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粟裕的背后(78):粟裕为何被当作危险人物加以限制和监视?50年后粟裕在战争回忆录中作了披露

战神粟裕的背后(78)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浒湾、八角亭战斗,这是一次得不偿失的战斗,不仅没有攻下浒湾,而且红军伤亡1100余人,这次战斗给粟裕的印象很深,他后来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

①左倾主义害死人

浒湾、八角亭战斗没有达到预定的作战任务,其根本原因是以博古、李德的左倾主义者瞎指挥造成的,然而他们不但不承认是决策与指挥的失误造成的,反而把责任推到军团指挥员身上。

当时红3军团的军团长是彭德怀,政治委员是滕代远,红7军团的军团长是寻淮洲,政治委员是萧劲光,彭德怀与滕代远在红军中有崇高的威望,寻淮洲更是以作战勇敢、善于指挥闻名,所以他们就把责任推到了萧劲光身上,萧劲光是一位非常有水平的指挥员。

萧劲光于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赵洲港一个贫苦的小手工业者家庭。幼时读过私塾和新式学堂,他天资聪颖,于1917年考入长沙长郡中学,与同班的任弼时结为好友,1921年春,萧劲光与任弼时等人一起前往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后又转入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回国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萧劲光再次奉派到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系统学习了军事理论和政治理论知识。

萧劲光回国后曾任第12军参谋长,红5军团政治委员等职,他是一位非常务实的领导干部,与其他留苏干部的非常教条明显不同,1933年9月,中革军委命令萧劲光带领部队防守黎川城,守城部队只有70多人的教导队,而敌人则是三个师。显然,黎川城是无法坚守的,不撤出就会全军覆,,萧劲光果断地下令部队撤了出来。于是,黎川失守。左倾主义者将黎川失守的责任归结到萧劲光身上。

于是浒湾、八角亭战斗战斗一结束,“左”倾领导人下令将萧劲光撤职,押送建宁红军总部,不久又送往瑞金,给他强加上“逃跑主义”等一大堆罪名,左倾主义者有人主张杀掉他。消息传回红七军团,红军官兵义愤填膺,纷纷为萧劲光叫冤。

这件事引起了主席的重视,他坚决反对左倾主义者处决萧劲光的决定,最后左倾主义者指定最高临时军事裁决法庭对萧劲光进行公审,宣布开除党籍和军籍,判处5年徒刑,无上诉权。即使如此,左倾主义者还认为这种结果太轻。

不过左倾主义者的图谋没有得逞,萧劲光的判决书几次送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那里签字。王稼祥说:“把这个判决书退回去,我不能签字。”

由于主席、王稼祥的竭力保护,萧劲光才幸免于难。不过萧劲光被一撸到底,最后被发配至红军大学当了一名教员。在这样的逆境中,萧劲光受到这么大的冤屈,毫不动摇自己对党的信念,对革命事业矢志不移,仍然忍辱负重地为革命忘我工作。终于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总政治部认为对他的处理是错误的,宣布平反,恢复党籍。8月,萧劲光又被派往红三军团担任参谋长。

从这件事,粟裕深深感到左倾主义的危害太大了,这使得红军指挥员只能执行上级的命令,对此,粟裕在50年后还深恶痛绝地说:

“所以我历来主张要给部队讲真实情况,让部队了解敌人。由于受‘左’的影响,有一种倾向,就是不敢实事求是地讲敌人的力量。实事求是看到敌人的优势,绝不是“左”倾领导人所说的‘恐敌病’。了解敌人才能最终战胜敌人。与其战争打响了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而“恐慌”,不如交锋前‘恐慌’。战前‘恐慌’还有时间做好工作,研究对策,战时‘恐慌’想补救已经晚了,等待的只能是打败仗。”

②重视武器装备作用

武器装备是进行作战的物质基础,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是新式的武器装备,对作战的影响尤其巨大。比如在浒湾战斗中,红58团团长黄立贵就被国民党飞机吓一跳。

红20师58团是由原闽北独立师改编过来的,团长黄立贵作战非常勇敢,因擅长游击战而被称为红军中的“游击健将”。但他从小生长在农村,从来没有见过飞机,当看到蒋军敌机集中投弹时,黄立贵忍不住叫喊起来:“不得了啦,不得了啦!”这多少反映出红军在面对蒋军技术装备时的无奈之情。

