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向东风先醉倒”——苏轼《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独家赏析

《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是苏轼的一首词作:

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主人瞋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

这首作品的翻译并没有什么难的,但是写作背景却无从考察。这说明一点,这首词牌所记载的事情、场景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是个普通随意的场合,没有特别说明的必要。

同样是苏轼的词,我们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东坡先生因为要表达一种人生志向、情感,就会在词牌作品之前加上一段小序来说明产生这种情感,创作这首作品的事由。

而《减字木兰花·赠小鬟琵琶》则不同,仅用标题五个字说清楚写这首词的原因,这不过是送给弹琵琶的小姑娘一首曲子词罢了。苏轼一时兴起,并没有情感寄托,是酒会宴乐的逢场作戏,仅此而已。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应该是和《木兰花》同调,但是字词数量要相对少一些的词牌格式。相对于《木兰花》五十五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什么是平仄韵互换?像上阕“艺”、“二”同属词林正韵第三部,都是去声字,就是仄声韵,后两句的“弦”、“传”同属词林正韵第七部,都是阳平发声,是平声韵。然后换到下阕,前两句“小”、“倒”,都是上声字,押仄声韵,再到后两句“家”、“他”,又都是平声韵——这就是平仄换韵。

至于词牌内容,因为只是记录宴乐时的小事,所以并没有像一般双调作品上下阕分段叙事、抒情。通篇都是记叙,最后劝慰主人,对小姑娘给出鼓励,提出期许。

琵琶绝艺。年纪都来十一二。拨弄么弦。未解将心指下传。

琵琶是门长久练习的绝活。这些弹琵琶的小姑娘,也就是十一二岁。她们拨弄着细细的琴弦,却不懂如何将心事、情感通过音乐传达出来。

么,同“幺”,细小的意思。这里就是说这场宴乐中的琵琶演奏并不尽如人意。小姑娘们可能只是学会了技法,并不懂得如何在演奏中投入情感,让琵琶声更动听、更打动人。

在苏轼这样的大行家面前,显然是露了怯的。估摸着是朋友宴请苏轼,结果宴席上弹琵琶的小姑娘技艺生疏,没有情感,关键是大家都听出来了,让主人家扫了面子。

下阕就写主人生气和苏轼为小姑娘说情,宽解朋友。

主人瞋小。欲向东风先醉倒。已属君家。且更从容等待他。

主人很生气,瞪着眼睛要责骂小姑娘。琵琶声硬,东风却柔,美酒春景在心,不必在意那些细节。她都已经是你家里的人了,何必急于一时调教,且待她慢慢成长吧,以后自然会有绝艺。

注意这个“他”就是指弹琵琶的小鬟,因为古文中是没有女字旁的“她”专指女性的,都是使用“他”。

这下阕一是为弹得不好的小姑娘开脱,人家毕竟还太小,对掌握琵琶这门绝艺尚需时日,另一方面也是对主家的宽慰,咱们春景怡人、东风拂面,多好的景致和心情啊,何必为这么一点小事吹胡子瞪眼?

这其中比较模糊的句子就是“欲向东风先醉倒”,因为标的不明,承接“主人瞋小”,有可能是写主人,也有可能是写“小”,然而弹琵琶的小姑娘是不大可能敢醉倒的,所以估计还是写发怒的主人。可是从“嗔小”发怒到醉倒春风,这其中转折着实有些生硬,所以上面的翻译是自行添加了一些虚拟情境。

想必这也是网上根本找不到这首词作赏析文章的缘故。其实这首作品,作为一首日常生活记录碎片,还是挺不错的,既传达出苏轼宽宥为人、善待他人的心态,也算是有名句——“欲向东风先醉倒”是挺不错的句子,可能放到其他情境中,会有不错表现,适合借用化用。

唯独在这里指向有些不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