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裕百特冠名】注意!工信部发话 电池粗暴回收利用状态将被终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用一个“快”字来形容,但问题也正在于此,如此快速度的发展,废旧电池该如何处理?

  

近期,WTO官网公示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明确了动力电池企业设计、准入、生产、销售、维修更换及回收等阶段的要求。分析人士表示,估计该文件12月底前会正式发布。

  

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国家的步伐正明显加快,政策法规方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具体清晰。

政策法规不遗余力扶持回收利用

除以上介绍的《暂行办法》外,国家工信部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正在逐步的提出具体清晰的制度要求。

  

5月12日,工信部发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规范》。这是国内首个关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国家标准,明确指出回收拆解企业应具有相关资质。该标准将从今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8月4日,工信部发布《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余能检测》等三项动力电池标准。三项新标将从2018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11月2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针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将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汽车生产厂在售出新能源车型时需要对电池的回收利用负责。

  

综上,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方面,国标体系的构建正在逐渐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无序状态有望改变。

回收利用市场谁执牛耳

据测算,到 2020 年动力锂电池的需求量将达到125Gwh,报废量将达 32.2Gwh ,约 50万吨;到 2023 年,报废量将达到101Gwh,约116万吨。

  

如此庞大的报废数量,说明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待解问题。动力电池报废只有四年左右时间,然而目前我国锂电池不仅回收率极低,且十分之乱,2015年中国的动力锂电池回收率仅为2%,明确回收主体及责任要求迫在眉睫。

企业加码布局电池回收

按国际惯例,一般都是谁生产,谁负责回收。但一位市场人士告诉锂电大数据记者称,目前90%废旧电池没有从正规渠道回收。

  

  图为《暂行办法》所有人责任具体要求

  

截至目前,不少企业涉足动力电池回收:除深圳格林美、赣锋锂业、泰力电池回收等成立专业动力电池回收公司外,包括比亚迪、沃特玛、国轩高科、CATL、中航锂电、比克等在内的动力电池企业,已均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市场布局。另外,多家企业也正在加紧布局。

  

南都电源:11月7日,南都电源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10,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安徽南都华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都华铂新材料”),开展锂电回收及新材料业务,打通锂电产业链。

  

早在8月7日,南都电源就拟通过向朱保义以非公开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购买其持有华铂科技49%的股权,而华铂科技是全球范围内铅回收龙头企业之一。据悉,本次交易完成后,南都电源将直接持有华铂科技100%股权。

  

南都电源的野心举动,有利于快速打造“产品及系统——运营服务——回收再利用——新材料”的锂电完整产业链,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猛狮科技旗下的天津科润和天津猛狮,也正积极参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项目中;鹏辉能源也表示公司正积极布局电池回收业务,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会加大投入。

  

国内企业在电池回收领域的加码布局,一方面是锂电池回收巨大的市场诱惑,另一方面则是电池产业链企业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可以确定的是,要想终结过去简单粗暴的回收利用状态,一方面有赖于国标体系的完善构建,实现生产与回收标准的统一;另一方面,专业回收公司与动力电池企业需要明确各自的责任,“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例如材料回收应该交给材料企业和专业的第三方回收企业,而梯次利用工作则更应该让动力电池厂或整车厂来做。在明确责任主体分工的情况下,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加速融合研究与生产,方能谈论新能源产业的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郑重声明:锂电大数据(http://www.qd-lib.com/)对本文保留全部著作权限,未经许可授权,禁止第三方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