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糖皮质怎么选药?用量如何调整?这6大问题要理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正确打开方式

外用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止痒、消肿、抗过敏、免疫抑制、抗增生等作用,是许多皮肤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因其对抗皮肤瘙痒、红肿效果好,成为临床常开的药物。
外用糖皮质激素品种繁多,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今天界小药为大家总结了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正确打开方式,一起来看看吧!
1.外用糖皮质激素也有强弱之分
外用糖皮质激素临床疗效的强度一般用效能来表示。其效能分级,各国之间略有不同,目前最全面的是美国儿科学会提出的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效能分级法[1],见图1。

图1 美国儿科学会-常用外用糖皮质激素效能分级法

对于同一种药物,一般情况下,软膏的效能大于乳膏,乳膏的效能大于洗液。
2.不同剂型,疗效不同
市面上,外用糖皮质激素有很多种剂型,不同剂型适用范围不同,疗效亦不同。现将不同剂型特点整理如下表,供临床参考。
表1 身体不同部位外用激素剂型的选择
3.外用糖皮质激素的选择还要看皮损情况和部位
不同的皮肤,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吸收程度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有皮损的皮肤吸收程度高于正常皮肤,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吸收程度高于成年人的皮肤,身体的不同部位对于外用糖皮质激素吸收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如图2:

图2 不同部位对糖皮质激素的吸收程度

在选择外用激素时,也要根据皮损情况精挑细选:
  • 一般情况下,最好先从低效能的药物选起。

  • 眼睑和生殖器皮肤,选择低效能的药物,短时间使用。

  • 大面积皮损,选择低至中效能的药物,因为可能出现全身吸收。

  • 中度非面部/非间擦部位的皮肤病,选择中至高效能的药物。

  • 重度非面部/非间擦部位的皮肤病,选择超强效的药物。

不同皮肤疾病对外用激素的敏感性也有差异:
  • 对糖皮质激素高度敏感的疾病,选择效能较弱的药物:脂溢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

  • 对糖皮质激素中度敏感的疾病,选择中效至强效的药物:特应性皮炎、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丘疹性荨麻疹、放射性皮炎等。

  • 对糖皮质激素低度敏感的疾病,选择强效至超强效的糖皮质激素:盘状狼疮、扁平苔鲜等。

4.特殊人群外用激素的选择
除了考虑皮损情况和部位,对于特殊人群的激素选择也大不相同。儿童、老人的皮肤状态与年轻人有很大差异,妊娠期妇女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外用激素的选择也应特别注意。
表2 特殊人群外用激素的选择
5.正确认识外用糖皮质的不良反应
说起激素的使用,人们常出现“激素恐惧”“谈激素色变”的情况。其实,糖皮质激素外用相比全身性使用较为安全,但也会有皮肤和全身不良反应,特别是使用强效能、超强效能药物时,以及广泛使用低效价药物时,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表3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6.外用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如何确定?
医生在为患者开具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需仔细考虑药量,药量不足会导致疗效欠佳,药量过多,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一般用指尖单位来计算每次外用药物剂量[9]。
男性指尖单位≈0.5g软膏;女性指尖单位≈0.4g软膏。
身体不同部位所需指尖单位估值如下:
图3 不同部位所需估值
正确的使用方法是:
  • 将外用激素(软膏/乳膏/凝胶)用力擦入皮肤,直到消失;

  • 如果是泡沫剂,则先将少量药物喷入帽盖上,用指尖涂布于患处;

  • 注意厚涂药物没有益处。

参考文献:

[1]郑志忠.外用糖皮质激素效能分级的临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09):583-584.
[2]Hebert AA,Fridelander SF,Allen DB.Topical fluticasone propionate lotion does not cause HPA axis suppression[J].J Pediatr,2006,149(3):378-380.
[3]Guillet G, Guillet-Oyhenart MH.Guidelines for coordinate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ldhood[J].Arch Pediatr,2005,12(6):909-11.
[4]Chi CC, Kirtschig G, Aberer W,et al.Evidence-based (S3) guideline on topical corticosteroids in pregnancy[J].Br J Dermatol,2011,165(5):943-52.
[5]Katz HI, Prawer SE, Mooney JJ,et al.Preatrophy: covert sign of thinned skin[J].J Am Acad Dermatol,1989,20(5):731-5.
[6]Chen AY, Zirwas MJ.Steroid-induced rosacealike dermatitis: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utis,2009,83(4):198-204.
[7]Davis MD, el-Azhary RA, Farmer SA.Results of patch testing to a corticosteroid serie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1188 patients during 6 years at Mayo Clinic[J].J Am Acad Dermatol,2007,56(6):921-7.
[8]Hengge UR,Ruzicka T,Schwartz RA,et al.Adverse effects of topical glucocorticosteroids[J].J Am Acad Dermatol,2006,54(1):1-15.
[9]Long CC, Finlay AY.The finger-tip unit--a new practical measure[J].Clin Exp Dermatol,1991,16(6):444-7.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
本文作者丨麦迪森
本文审核丨王树平 主任药师
责任编辑丨Vinjay 孙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