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法及头部穴位定位及主治

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头部穴位定位及主治

(一)额区

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bai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8-118)。主治神志病,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8-118)。

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8-118)。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图8-118)。

主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二)顶区

1.顶中线

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顶穴(图8-119)。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脱肛、阴挺、尿频、眩晕、头痛等。属督脉。

2.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8-119)。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脑动脉硬化。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3.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在百会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上(图8-119)。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4.顶旁1线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距顶中线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

1.5寸(图8-120)。主治腰腿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5.顶旁2线

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距顶中线2.25寸处,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8-120)。主治肩、臂、手的病症,如上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三)颞区

1.颞前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自颔厌位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8-120)。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等。属足少阳胆经。

2.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直上方,即自率谷穴起,止于曲鬓穴的连线(图8-120)。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属足少阳胆经。

(四)枕区

1.枕上正中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的连线(图8-121)。主治眼病、腰脊痛。属督脉。

2.枕上旁线

在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距枕上正中线0.5寸(图8-121)。主治皮质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枕下旁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2寸长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起止于天柱穴的连线(图8-121)。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0)

相关推荐

  • 头针法中各穴区线的划分及治疗作用

    头针法是针灸疗法里的其他疗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对有些疾病具有其特殊治疗作用.头针法是指针刺刺激头皮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头皮针. 头针穴名体系有:焦顺发头针穴名体系(2条标准线.14个刺 ...

  • 常用推拿针灸穴位定位及主治详解

    常用推拿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1.手太阴肺经(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 ...

  •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针灸针刺操作方法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 1.尺泽 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小儿惊风,急性吐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列缺 ...

  •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88穴位定位主治汇总(二)

    2021-04-09 20:25 医学教育网 | 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很多,重点很杂,为了让考生提高复习效率,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88 ...

  • 七虎:主治七根骨头 | 董氏针灸 穴位解读

    董氏针灸 穴位解读 七 虎 穴 七 七 部 [ 取 穴 ] 外踝尖后一寸五分之直线上取穴.外踝尖直后一寸五分处再上二寸一穴,又上二寸一穴,再上二寸一穴,共计三穴. [ 归 经 ] 入肝.肺二经. [ ...

  • 【☘每日一穴】四神聪穴【穴位定位】位于头...

    [☘每日一穴]四神聪穴 [穴位定位] 位于头颈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个穴. [功效说明] 镇静安神,清头明目. [主治病症] 头痛,偏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神经衰弱,高血压,大脑发育不全,中 ...

  • 最常用的手穴定位及主治丶针法

    作者:张伟杰腰腿穴踝穴胸穴眼穴肩穴前头穴头顶穴偏头穴后头穴脊柱穴坐骨神经穴咽喉穴颈项穴牙痛穴足跟穴会阴点胃肠穴咳喘穴夜尿穴定惊穴升压穴呃逆穴扁桃体穴小儿消化不良穴急救穴手部的穴位本来就有一百余处,经过 ...

  • 干货 | 中医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 ...

  • 常用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太阴肺经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脘横纹上1.5寸: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 ...

  • 中医基础-常用的64个穴位定位口诀

    定穴位是每一位中医必学的知识,但是人身体穴位众多切复杂,想要准确的找到穴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各个穴位的分布更是让学中医的焦头烂额,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常用穴位定穴的口诀,帮助你准确找到常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