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谈影|内容为王1:摄影作品的选题
这个系列的缘起,最初是因为有朋友问到过:一件摄影作品,最“成功”能成功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确实让飞哥费了不少思量,若从“商业价值”考虑,现在电影票房破亿实在稀松平常,价格最高的美术作品也能卖出几亿美元,而最贵的摄影作品只能标价几百万,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摄影的优点是距离现实世界特别近,因此具有超强的社会影响力,甚至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回看摄影史,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是这样的——
他可能会重写历史的进程

《枪毙越共》,埃迪·亚当斯作品。将越战的残酷展示在世界面前,推动了席卷全球的反战浪潮,成为最终促使美国从越南撤军的重要因素。而阮玉湾(持枪者)也在许多年中成为“屠夫”的同义词。
可能会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大眼睛的小女孩》,解海龙作品,希望工程的主要符号之一。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18.32亿元,资助学生5,350,560名,援建希望小学18982所,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23490套、希望厨房5023个、快乐体育7795套、快乐音乐1323套、快乐电影620套、电脑教室1215套(摘自青基会官网)。
还可能会在一瞬间刺痛无数人的心

尼吕费·德米尔作品。借助当代传媒之手,本作一夜之间传遍世界。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件作品为无数难民打开了欧洲的大门。
无疑,这些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来自于在一般读者当中的充分传遍。那么,她们吸引读者的关键又是什么呢?不是构图、不是光影、当然更不是技术或者器材。吓坏我们的是子弹穿过头颅的瞬间、感动我们的是渴望学习的眼睛、而刺伤我们的则是海滩上孩子那么直挺挺无助的尸体——结论很清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品的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内容为王
无须讳言,中国影友有普遍关心器材、技术和后期的传统,对于作品究竟要“表现什么”反而专注不多。这就是飞哥为什么会选择“内容为王”这个题目。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确定拍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选题——破题——切题
作为系列的第一篇,我们今天聊聊“选题”。顾名思义,“选题”就是选择合适的题目。今天我们主要谈的是两个问题:
问题一
“选题”选的是什么“题”?
说一个真事,前一段有影友找飞哥看片子,内容是过年之前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在我们俩之间,发生了如下对话:
提问:这组片子主题是什么啊?
回答:春运。
又问:好,拍的是春运,你要表达什么?
又答:春运呐!
三问(额头见汗了):我知道你拍的是春运,你拍春运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三答(额头也见汗了):许老师你怎么听不明白,我拍的是春运呐!!
这位影友其实代表了很多影友的认识:把拍摄的“题材”和“主题”混为一谈。
这俩可不是一回事!简单来说吧,他们的概念分别是这样的:
主题,是作者自我表达的思想和观念。
题材,是照片客观呈现的内容所使用的材料,通常是指那些经过集中、取舍、提炼而进入作品的事件或现象。
如果这句话有点拗口,我们就再简单一些。大家小时候都上过语文课,讲课文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我们总结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对不对?那么大家可以这么来记:
题材就是主要内容,主题就是中心思想
一篇课文必须同时有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一件摄影作品也必须同时有题材和主题。那么,肯定有影友要问了——是先有主题呢?还是先有题材呢?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按照常规,首先观察生活,在生活细节中体现思想情感,这是文艺创作的“正路子”。如此说来,是可以先确定题材,再从题材中寻找主题;
但另一方面,大千世界何其复杂,漫无目的的观察未免效率太低。先通过学习思考确定一个大致主题方向,再根据这个方向在特定领域里面观察提炼,也不失为很好的办法。如此说来,也可以先选好主题,在根据主题组织题材。
“方法”这件事情,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而是要看是不是“适合”自己。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要抛给读者自己的——
如果你是擅长推理分析的思想者——那就先通过学习分析选定大致主题,再根据主题在特定场域中寻找题材;
如果你是每天撸着袖子的实干家——那就一头扎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生活细节中慢慢提炼主题。
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选题”都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过程。虽然文无定法,飞哥还是努力为大家提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本文的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
“选题”有什么技巧
无论是从“主题”入题材,还是从“题材”入“主题”,都还是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循。在这里,给大家提出粗陋的“四要四不要”——
选丰富不选单薄;选实在不选空洞;
选真实不选浮夸;选身边不选远方。
下面,我们可以一一来进行解说。
选丰富不选单薄
这个道理很简单,现在摄影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要脱颖而出越来越难。一个“题”内涵越丰富,可以做“差异化”文章的空间就越大,距离成功会多少近一点。相反,单薄的“题”闪转腾挪的空间更小,很容易做的千人一面。具体是那些要素可以丰富呢?
