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法名家的作品,是真心看不懂,欣赏千秋伟业主题作品展之三

前面两篇文章分享了小编个人读“千秋伟业——书法名家邀请展”的部分作品,发现很多书友和小编的观点一样,虽然有的作品非常好,但也有的作品真心看不懂。

遇到看不懂的情况,我这样劝自己:一是自己水平太低了,欣赏境界达不到;二是作品的确写得不好。通常我按第一种观点说服自己。

还有好多作品待欣赏,包括看不懂的,下面继续看。

1.曾来德

小编对碑研究的不多,对碑学的欣赏层次和欣赏方法把握不准,不敢乱评。这作品看起来虽然单字上各种扭曲变形,但通篇看起来很和谐,整体把控能力强,笔法也丰富,非对传统有极深的理解,恐怕难以写出这样的作品。

2.孙晓云

这是书协主席孙晓云的作品,就不多说了,书友们对她的作品已经欣赏很多了。这件看单字都没问题,通篇的美感就看个人的理解了,是上品还是中品,或是下品?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3.陈振濂

我一直不会欣赏陈老师的作品,这件也是一样。有人说陈振濂老师擅长的是理论研究,实践创作和理论研究不在一个层次。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客观,陈老师的课我也听过,书我也看过,讲起理论来的确是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但我个人感觉他的理论还是偏重于抽象性,有点晦涩,不太好让人理解,听他课虽然他讲的话不少,但不太让人能抓住重点,可能更适合学院派的学科建设吧。其实我觉得讲书法也好,其它问题也好,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的才是高手。

4.包俊宜

个人不喜欢这件,字形没打开,给人拘谨感,用笔过于草率,留不住笔,可能是应付之作。

5.李晓军

这个是真心看不懂。搜了下李晓军这个人,中国国家画院的研究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但个人书风可能倾向于“现代书法”,并对魏碑有一定研究。这件作品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审美取向?

6.赵雁君

这样的作品一扫而过就行,哪怕作者名头再大,有的人名声很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样。

7.陈加林

展览体看习惯了,再看这样的作品似乎不太耐看,但实际上这里面的技术因素很高超,艺术因素也是值得多留步揣摩的。

8.王厚祥

说到展览体,不能不提王厚祥,王厚祥老师出道以来在努力的方向上,似乎把特别多的精力放在为展览形式上,怎么样造势,怎么样吸引眼球,怎么样入展容易……反正这些问题,如果有书友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去求教王老师,当然,这些年他在大草笔法上好像也在逐步变化和丰富,可能是在有意寻求突破吧。

(暂说这么多吧,后面还有好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