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看懂改变一生

《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
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但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
其实,整部《易经》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
细细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终生受用不尽。
1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
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 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
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
当所有中原大国之君都沉溺太平时,是秦王嬴政“内修守战之具,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西域偏僻之弹丸小邦,一夜之间崛起为问鼎中原之万乘大国。
终以日,金戈所向,万国俯首,自强的秦人实现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七代帝王梦。
当所有江东文臣们抱头鼠窜,纷纷请降时,是周瑜一语定乾坤,西联刘备,北拒曹操。
献连环,施苦肉,使反间,用诈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 自强的周瑜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秋神话。
有句古语讲: “尽人事以听天命”。
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 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 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
在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
而结果他会发现: 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易经》首卦“乾”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梁启超在解释这句话时说: “亁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 ……人之生世,犹舟之航行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 如必风顺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
就是说,乾卦认为君子自我勉励,当如宇宙运行不止那样,不能有一暴十寒的毛病。
人生在世,如同船在海里航行那样,有时顺风,有时逆风,时间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
如果必须等到顺风才扬帆启航,那么到达彼岸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自主之人,能傲立于世,能开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认同。
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学会控制自己,规范自己的情感,善于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对待求学、就业、择友,这是成功的要义。
所以,做人处世,也应像天道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靠自己最实在,自强者有天助,越努力越幸运!
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坤.文言》有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 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 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
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
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 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牟氏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
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
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
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 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司马光家训里面说: “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 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啊。
其实,就算不从“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之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家风的必然结果。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人格形成的第一课堂。
父母传给子女的生活知识和人格修养来自于他们的长辈,这种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处世原则、行为规范,为一个家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模仿,乃至传承下来,成为这个家庭世代相沿的家风或门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