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透视 |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发展的来龙去脉与何去何从

回到临沂,要么觉得“琅琊”更有底蕴,要么觉得“沂蒙”更有气质。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有山的地方才有厚重,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人杰地灵。某种意义上,“沂蒙”是我国少有的在城市名字上就体现有山有水的一个城市;而“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需要有新的内涵及外延。临沂之发展,不仅要走出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包袱,还要走出上百年的革命老区标签,还要走出几十年的体制机制障碍,更要在前些年错过重要战略机遇的基础上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与主动权。

 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 

一言以蔽之,临沂本质上是一个区位交通不便、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大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商贸流通业的带动下,从GDP前150位进入GDP前50位以内,创造了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重要佳话;但后来排出电商冲击的因素之外,其商贸流通未能与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造成产业底盘不硬、发展后劲不足。这一点,通过临沂与徐州的比较,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临沂与徐州具有不同的量级、区位、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彼时,临沂是一座典型的农业市,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全国GDP排名在130名之后;而徐州却是全国著名的铁路枢纽、重工业中心,GDP全国在前30位。但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临沂发展小商品市场,到90年代已经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小商品城,后来成为与义乌齐名的商贸名城、物流之都,大有赶超徐州之势。尤其是2006年,临沂、徐州两城GDP仅相差24亿。但恰恰是2006年,却成了两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拉开差距的分水岭。此后,徐州凭借其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并抓住制造业全球化、苏北大开发机遇加速经济突飞猛进;临沂似乎迎来了失去的十年,依然满足于商贸物流的发展,在产业变革上举步不前,产业支柱依然是商贸、钢铁、化工、建材、化肥、食品等科技含量非常低的产业,造成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后劲不足。

 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某种意义上,临沂一度的快速发展是在中国入世前抓住了以小宗商品为主统一国内市场的战略机遇,但伴随中国入世、电商产业崛起以新兴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错过了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还遭受了消费互联网的冲击,尤其在今天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面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面上充分体现出来。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既是国内商品经济的发育期,也是国内民营经济的发育期,临沂在特殊的区位、政策以及文化条件下,抓住小商品国内市场统一的机遇,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商业文化很浓、民营活力很足。之所以商业文化不浓,在于商贸经济的发育来自于很强的外来因素,尽管现在主流媒体上看不到这一点;之所以民营活力不足,从县域民营经济不发达便充分体现出来。从1993年到2001年(中国入世),既是国内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也是国内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是临沂“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品城”重要的发育阶段,但此后临沂并没有打下良好的产业基础与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主要是通过 “买国内,卖国内”的买卖打造商贸城市。从2002年到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临沂重点将商贸和物流结合,但由于内生的民营活力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商贸流通与生产制造尚未充分结合在一起,甚至在较大程度上错过了中国入世后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机遇。2009年至今的十年,临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不仅生产制造业仍然不足,还未能进一步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结合。

 从哪里来与到哪里去 

更进一步而言,临沂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一定要走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农业文明,发挥商贸物流外生的商业文明,不仅要强化商贸流通与生产制造的无缝衔接以跟上工业文明,更重要的是用科技创新为商贸流通、生产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最终进入创新文明新阶段。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可以从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创新文明的结构分析及发展演进来看待。从农业文明发育来看,齐鲁大地靠山的是鲁国、靠海的是齐国,临沂在历史上出现过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但本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根植黄土的农业大市,仍然受到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儒家思想的钳制。从商业文明发育来看,临沂地处鲁西南、苏北交接,伴随温州商人的融入,以及一定的政策创新,临沂不仅形成了商贸城市地位,还孕育了一定的商业文化,但外生性大于内生性,也就是为什么“并不意味着商业文化很浓、民营活力很足”。从工业文明发育来看,临沂原本工业基础薄弱,既没有科研创新源头,也没有重大生产力布局,后来国有企业卖掉但没有起来,民营企业呈现出低、小、散、弱的特点,工业化不但没有与商贸物流结合,还没有在中国入世之后充分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从创新文明发育来看,临沂作为高校院所贫瘠之地,科教智力资源较为薄弱,与此同时,产业层级决定创新层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结合不足不够。研究新经济的,往往把王阳明及其心学看成新经济的文化源头与思想原点,但多年前去王阳明故居的时候,发现王阳明居然是琅琊王氏后裔,可见在某种意义上,心学是南北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临沂需要找到自身在创新文明中的渊源与基因,前提是不要抹杀温商及商业文化在临沂商贸立市中的重要作用,脱离商业文明的充分发育难以走向创新文明。

 区域个性与战略方向 

进入以数字经济、智能科技为主的三维产业新阶段,基于人口、商城、物流而来的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是临沂当前及未来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而如何把这些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进而转化为价值流则成为临沂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面前的战略问题。临沂常说自己是山东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很遗憾人均产出比较低。如今,只要在一定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基础上,有多少人口和土地,就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这一点,从威海的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威海早在00年代就是山东第4个GDP过千亿的城市,但如今由于人口少、面积少,体量就上不去。临沂是全国少有的地级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城市,另外三个城市是南阳、保定和郑州,但这四个城市只有郑州GDP过了万亿。伴随人口、商城、物流而来的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新经济条件下成为临沂当前及未来最宝贵的战略资源;而谁有更多的人口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消费空间、市场空间以及数据资源,谁有更大的流量就有更多的数据,谁有更大的数据就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临沂在新一轮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突破口就是通过开放数据来开放市场,进而通过以市场应用为核心的场景创新培育产业爆发点。重点围绕市场需求、市场应用、市场交易、终端服务、消费体验等,提供需求、打磨产品,提供数据、改进算法、迭代商业模式,从正向配置资源的链式创新到反向配置资源的逆向创新,从支持行业供给到支持市场需求,以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变局与发展路径 

如果说,互联网的上半场强调流量驱动,互联网的中场强调数据驱动,互联网的下半场强调算法驱动;那么,在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数字经济为主流的新阶段,以“数字服务+数字设施+数字装备”三位一体为引擎,以数字化场景创新为着力点,将成为临沂产业发展变劣势为优势、以拉长板的方式补短板的历史抉择。“互联网下半场”更多的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虚拟空间向智能终端中嵌、从智慧感知到智能运用,最终用供需两边通吃、跨界融合的产业思维打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组织方式与增长方式,将带来诸多换道超车的机会。

在过去,临沂的发展结构是以商贸物流为引领、以生产制造为延伸、以科技创新为补充。如今需要将商贸与物流、生产与智造、科技与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把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及科技革命应用热点,在传统产业中寻找爆发点、在新兴产业领域寻找突破点、在交叉领域寻找结合部,处理好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之间的关系,以空间换时间,在一个科教智力资源薄弱、产业基础薄弱但流量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全新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推 荐 阅 读

“浙南模式”再创新与温州改革开放再出发

徐苏涛:从心学的新个体(人)主义看改革开放奇迹的潜逻辑

开放型创新经济(体)与新一轮改革开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