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很著名的七律,远见卓识,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

左宗棠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从小胸怀大志,青年时代则自负极高,平时更关心疆域沿革和历代兵事,而对边疆的史地知识更有浓厚兴趣。西汉的张骞通西域的光辉业绩,曾激起他无限的联想;丝绸之路的种种传说,又使他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1833年春,他赴京会试时顺便参观了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并作诗抒怀,表达了一位22岁青年对新疆建省、屯垦戍边重要性的认识。下面介绍左宗棠很著名的七律,远见卓识,堪比诸葛亮的《隆中对》。

燕台杂感

清代:左宗棠

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

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烦它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

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

开篇抒写作者对西域历史的考察,“西域环兵不计年,当时立国重开边。”历朝历代的军队环卫西域,当时立国者都很重视开发边疆。自从汉武帝时代,这里就烽火不断,朝廷更是派驻重兵防守。

经过汉唐、到了宋代,虽然国力渐弱,也依然非常重视戍边。西域地区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但是为了戍边,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特别要解决吃饭问题。

所以接下来就阐述诗人的主张,“橐驼万里输官稻,沙碛千秋此石田。”橐(tuó),本指一种口袋;橐驼,即骆驼。大军在沙漠地区运粮,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需要很多骆驼往来运输。

但是诗人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有很多良田,却没有加以有效利用,如果落实戍边开荒的措施,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

颈联就具体介绍屯垦的好处,“置省尚烦它日策,兴屯宁费度支钱。”设置行省,应该重新筹划;广兴屯垦,就能节省很多开支。其实在左宗棠提出这一观点之前,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在西域边塞开垦的重要性,只是一直无人重视。

后来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为清政府力挽西北危局。但是陕甘的局面刚刚稳定,沙俄南下,英军东进,塞外无险可守,塞内也就险象环生。而此时大清朝的国库更捉襟见肘,也就更体现出当时年轻的诗人是多么高瞻远瞩。

最后诗人怀着沉重的心情叹息道,“将军莫更纾愁眼,生计中原亦可怜。”将军们如果不开拓眼界,只盯着中原地区发展生计,实在是眼光不够。诗人远见卓识,并从大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希望将军们抓紧时间,不要耽误了大好时机。

不过诗人虽然提出了正确的主张,只是人微言轻,而王公贵族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危,每天笙歌乐舞、纸醉金迷,谁会在意一个不得志的书生的话语?

左宗棠的这首七律立论严谨,论据充足,很具有前瞻性,也容易见效。诗人善于发现问题,又能积极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更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重视。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左宗棠不断地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后来终于得到了朝廷中一部分官员的支持。清政府从维护自己统治利益出发,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也让后来发生在西域的危机得以解除。

三国时的刘备曾经三顾茅庐,并力邀诸葛亮出山扶持他恢复汉室、对抗曹魏。诸葛亮纵论天下大事,提出三国鼎立的观点。而左宗棠的主张虽然在当时并没有人理会,但是后人却将其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彰显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不凡的见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