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宝典之七:叙议结合,写出人物风貌》刊于《中学生阅读》“作文宝典”陈振林专栏2021年第5期

陈振林文字

叙议结合,写出人物风貌

陈振林(特级教师)

叙述与议论,是作文中最常见的两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使用频率最高。写人的记叙类文章中,叙议结合,更能写出人物风貌。

一、叙为基本,议为中心,画出人物之形。

叙议结合中,“叙”是基本,是为“议”服务的;“议”是中心,是“叙”的目的。在叙述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是叙议结合的基本样式,可以画出人物之形。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篇以议论结合抒情的方式表达感受,用“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精神,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然后每叙述一个故事,就用议论抒情之笔,穿插一小段文字。结尾安排了大段的文字,进行议论和抒情,这样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使志愿军形象更伟大,更可感。

有同学写刚刚进入中学的军训:

在训练的沙场上,我们坚持不懈,挥汗如雨;在食堂中,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在帐篷中,我们欢天喜地,将笑声回荡在整个军区。每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帐篷,呼吸着闷热的空气,抱怨着教官的严苛,如释重担地趴在床上,总会心生悔意,不该来军训。但是,我心中总会想起刚入校的那个自信的我。于是,我坚持了下来。虽然皮肤变得黝黑,但意志却变得坚强。

前边的大部分内容是在叙述军训生活,最后的两小句话是议论,“那个自信的我”“意志却变得坚强”。于是,文中“我”就有了品质上的亮点,有了人物的“形”。

叙议结合写人物,自然既要有叙述,又要有议论。如果只是有前边的叙述而没有后边的议论,文字就没有了“落脚点”;如果只有后边的议论而没有前边的叙述,“品质”就没有“支撑点”。

二、叙要细致,议要精准,描出人物之神。

写人的记叙文章,内容上“议”为核心,“叙”是基础。但是,篇幅上以叙述为主,以议论为辅。叙要细致,议要精准,这样才能描出人物之神。

作家唐弢《同志的信任》的结尾这样写:“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可是,在所有的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这一段话是对前边叙述内容的小结,是在叙述基础之上的议论,与文题相呼应,成为全文的核心文字。这既是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以充满感情的语言点明了全文的题旨。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篇小说。文章在记叙了孔乙己遭到酒客嘲笑之后,写了一小段议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寥寥的二十三个字,站立在前边大篇幅议论的基础之上,点明了孔乙己迂腐无能的性格特征,又暗示出孔乙已的悲剧性的结局。这样对人物深刻剖析,起到点明主题、突出中心的作用。

不少的同学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只是想着写出人物的性格或思想,却没有细致的叙述为铺垫。有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时在结尾议论:“我的妈妈是多么伟大啊!我喜欢我的妈妈!”但是,前边的叙述却很简单,只是大略地介绍了妈妈的事例。这样的议论就显得空泛,人物就“立”不起来。应该要有叙述为基础,然后议论。比如可以叙述妈妈“伟大”的一件事,写写我喜欢“妈妈”的地方。像下边这位同学写“外婆”就不错:

只见外婆刚才还眼睛不清楚,现在却毫不费劲、快速地把线穿过了细细的针眼中,我惊讶,外婆却说:“熟能生巧嘛。”我被外婆娴熟的手法吓了一跳,因为外婆平时看东西都要戴上一副厚如瓶底的老花眼镜,而刚刚的动作不过几秒种而已。外婆做事永远敏捷、迅速、不拖泥带水。她做事永远有一股年轻人的干劲,老年人的成熟,女子的几丝心细,男子的几分果断。

以记叙为基础,把人和事写好,写得具体、生动、充分,议论才有基础,否则议论就会落空。也有的同学对人物只有单纯的记叙,没有加入议论的句子。或者只列出了人物的事情,没有进行分析。这也缺少感人的力量。

魏巍《我的老师》是很好的例子。文中,在叙述蔡老师爱读诗并教“我们”读诗的事情之后,穿插进了这样一处议论:“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少有益的影响!”其中“多么有益的影响”,角度巧妙,寥寥几个字表达出厚实深刻的情感。

三、叙议结合,结构合理,显出人物风貌。

写人记叙文中的叙议结合,要有合理的结构,才能显现出人物风貌。

常见的形式是分总式。即在大量的叙述为铺垫的前提下,在段落或文章的结尾进行议论,起到升华人物形象、总结全文的作用。杨朔《荔枝蜜》的结尾写:

透过荔枝树林,我沉吟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辛勤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

这里,由渺小却高尚的蜜蜂引出对“农民”的叙述,水到渠成地用议论句“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结尾。画龙点睛,对像蜜蜂一样的农民的奉献精神作了高度的赞美。

另一种形式是总分式。即先议论式地概括人物性格或思想特点,或者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观点或态度,然后用大篇幅的叙述来支撑。《白杨礼赞》的开头,直接发表“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句议论,这是全文的总起句,为全文赞美像白杨树一样的北方民众定下了感情基调。有学生这样写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不仅指父母对儿女的呵护,更重要的是教育,使智慧之炬传递。记得父母教导我时常说:“我们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长,有些生活经验你还是要懂得的。”而我却总是那般少年轻狂,不以为然。岁月无声溜走时在他们的面庞和头发留下了痕迹,自然也会有许多无价的智慧留在他们心田。我们忽略了父母,他们总愿意对我们倾之所有,而我们总固执认为已不合时宜,十分顽皮……

这里,第一句是总写,发表自己对父母教育子女的感慨,接着叙述自己的经历与感受,结构上形成总分式。

第三种形式是夹叙夹议。即在文章中一边叙述人和事,一边发表议论。这种形式常借助于议论来组织叙述的内容,其作用既有助于点明叙述内容的主旨,又可以使文章脉络更清楚,结构更严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夹叙夹议的典范。文章开头就引用闻一多自己的话作了概述,“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接着叙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事略。中间又夹杂议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再进行叙述。结尾又进行议论,“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全文夹叙夹议,叙述成为全文的“血肉”,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议论成为全文的“骨架”,将闻一多鲜明的印象连缀为有机整体。

长按.识别.关注

    陈振林,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广州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以文学养教学,以教学促文学。冰心儿童图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青铜骏马文学奖、麋鹿文学奖、吴伯箫散文奖、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大奖获得者;教育部认定中小学校图书馆图书作者,校园文化研究专家,教师培训专家。全国“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评委,“原生态”语文教学理念倡导者与践行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全国各地进行语文教学、文学创作、校园文化、教师成长等专题讲座(讲课)60多场次。50多篇作品入选中、高考相关试卷,400多篇(次)作品入选各种选本。在《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语文月刊》等报刊发表教学文章410多篇;在《人民日报》《北京文学》《小说月报》《读者》等报刊公开发表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集《阳光爬满每一天的窗子》《父亲的爱里有片海》等27部。系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家,上海图书一等奖获奖作家,中国好故事获奖作家,百年百部故事经典作家,《北京文学》重点推出作家。《读者》《意林》《文苑》《百花园》《教师博览》等刊签约作家。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

陈振林文字工作室,是一个语文特级教师的自留地,一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小作坊。原创高效撰写各类文字(报告、总结、交流材料,演讲稿,小说,剧本,策划书,广告词,企事业文化整体构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