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边缘”的处理方法

这一节是章法这一大章中的最后一节。讲篆刻作品中,印章“边缘”的处理方法和基本原则。
印之有边缘,犹屋之有墙垣也。大抵白文印多于四周略留空地,以当边缘,比如:
(白文印逼边的处理)
印章有边缘,就好像房屋有墙壁,实际上,这是印章保留印章属性的样式要求,一方印,肯定有边缘。关于白文印的边缘的理论,最有名的就是元代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二十七举》里说的“白文印,必逼于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因为逼近边缘,基本上就形成了一条细细的红色边框,相当于印章的边框,关于这一点,我们之前有文章专门讨论过,汉白文印式一定要逼边,并且这个边缘的粗细大约等于印文线条的一半粗细。(这不是定式,就好像邓先生在这里举的印例都是邓先生审美下的逼边印例,并不是“定式”)
(元代篆刻理论家:吾丘衍)
读《篆刻学》,一定要注意,它是一套“课徒稿”性质的书,邓先生所讲,大多基于自家审美,要注意辩证吸收。
亦有一面逼边,三面留空者,亦有三面逼边,一面留空者,惟其下端必须留出相当空地,盖否则上重下轻摇摇欲坠矣。至所谓“逼边”,系指所留之空地较少,非直逼近印边也。
在吴昌硕写意印风之下(邓是吴的弟子的弟子),常常出现一面逼边,三面留空,或者三面逼边,一边留空的作品,这是追求意境的需要,是风格性的,学习者仍应依汉印逼边为规范。
(太医丞印:汉印里的标准逼边效果)
吴昌硕印风的大部分作品,常常会出现底边加厚留红的现象,实际上是为了全印的安稳,这一点,邓先生讲得很准确。
(吴昌硕大聋:吴昌硕风格的白文逼边)
“逼边”往往只留很窄的一线,这是“逼”字的解释,逼近,贴紧。
白文印有于印文四周别加边缘者,此法昉自秦白文私玺。其印文之整齐者,边缘亦轻重停匀。
这一句,邓先生讲得不准确。学过篆刻史的我们,都知道,白文印有边框,并不是起源于秦白文私玺。昉,读fǎng,这里作“起始”讲。我们知道,在战国古玺、秦官印、秦私印里,都有大量的白文印有边框,秦私玺并非源头,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文字或是大篆,或是小篆、摹印篆,其字形不够方正,用边框来规整印面秩序和边界。
(战国古玺和秦官印带边框者)
边缘线或轻或重,宜视印文所宜,量为错综。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对的,不能依照一定的标准去设计白文印的边框。这里,邓先生用了一个“错综”,大概是印文规整的可以用细一点的边框,印文不规整的,需要较粗的边框的意思,实际上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朱文印有阔边细边两种,阔边者,其印文多四面留空,细边者,其印文有一面逼边、两面逼边、三面逼边诸种。
阔边细朱,是经典印式,因为边框够粗壮,所以内部要尽可能留空,否则会显得沉闷,如图:
(阔边细朱的印例)
细边细朱,则可以有各种情形的逼边,如图:
(朱文细边一边逼边的印例)
(朱文细边两面逼边和三面逼边印例)
朱文印亦有以边缘轻重取势者,大抵以两重两轻为多。所谓两轻两重者,或左角两边重,右角两边轻,或右角两边重,左角两边轻,不宜上下重,左右轻,或上下轻,左右重。
既要实现视觉对比,又不能轻重失调,这里所说的轻重宜忌,都是实践经验,符合人们的审美视觉习惯,要记下来。其实也好理解,总之是既要增加变化,又不能轻重失宜,让印面失去平衡,比如头重脚轻,或者左右完全对称导致呆板等。
亦有三重一轻、三轻一重者。三重一轻,大抵施之钜(巨)印。凡此皆取法封泥、匋甓,其所重轻,须有意义,须有来历,非可任意为之。
三重一轻、三轻一重是特例。三重一轻,一般比较适合巨印,即印面比较大者,因为印面巨大,三重彰显气势。如图:
(巨印里的三重一轻)
不管是三重一轻,还是三轻一重,其轻重原理来源于封泥或匋甓,要仔细理解,一方印抑压在匋甓或封泥上所产生的物理实际效果,比如:
(《封泥考略所载的“大河都尉章”封泥)
如果仔细思考封泥所产生的钤拓效果,对于这里的轻重安排会有心得,这里不再详细说明了。
圆印边缘,回环一线,每易流于板拙,亦当就印文之虚实疏密,量为重轻,以拓展其气势。如图:
(经过边缘处理的圆形印)
当然,这不绝对,有很多工稳印风的小圆章,也精致可喜。风格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又有借边一法,则属行险出奇,要当顾盼有情,而不落迹象,方为上乘,古印有四面无边缘者,此系变格,又当别论。比如这一方借边印:
(朱文印的借边)
这方印里,“室”字的左竖,借为印的左边框,很具匠心。这一类印,在吴昌硕流派印风里,很常见。比如这方很有名的“破荷亭”:
(吴昌硕:破荷亭)
借边、黏边的章法设计,在吴昌硕印风中是常见风格。因此,邓先生非常看重这一类风格。
章法一大章,总共十四小章,至这一篇,全部读完,关于章法,邓先生另外有个总结:
印面文字,同异万殊,印材尺度大小不一,举例有尽,变化无穷,是在一隅三反,不容刻舟以求也。
总而言之,章法变化丰富,能讲出来的,只是一些公认的原则,要依据印材大小,作品风格加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算得上是好章法,也才能出好作品。
(0)

