奇迹。

4

坚持到最后

成功之路、成功出路是由自己决定。为了成功,坚持的人不多。

许多人一旦面对挫折,就选择放弃,这样就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困难、输给阻碍自己的小石头。

成功永远属于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

邹翃燕如果一开始就放弃他的儿子丁丁,也就没有后来的哈佛研究生儿子;

都海成如果19岁那年就选择绝食轻生,也就没有后来《追梦》、《醒》等如梦的篇章;

朱方刚如果在他口腔经常溃疡之际就放弃品酒事业,也就没有后来的国家级品酒师第一名的荣耀。

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但渐渐地,看到距离开满池塘还有很大的距离,就开始感到挫败,甚至厌烦,结果在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时选择了放弃。

荷花定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一定的量变积累才会达到最后的质变,成功需要厚积薄发,没有穷尽一切可能性,就不轻言放弃,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有资格站在人生的巅峰上笑看过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