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实现疫后快速复苏的三条路径

亚洲实现疫后快速复苏的三条路径

东亚太平洋地区各国可受益于三个主要领域的合作:

疫苗部署、区域经济的行业恢复以及在紧密融入全球价值链基础上再接再厉

数十年来,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曾保持快速经济增长,使亿万人民摆脱贫困。在2020年大部分时间,东亚地区有些国家曾成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典范。但是目前,随着从全球疫情中快速复苏的前景消退,该地区面临出现倒退的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对各国造成严重影响,重创企业和生计,使社区像坐过山车一般经历封闭与重开。经济增长虽然在2020年跌入低谷后逐渐恢复,但各国和各行业之间仍存在高度不均衡。在有些国家,疫苗接种进展缓慢,受到供应短缺和物流限制的影响。
事情本不必如此。在我写此文时,我刚从疫情以来首次出访亚洲回来,使我再度想起这个地区非凡的能力与韧性。
我也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即,区域合作。互相合作可以大大加快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复苏步伐。
有三个明显的合作机会
第一,终止疫情。东亚地区可以在加大供应与合作的全球大背景下在疫苗生产与部署方面互相合作。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已经在考虑扩大产能。
加强协调有助于更好地进行供需匹配,瞄准需求最大的地方。而且这种合作精神可以超出疫苗的范围扩大到其他必要物资的供给,比如个人防护设备、口罩和检测包。
也可以加大知识和信息分享力度,重点放在防疫、检测和追踪的最佳实践分享。这种合作远非前所未有,而是可以建立在既有区域机制的基础上,比如《东盟全面复苏框架》。终止疫情的努力范围越广,整个地区重新开放的速度就越快。
第二,在恢复经济方面也需要合作。2020年年初以来,由于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行业和产业整体关闭,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贫困率急剧上升。各国政府增加了财政刺激和社会保护计划,但是当经济为应对最近一波感染而苦苦挣扎时,这些努力往往是不够的。
如果东亚地区各国乃至全球都能更好地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就会大于各自努力的总和,而且一旦看到邻国分担责任,每个国家也愿意做得更多。
一旦有了安全保障,各国可以考虑开放“旅行泡泡”,与疫苗接种证明和检测要求相结合,恢复旅游和酒店服务业。而且一旦进入全面复苏,那些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经济体可以考虑从邻国接回工人,与此同时改善健康和安全条件,以防这些社区疫情复发。
然而,此类就业将部分取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恢复。虽然公共投资仅小幅下降,但与2019年相比,东亚地区2020年的基础设施项目私有资本参与率骤降了75%。与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这一比率原本就已偏低,仅为2%,而除中国外全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0%。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公共和私营部门都对扩大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强有力的承诺,可以通过区域性推动,利用寻求具有合理和安全回报率的绿色基础设施投资机会的私人资本和债务池,并通过改善区域连通性和物流,降低供应链成本和提高效率。
除硬件基础设施外,东亚地区在努力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方面还存在巨大潜力。这些措施是为了保护、可持续管理并恢复自然和退化的生态系统,比如森林、红树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气候、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重效益。
第三,可以进一步深化区域一体化。在疫情初期,围绕全球价值链中断有大量讨论,因为进口被打断,一些国家面临物资短缺。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与此相反,紧密融入全球价值链减少了东亚经济体在疫情期间的脆弱性,而新冠疫情冲击实际上加深了东亚地区的贸易一体化。
目前的机遇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接再厉,通过改革向国内和国际竞争开放受到保护的货物与服务业。印尼开展了贸易与投资领域的结构性改革,菲律宾加强了税收激励措施,并且正在考虑开放零售业及其它行业,这些国家都已在为此铺路。
如果各国快速行动,共同推进,在疫苗及其它关键卫生物资供应和分发、恢复经济的措施以及深化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方面开展合作,疫情期间丧失的国际信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恢复,而东亚太平洋地区也能够保持其作为世界最具活力、创新精神和相互关联的地区之一的应有地位。
(作者 : 维多利亚 · 克瓦,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本文首发于《南华早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