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米的天花板 :吴琚《寿父帖》,不服来辩!

吴琚《寿父帖》 纸本 纵22.5厘米 横48.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书法行笔自然流畅,结体用笔均习米芾,且颇得神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得意书”(《墨缘汇观》)。帖中所称“阅古”,应是韩侂胄,侂胄有“阅古堂”。吴琚在《焦山题名帖》中称其于绍熙三年 (1192)辛亥“解组襄阳”,而此帖是官襄阳任上所作,故当书于淳熙末年。

鉴藏印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仪周珍藏”(朱文)· “心赏”(朱文)、“朝鲜人”(白文)、“安岐之印”(白文)等。历代著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刻入《三希堂法帖》。

吴琚(约公元1189年前后在世)南宋书法家,字居父,号云壑,汴(今河南开封)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末前后在世。主要活动于孝宗、光宗和宁宗三朝。太宁郡王、卫王吴益之子,宋高宗吴皇后之侄。性寡嗜,日临古帖以自娱。习吏事。

乾道九年(1173)以恩荫授临安通判。其后历尚书郎,镇安军节度使。复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宁宗时,知鄂州,再知庆元府。尝使金,金人重其信义。位至少师,判建康府兼保守,世称'吴七郡王'。卒,谥忠惠。

吴琚毕生用力于米书,然而,米芾生性狂放怪诞,而吴琚性情较为温和。据《宋史》本传云:“陈傅良在太学,琚执弟子礼,惜名畏义,不此戚畹自骄。”

可见他极有道德修养,所以尽管吴氏学米书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运笔结体,吴书更为俊逸俏丽。董其昌评吴琚云:“书似米元章,而俊俏过之。”

吴琚的运笔较米书内敛,落笔沉雄,稍运即止,结体八面呼应,看上去十分舒服,即所谓“俊俏”之意。

吴琚的书法如果不看署名或印章,是很难与米芾书法分辨的。清安岐《墨缘汇观》记其《寿父帖》云“初视之以为米书,见款始知为云壑得意书”。另如清代鉴赏家曹溶误定吴琚的《杂书十帖》为米书。

古法【竹慈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