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判断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关键不在能力,而是这两个字

曾国藩从一介布衣到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主要源于其平日里的行事作风和品德修行,堪称为男人成大器者的楷模。

曾国藩出生于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6岁能读《周礼》《史记》,道光十三年考取秀才,后分别中贡士、吉士、学士,同治三年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第一人。同治十一年在南京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在逝世前,曾总结了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他将“慎独”置于四条处世经验之首,足以见他对其的重视。

曾国藩自省的习惯,单从他的字与号就可以看出来。在他就学于湘乡涟滨书院时,自号“涤生”,意思就是“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试图通过自省来清除心中的污垢,实现人生的更新。而后曾国藩师承理学名家唐鉴、倭仁,时刻都遵循着先生教导的“克己省复”。他还曾将自己的日记命名为《过隙影》,当作是自己人生的错题本。不但如此,自从他开始写日记以来,更是不曾间断,一直到他过世。

曾国藩真正开始慎独的修养历程是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他在倭艮峰先生的督促下,每天都学习静坐,读《易经》,写日记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他每日静坐半时,以求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静坐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灵在沉寂和思维中安静,从而获得心境的升华和清明的认识。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曾表示,曾国藩其实并不算天资聪颖,他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反省自身的不足,日渐改进。

曾国藩没有过人的天资,却能做到很多人不能做到的事是因为他能真正做到一个人的时候恪守“慎独”二字,如此内省不疚,心无所避,自然胸怀坦然。曾国藩一生著书颇多,其中尤以成功心法《挺经》、传世良言《家书》、识人秘要《冰鉴》、治家方略《家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涉及修身、为学、齐家、处世、从政、治军等诸多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才子佳人都会诵读曾老先生的这四部著作,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向导书,在遭遇困境时带给自己启发,在顺境中时时给自己警醒,戒骄戒躁。

如果你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曾国藩那样有才识有智慧有谋略的卓越人才,或许你可以去读一读《曾国藩全书》,管中窥豹一番,即使不能探得其十成的智慧,也能从中探得六七分,这也足够我们受用一生了。《曾国藩全书》分别对曾国藩所著的《挺经》《家书》《冰鉴》《家训》中的经典话语进行解读,借助曾国藩的传奇经历和生活事例,讲述了曾国藩做人做事的艺术和生活感悟,以及从中引申于现世的有益的经验和方法。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曾国藩的笔记、诗词和散文数篇,可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曾国藩思想的精髓。《曾国藩全书》本书堪称现代人的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对于研究其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用人方略、处世技巧、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即使你无法像曾国藩一样有一番作为,但你的品性、你的人生必定会因为吸收了《曾国藩全书》的思想精髓后有所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