在抗日战争中,西北军也经常被日军的飞机轰炸,手下的官兵都非常害怕,冯玉祥对手下官兵说:“你们见过成群的大雁么?那么多大雁在天上飞过,但是大雁拉的屎会掉到我们头上么?当然不会,所以说大家不用害怕,因为飞机还没有大雁拉屎准。”

听完冯玉祥的话,官兵们哈哈大笑,对飞机的恐惧减轻了很多,不过冯玉祥知道自己的话只能起缓解作用,日军的飞机还是非常厉害的。

粟裕对武器装备的作用使粟裕深有感触,他说:“这一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说明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敌军武器装备的变化,我军的战术、技术也需要相应地发展。

其实这个好理解,比如打坦克和打步兵的战术就大不一样,粟裕通过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化,提出我军要加强战术和技术,这种眼光是非常超前的,在后来粟裕独当一面的时候,他特别强调装备建设,在解放战争后期,华东野战军的武器装备位于各野战军之首,这与粟裕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③指导性指挥更加适合

粟裕认为,红军由于武器装备差,通讯条件也差,作为上级指挥员不可能对战场情况充分了解,最了解战场情况的只有一线指挥员,因此必须要给一线指挥员充分的权利,给他们军事才能发挥的空间,才能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这实际上就是指导性指挥的方式,特别是上级决策前,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征询下级指挥员的意见。

比如美军就非常强调要虚心听取下级的意见,美军认为:

部下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远比你丰富,虚心征求和听取他们的建议、想法和反馈。如果根据自己最佳判断决定拒绝他们的建议,应在条件允许时耐心做出解释,优秀士兵并不指望你总接纳他们的建议,如果另行他途,他确实希望知道其中原因,这样做有助于士兵相信你的判断。

简单来说就是:一是上级决策时,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征询下级的意见。二是要相信下级,给下级放权,不必事事包办。

红7军团政委萧劲光被撤销职务后,中革军委任命乐少华接任红7军团政委职务。

乐少华于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1927年春,党组织派他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春天,乐少华回到了上海,在中共中央秘密机关工作,1932年3月被派往江西中央苏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乐少华参军后,他坚决地执行了左倾错误路线,因而深受博古和李德的欣赏,博古和李德认为让乐少华任红7军团政委,才能使红7军团严格地执行上级指示。

根据二战名将曼施坦因的分析:军队中最不需要的高级干部就是这种“不聪明而勤奋”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开创的思维和前卫的意识。能力和智慧不出众,越是兢兢业业,越会对整个团队造成危害。

乐少华就属于这种兢业业的指挥员,只会严格执行左倾主义者的指示。乐少华到位后,粟裕明显感觉部队的气氛和过去不大一样了,沉闷、压抑,没有生气。左倾主义者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排斥有才能的指挥员,这一特点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专门讲过。

而粟裕作为出色的指挥员,自然受到了乐少华的打击,粟裕更是被乐少华扣上了“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帽子,受到限制和监督使用。

粟裕为何被当作危险人物加以监视?50年后粟裕在回忆录中披露了这段现在看来是那么荒唐的事,说起了这顶大帽子的由来:

“我们在闽赣边执行牵制任务时,一次我们阻击向江西前进的敌第十师李默庵部,消灭了一部分敌军。我从前沿跑回来请示是否继续追击。当时军团长和政委坐在一根木头上。军团长说:‘好,好,好!’表示要继续追击。政委没有做声。我以为他同意了,一转身就走。他突然跳了起来大叫:‘站住!政治委员制度不要了么!回来!回来!’我们只得停止追击。当晚军委来电批评我们为何不继续追击。他才没有说的。但他从此把我作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加以限制和监视。”

新中国成立后,乐少华任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领导下属的八一、五二等大型军工企业,研制新的武器装备,生产各种枪支、火炮、弹药支援志愿军的抗美援朝战争。由于在“三反”运动中受到错误批判,1952年1月15日,乐少华在寓所自杀身亡。

(天择杂谈原创:本文在史实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手法,未完待续)

天择是作者的笔名,曾在国防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和哲学颇有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