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AFP,肝癌新型标志物还有哪些?看最新指南推荐
2021年1月份,《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下简称指南)发表,成为肝癌早诊早筛领域又一重磅工具,为临床医生诊疗原发性肝癌提供了必要依据和指导。

关于肝癌检测手段方面,该指南除了介绍到传统的肝癌血清标志物,如AFP等,还介绍了其它肝癌血清标志物,以及临床近几年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不再局限于甲胎蛋白AFP。
应用最广泛的肝癌血清标志物AFP。在上世纪70年代,中晚期肝细胞癌就诊比例多,AFP的灵敏度可达72%~87%。但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早期肝癌诊断比例不断增加,AFP诊断肝细胞癌的价值也有所下降。
因为我们知道,AFP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肿瘤的大小,在直径<2cm的小肝癌中,AFP正常(<20ng/ml)的比例为50%~70%,这对发现早期肝癌作用有限。总体上看,AFP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为25%~65%,特异度为80%~94%。
在2010年AASLD、2018年EASL已不再将AFP作为肝细胞癌诊断的必备指标。但在我国,就目前的临床现状来说,AFP监测对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率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医疗水平有限的地区,AFP仍然是肝细胞癌监测的重要工具。另外,我国肝癌病例大多为HBV感染者发展而来,AFP监测可提高HBV相关肝细胞癌发生的早期预警。
PIVKA-Ⅱ(也称DCP),1984年首次报道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升高。研究数据显示,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诊断灵敏度为66%,特异度为89%。PIVKA-Ⅱ在不同肿瘤大小、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病因中,诊断肝细胞癌的能力均优于AFP。我国多中心研究也显示,PIVKA-Ⅱ在区分肝细胞癌与对照之间的正确率比AFP高6.2%~20.7%。PIVKA-Ⅱ和AFP的形成机制不相同,在AFP阴性的肝细胞癌患者中,PIVKA-Ⅱ诊断肝细胞癌的AUC为0.86。因此,AFP与PIVKA-Ⅱ联用,可提高对肝细胞癌早期检出率。
AFP岩藻糖基化变异体AFP-L3。研究数据显示,AFP-L3诊断肝细胞癌的总体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8.3%(45.9%~50.7%)和92.9%(91.6%~94.0%)。基于性别、年龄和AFP、AFP-L3、DCP三种血清标志物构建的GALAD模型,诊断早期肝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5.6%、93.3%,区别肝癌与慢性肝病AUC大于0.9,且该模型不受病因及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常用的外,肝细胞癌蛋白标志物还包括:α-L-岩藻糖苷酶、血清铁蛋白、骨桥蛋白、Glypican-3、热休克蛋白90α、高尔基体蛋白73、热激蛋白27和Dickkopf1等。但是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其他恶性肿瘤、肝硬化或慢性肝炎患者中也会增高,这就限制它们作为肝癌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1. 微小RNA(miRNA):研究分析显示,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80%的单一miRNA,包括miR-130b、miR-150、miR-182、miR-215和miR-96。尤其重要的是,在BCLC 0期的早早期肝癌中,miRNA组合检测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也可分别达到86.1%和76.8%。由7种miRNA(miR-122、miR-192、miR-21、miR-223、miR-26a、miR-27a和miR-801)组成的肝癌诊断试剂盒,其区分肝癌患者和正常人群的正确率达94.1%。但miRNA作为一种新的标志物,目前临床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重复性欠佳,仍有待大样本、多中心临床验证其应用价值。
2. 液体活检:液体活检作为精准医学时代检测的标志物,包括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肿瘤相关甲基化、循环游离DNA(cfDNA)、长链非编码RNA等。目前有些已在临床开始使用。ctDNA相关基因的改变,例如p15、p16、APC、SPINT2、SFRP1、p16INK4a、TFPI2、GSTP1和RASSF1A与肝细胞癌发生和发展有关。研究显示,cfDNA甲基化,在诊断肝癌方面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且与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治疗应答等密切相关。但是液体活检的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用于肝癌的筛查和监测。
指南强调,除AFP外,包括AFP-L3和PIVKAⅡ以及其他血清蛋白标志物、液体活检在内所有新的标志物,均需要经过EDRN提出的肿瘤标志物发现和验证的5个临床阶段的充分评估,才能将其作为肝癌筛查、监测或诊断的指标。
指南筛查与监测工具推荐意见
本文整理自原发性肝癌的分层筛查与监测指南(2020版)
肝癌在线
·聚焦肝癌领域进展
·推动肝癌规范化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