相关推荐

  • 新书 II《乾堂藏古玺印封泥辑存》之玺印篇

    购买请长按二维码 <乾堂藏古玺印封泥輯存> 焦新帅编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2月出版.作为河南杰出的青年篆刻家,焦新帅常年承担书法篆刻类刊物的编辑工作,对古玺印封泥及古代相关文字材料极 ...

  • 印章技法讲座 | 印章章法分类(六)

    从虚实分之留空法 留空,是指印文字画之间以及印文结体之间留出的空白.空,应是虚的范畴.实际上,空与密.实与虚两者的程度不同.虚系指印面上文字笔画少与疏处,空则是指印面上完全没有笔画的地方.如汉印&qu ...

  • #篆刻#学篆刻说容易也不容易,说不容易,...

    #篆刻#学篆刻说容易也不容易,说不容易,也容易.说白了,走多远,走到什么样的高度,还是看篆刻人自己的努力程度--

  • 细读《篆刻学》:章法之“界画”

    在篆刻章法里,"界画"是较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之前曾经讨论过,本文结合邓散木先生<篆刻学>的相关章节,再讨论一下: 四字印中间留出"十"字形界画或三字 ...

  • 细读《篆刻学》:章法里的“离合”

    谈离合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在<篆刻学>(2014版)一书的第35页,邓散木先生用钢笔写的一段话,因为它跟"离合"主题相关: 吉金文字之不可及处在能"散而不乱&q ...

  • 细读《篆刻学》:章法中的“盘错”

    盘错,谓盘根错节,非谓屈曲纠缠.大抵字体长而笔画繁者,纳之方印格格不入,则取构成此字之某一部分,变易其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此非盘错不为功,然必须详审其虚实朱白,篆意笔法,务求平实安稳,不可任意更张. ...

  • 细读《篆刻学》:如何在篆刻章法中求“变化”

    治印贵有变化,然变化非易言,一字有一字之变化,一印有一印之变化,必先审其脉络气势,辨其轻重虚实,并须不乖六谊,方为合作.(邓散木<篆刻学>第32页) 变化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变化,艺术就不称 ...

  • 细读《篆刻学》:篆刻章法中的窍门和禁忌

    如题所言,邓散木先生<篆刻学>,在章法一章的第九节,列出了篆刻章法的十四宜和十四忌,让我们来系统学习一下: (邓散木先生像) 集画成字,集字成章,自一字以至多字,不论繁简单复,各有其宜,亦 ...

  • 细读《篆刻学》:章法里的“承应”

    章法的第七节,邓散木先生谈到"承应".这个"承应"似乎并不妥当."承应"相对来说,有接待之意,且主要指下级接待上级或妓人接待客户,因此用于列 ...

  • 细读《篆刻学》:章法里的“挪让”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读章法一章的第六节"挪让". 挪让之法,见于汉印,惟仅于一字之中,互相迎拒.盖汉人铸印,多取平正,故吾丘子行曰:"印文当平方正直 ...

  • 细读《篆刻学》:章法里的屈与伸

    接着读邓散木先生的<篆刻学>,读章法一章的第五节"屈伸".之所以将篆法的"屈伸"归入章法一章,是因为屈伸的调整,必然影响法. 字之组织不一,有带圆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