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傅雷家书》
我读《傅雷家书》
这个寒假,我给学生推荐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的精选本的《傅雷家书》。
计划让他们年后读,而我必须在他们开始读之前先通读一遍,好筛选出我认为好的篇章。于是在腊月二十九和大年初一两天里把这283页的《傅雷家书》读完了。
我在大年初一的晚上把阅读计划订好发给了学生。
这个版本已经是精选本的了,又经过我的筛选,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了。但是,每个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对语言的感受到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对学生来讲,我不知道我给他们精选出来对还是不对。所以我依然要求学生对整本书进行泛读,只是对我挑选的篇章稍微细读一下。这样或许会减少因我个人的兴趣而对学生有不正确的引导的损害。
我先读了前面的“代序”和后面的“遗书”。
在读这之后的大篇文字时,我为了激励自己、让自己专心读书发明了一个方法:用书中附赠的书签先放在60页,那是“一九五五”的开始,也就是第二篇章,把它当作现阶段要完成的目标;然后把中性笔放在开始要读的页,也就是第9页,那是“一九五四”的开始。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一直建议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拿支笔。我打算用集中一点的时间把“一九五四”读完。
边读边记,勾画。对于自己没有见过的字词用线在下标出,对可能印错的字词圈出并在其旁打问号,然后把上面的边角折起来。随时对有感觉的句子作标记:如果只有两三行就用直线划,如果较多就用中括号标出,如果是整段的就在其旁打对勾,表示称许。
觉得哪一封信值得向学生推荐,就把标题所在页的下面边角折起来。
一边读,一边感觉离那个书签还有多远。当觉得那么目标书签要把书页顶起来的时候,心里特别高兴:“我马上就要完成阅读任务了!”如果中途有事,就把中性笔夹在你停止的页面上,等完事后找到笔所在的页面,再找到你之前中断的地方,继续读。这个方法方便又快捷。
读完之后,发现这个版本的编校质量有点次,一些明显的语句错误多次出现,让人很怀疑编者的劳动不够精细。略举几例:第142页第三段倒数第二行“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调”,显然“调”应该是“凋”;第180页第二段正数第五行“我许多地方像他的父母,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曳有许多地方不及他的父母,也有许多地方比他们开明”,其中的“曳”字或许该是“也”,打拼音时没细心选择;第190页第一段第四行“忧时忧国不能自己”,显然应该是“自已”;第240页第二段第二行“我们这几日又深长脖子等候了”,“深长”应该是“伸长”,又是拼音导致的错;还有一个更可恶的地方,就是把“大”当成“太”!像第252页第一段倒数第二行“想谈的大多了”,第二段第三行“无奈人总是思想大多”,第253页第一段第三行“却也不必想得大多”等等。
由此可见,买书还真不能买太便宜的,不能买小出版社出的。
下面谈谈我对傅雷这个人的印象。
傅雷的父爱简直是无以复加了,真像黄河决堤波涛滚滚一泻千里飞流直下三千尺奔流到海不复回啊。做这样的父亲的子女肯定会感到百般呵护从而很幸福,但也可能会在某一时刻感到很压抑。傅雷几天接不到儿子的信就有怨言,要儿子给他寄日程表,给儿子工作和生活提各种各样事无巨细的建议,如果儿子没回应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
傅雷很女人气。在言语上唠唠叨叨的,在心理上很执着,盯着不放。比如他的细心,写封信要编上号,要求儿子写信也编号;不断地向儿子要节目单,要日程表,好让他编写“宝贝儿子实录”。自已写的信遇到一些词都要中英文对照,而且不止一次。
傅雷既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能客观地沟通西方文化。也可以说,他既具国际眼光,又富中国特色。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上应该是可以做出很大贡献的。
在本书中,有傅雷三段推重《世说新语》的文字:
第57页第三段,“你(傅聪)现在手头没有散文的书(指古文),《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作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第177页,“近来常翻阅《世说新语》(正在寻一部铅印而篇幅不太笨重的预备寄你),觉得那时的风流文采既有点儿近古希腊,也有点儿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但那种高远、恬淡、素雅的意味仍然不同于西方文化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第223页最后一段,“我常常认为这部书(《世说新语》)可与希腊的《对话录》媲美,怪不得日本人历来作为枕中秘定(又一错,疑为“宝”),作为床头常读的书。你小时念的国文,一小部分我即从此中取材。”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家教。家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人做事要留痕迹。
当代人不写信了,表达感情的痕迹在哪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