视角主体丰富——一个场域内有多个类型的参与者,每个类型都会有不同视角
呈现形式丰富——内容细节丰富,可以支持各类摄影语言合理使用
情绪变化丰富——故事发展有起伏变化,这样任务的情绪也可以随之变化
价值取向丰富——一个故事中,价值观不是单纯的“对”或“错”,而是“各有各的理”
当这几种“丰富”都存在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在一个场域之内,找到各类元素冲突的机会,而冲突则会极大程度增加作品的深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成冲突的是上品。
我们举一个老百姓都关注的例子——房价。这里面基础的人群有三类——买房人、售房人、有房人。这三种人都是平头百姓,辛辛苦苦挣点钱,希望增加一点财富。三种人目的都是正当的,但是他们站位不同,期望是完全冲突的。买房人希望房价下跌、有房人希望房价上涨、售房人其实无所谓涨跌,只希望房价能保证房子“一直卖得动”。房价稍微变化,他们的情绪就会向着不同方向彻底改变。而情绪的变化,正好让不同的呈现形式发挥作用。不同人、情绪、期望都可以成为独立拍摄角度,他们的冲突又是新的角度,其中的排列组合足有几十种——这就叫一个丰富的好题目。
选实在不选空洞
飞哥之前说过。所谓“有温度”的照片,其实就是“有细节”的照片。细节从何而来,就是从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来。所以选题越是实在,越是有生活积淀,拍起来就越是有话说。这里飞哥特别提醒一下大家,现在很多影友喜欢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拍摄题目,这本身很好,但是要注意“时间差”。一个政策从宣布到具体措施出台,再到作用显现,往往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影友的拍摄要有耐心,等到政策有实践、有结果,自然会有大量细节可供拍摄。最怕的就是过度“紧跟”,政策今天出台,明天就要拍片。此时,政策还是都文件上的“白纸黑字”,难道要把文件拍一遍不成?当然,还有一些口号纯粹是作为摆设,从提出来就没认真执行过,比如很多公司贴在墙上的“公司是我家、发展靠大家”。这样空洞的题目能不选就千万不要选。没有生活基础的题目,选完了你拍什么?反正我是不知道。
选真实不选浮夸
选题中如果还有什么比空洞更可怕,那就是浮夸了。一个“假题目”会彻底毁掉你的作品,这个道理根本无需阐述。要提醒大家的事,现在社会诚信状况还不怎么理想,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大家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不合情理者,假!
讲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影友给飞哥报选题,主人公是当地媒体宣传过的“典型”。据报道,这位“典型”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孤寡老人的新闻,节目没看完就骑车去老人家帮忙,从此照顾老人十多年。影友计划的拍摄主题是“助人为乐”。当时飞哥就表态:这个故事的道理上缺了一环。一般的“助人为乐”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这个故事如果是真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远远超出“助人为乐”的原因。只有挖出这个原因,整个故事才有说服力,才可能“站得住”。如果下力气找了却找不到这个原因,整件事情就不合情理,甚至不排除完全是假的。——事后发现,该“典型”实际上只去过老人家一两次,根本没有所谓“照顾十几年”,当地媒体的宣传是他为了获得某项荣誉自编自导的闹剧。飞哥也算是用自己的“合情合理判断法”,帮助影友避免了一个丢人现眼的尴尬。
选身边不选远方
如果前几个要求是从作品的呈现效果考虑,最后一点更多考虑的是拍摄的可行性。我们都明白,越是身边的题材,越是理解和熟悉,越容易挖掘深度,寻找细节,让照片有意思。相比之下,远方的题目更加陌生,短时间内走马观花能记住就不错了,您要说理解、挖掘这些词,那就属于把自己往死路上逼了。更为重要的是,真正选中一个题目,作者在拍摄、编辑的时候,观点有可能随时修正,修正之后再看原先的照片就难免会有纰漏。身边熟悉的事物,可以“一拍再拍”,随时有问题就补拍了。如果是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题目,您说您晚上随时有新主意了就再来一轮重拍,您自己觉得可行吗?
可能有的影友说了,我的某某某老师可不是这么说的。他说拍片一定要去新疆、西藏、桂林、大凉山——那就允许飞哥再说一句得罪同行的话吧:你不去,人家怎么和旅行社分账啊?
讲完这四点,是不是影友感觉,选题还挺麻烦的?是不是有了“先选一个再说”的想法?告诉您,千万别!
“选题——破题——切题”,这是在按下快门前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一个完整过程中,必须付出一定量的辛苦,这是逃避不了的。如果您前面随便,那后续发展基本上是这样的:
选题省事,破题麻烦;
选题破题都省事,切题麻烦;
选题破题切题都省事,片子就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