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从牛的胃肠消化看古人蒙学教育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文/哲夫

看这标题,有人会笑话:你是不是真糊涂了,牛吃草与启蒙学生读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咋能瞎扯一起呢?

大多农村的人都知道,牛与骆驼、羚羊等动物属反刍动物,都有复杂的反刍胃。何谓反刍,即它们是先吃饱肚腹,再将草等饲料边反吐边细嚼慢咽才进入消化阶段。

由此我联想到古人为啥能出口成章,挥笔成文,就是古人将语文知识从小孩入学起就强调先记忆再理解的一个“反刍”过程。再看看我们的现状,学中文的大学生恐怕都不能像古人那样作词吟诗,那样轻松自如。

这是何因?听我慢慢说道说道。

目前小学语文的内容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和修改过的精品文章,基本上是白话文,易学。好比喝茶,白开水一杯,索然寡味,提不了神,醒不了脑,也开不了窍。

试想,六七岁的小孩,大脑思维不复杂,很纯净的,把它比作存储器,让脑子多装些精髓精华的东西是最好不过了的。由此我想到以前我看到的一篇文献资料,说人类年龄在六七岁时记忆力最强。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指这个时段小孩最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强的阶段。照此推理,如果这个时期,课文内容太浅显,那就违背了人的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基本上是白话文,按年龄六七岁记忆力最强的特点来分折,课文的内容越浅显,学生学习、记忆的储存量就越粗浅越少。

比如同是6岁的孩子,古时候学《弟子规》、读《三字经》、背《千字文》,仅这些蒙学教材的识字量和知识点、思想的内涵,就远远超过现在的白话文,何况《论语》《老子》这些千古流传的经典文章。古时的秀才能出口成章,提笔做诗、写对联,不得不说得益于启蒙教育时的知识储存作用。想比今天,有多少高中生乃至大学生能有如此的语言文字能力?

学语文不同于学数学,这是稍有文化的人都懂的常识。两者的不同在于:数学不懂没法学,必须懂了才能学;而语文则不懂也可以学。比如现在大家都认同的早期教育:给婴儿讲故事,给幼儿背唐诗……

为什么就不能让记忆力最强时期的小学生,每天读一点永恒不朽的经典之作,像牛吃草一样,先在一生中记忆最好的黄金时期,存贮些民族智慧的结晶于大脑之中,以备长大后用时所需呢?

作者简介

哲夫,实名蓝德和,又笔名:难得糊涂。湖南岳阳市人,一个漂流四方自称哲人的狂妄人,实为迂腐至极的糊涂人。从小喜爱文字游戏,先后有新闻、文学作品零零散散撒落在报章里和广播中。现为自由撰稿人。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