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雷达传

雷达者,陇右秦州新阳人也。
方生之时,其父路遇高僧,遂以“达僧”呼之。后,初为学,母以“雷达学”为其学名。
其父雷轰,字子烈,号抱冰,人以乡贤谓之,国之栋梁而惜民生者也,方正刚烈,不畏强权,坚信唯教育能救国,与于右任、邓宝珊诸君志趣相投。
其母张氏者瑞英,世纪初生于陇右金城(甘肃兰州),从学师范,后为人师,识音律,擅抚琴而吹箫,痴京戏而能歌之,诵古今诗词潺潺如流,笔墨清秀。
雷达生时,父已染沉珂,至面容清癯。
丙戌狗年 ,父卒。

雷达父亲
母无奈携幼扶枢,自金城起,过平襄(通渭),经成纪(秦安),而至新阳镇以葬。
岁至戊子,雷达始进学,时年五岁有半,因幼而失怙,尝为同学者欺,然其性刚烈坚毅恰如其父,虽痛而未有以言,恐伤及寡母之心。
虽夫死而寡居,生计维艰,节衣缩食,然其母未改悲天悯人之情怀,而愈得顽强坚韧之意志,优雅从容。雷达曾有言:吾母乃新旧交替时代理想文化女性之楷模。
壬申母卒,雷达方知其乃陇右首位女法官,而刺绣手艺超群,时金城《民国时报》称,其母张氏瑞英之刺绣为“一绝”。后凡有人问,汝至爱至敬者,何人也?雷达悉以“唯母耳!”答之。
雷达幼时,所居金城红山根,乃枪决死囚地,雷达尝与诸友疾奔官车之后,共视蓝烟自枪管出,而死囚立毙于沟渠,鲜血汩汩如溪流。后又有马步芳军因迁徙事,大动干戈,金城昼夜不宁,雷达与诸友尝亲见有数千骑兵人仰马翻,死伤颇众。
幼而失怙,千里随母以藏之,后因国事混乱,而日日目睹血腥死伤无数,又寡母辛劳一生而后诀别之,凡此种种,成雷达一生梦魇。

雷达和母亲
虽久居金城,然新阳雷氏,独雷达一子,故家族兴衰,系于一身。工而又农,城乡交替之现状,遂养成其“修齐治平”之理念,后又经日月冲洗内化,成雷达终生之自觉追求。
种种磨难也众,然皆未能陷雷达于庸常,每有书读,则废寝而忘食,举灯而大嚼,诗书礼仪,典籍论文,不论中西,悉熟于心。
辛丑秋,雷达入兰大,始刊文于公媒,有《洮河纪事》《皋兰夜语》。
后从业京城,娶杨氏秀清为妻,生子女者二。
间历“文革”涅槃,几经生死,然侥幸生存之时,亦未忘追索,日骑行数里,观书于京城图书馆也久,文、史、哲,面面俱到,中西不拒,而又瞩目当下不疲,其求学饥渴之状,若行旅之人徒步荒野。
时至戊午,雷达三十有五,入《文艺报》评论部,遂为其国之新政以来首篇评论《春光响彻方无憾——访王蒙》一文,首署“雷达”为其笔名。
后又有《短篇小说的新气象,新突破》,皆刊于《文艺报》,此文备受瞩目,时至今日,亦为国之高等学府当代文学诸生必读之篇目。又发卓见以莫伸之《人民的心声》,刘心武之《班主任》,后人谓之金石开道之言也。

辛酉初,雷达以《乔厂长上任记》《剪辑错了的故事》《李大顺造屋》诸文为蓝本,作《灵魂奥秘的揭示》一文,细究文学如何揭示“人”之灵魂,又敏察“人”之神圣要义。
籍此生长轨迹,又艰辛历程,雷达终成一代评介大师,世遂有“雷达史学思想”之说。
其评论之法以阅读为先,继之质疑发问而又答之,后又以所答之言语脉络著述成文。
乙丑至,雷达入国之新党,成其一员。
雷达尝言,之为文学,必使其有根,有人,而能弘扬正气。
己巳岁末,国文部人员调整,雷达遂至创研部,专事评论,计数十年之久。
此十年,雷达益业精于勤,评论文章,著述辉煌。
偶有闲暇,又有散文《王府大街64号》《还乡》《依奇克里克》《缩略时代》出世,成绩斐然。言“传世”、“疼痛”、“辩诬”、“牢骚”,或言“尴尬”、“幽默”、“超脱”,不一而足,皆真心而率性,出口成典。
戊辰,雷达为客香港,方是时,港媒以“中国大陆文坛第一评”称之。
年代至九零,雷达点评《古船》《白鹿原》《废都》之文,观点厚重沉稳,又不乏新奇。
后年事已高,居家之时,著《思潮与文体》《雷达自选集》《雷达散文》《重新发现文学》《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又主持编纂《中国现代文学通史》《新文学大系》《近三十年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法制文学精粹》等诸多文史资料。

雷达一生所学,全力为文,全力为人,全力爱国,故始终自知甚深,知国甚深,亦知评论甚深。
其宏视国之文学兴盛为一大棋局,综合量而察之,又不失文人骨气,铁肩担道义,又融哲学、美学为一炉,深入而浅出,其评论之文辞,大气而厚重,稳健而淘气。每发声,皆传承乡土,扣问灵魂,体恤民生而视点下沉。
雷达为人厚朴知恩,常铭记己曾受携于师,故而时常慷慨扶掖新人以报。
雷达一生要强,与贾氏平凹交好。贾生尝以:“黑头粗脸,衣着不整,形如匪类”状其外形,而又以“人有天马行空志,文有强硬霸悍气”言其人其文。
终生为疾患鼻窦炎困扰。
时人有言,雷达生鹰眼,其爱文学之精神,谈小说之文体,论创作之主体,言文人之修养,叙长篇之经验,析新媒之困境,疑评价之标准,究评论之方法,无不精准得当,故而世人谓之以“探测当代文学思潮之雷达”。
戊戌狗年三月末,雷达卒,享年七十有五!
太史公曰:雷达一生辛劳,其之于国之文学,言其泰山北斗不为过。又因其以思而敏,敏而慎,慎而诗之评论文字,自成一家,持守文学净土终生而无以有悔,遂尊之以文学异士,质朴,厚德,公义而功高,为后人瞻。
感恩相聚“高山之流水”
因为文字,我们在一起
投稿邮箱:897394493@qq.com
窦小四个人微信号:13996698427

识别上图二维码 关注高山之流水
7

苹果用户打赏专用
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