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死杨贵妃,唐玄宗失去的不止是爱情

公元755年十二月,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举兵反唐。
叛兵一路势如破竹,翌年六月,潼关失守,帝都一片哗然。
六月十三日清晨,极度惶恐的唐玄宗带着高力士、杨国忠、杨贵妃、太子李亨,几位贴身宫女和太监,和数十位禁军,趁着长安未醒,悄悄地离开了都城。
出逃的第一日,众人一口气走了五十里路,一直行到了马嵬坡前,才找了驿站,停下休憩。
皇帝缓了心神,准备就寝,便听到外面一阵阵的喧闹。
等到他过问时,一场血腥哗变已然发生,跟随皇帝四十多年的禁军首领陈玄礼突然杀死了宰相杨国忠,以及他的儿子和几位夫人。
理由很简单,也很充足。
正是因为杨国忠祸害朝纲,才逼反了安禄山,进而导致帝国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咨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
陈玄礼说得振振有辞,麾下将士个个群情激愤。
皇帝只能说,杀了便杀了,你们这就退下罢!
士兵们却并未退去,皇帝让高力士去问,还想怎样?
陈玄礼回答,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还得再杀了杨贵妃,皇帝迟迟不愿回复,自然是心下万般不舍。
高力士劝道,贵妃是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一家,如果陛下还留着贵妃,士兵们心头必然不安,又怎能尽心保护您的安全呢?
七十岁的皇帝只得长叹一声,说,你去请贵妃自尽吧。
玄宗的一生,也是趟过血与火,斗争里淬炼而出。
清除韦后和安乐公主,诛杀太平公主,将零碎的权力,一点点收拢在手中,结束了多年的庙堂动荡,大唐由是翻开了新的一页。
几十年的经营,四海臣服,万国来朝,帝国的荣耀到达了极致。
他精于权术,最擅长的做法,与后世的嘉靖一样,便是挑拨一派来斗争另一派,皇帝居中,时刻做着权力平衡。
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子李亨也不例外。
太子不到四十岁,已然须发皆白,在父亲巨大的阴影中,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
环顾四周,一切都在掌控中,玄宗志得意满,开始沉溺于享乐。
大约55岁的时候,遇见了22岁的杨玉环,纳入了后宫。
六年后,又册封其为贵妃,地位便等同于皇后。
在老皇帝看来,杨贵妃便是上天送给他晚年的一件礼物。
辛苦了大半辈子,如今天下太平,是时候该好好享受了。
贵妃死后,玄宗很快便发现,失去的除了爱情,还是一件更重要的东西。
队伍本来是继续西行,走了没多久,突然发现太子不见了。
派人去问,回复说,出发时太子被百姓团团围住,哭闹着不让他走,要一起夺回长安,太子拗不过,决定不跟皇帝走了,他要带人杀回长安。
皇帝沉默很久,他不知道太子是处心积虑,还是临时起意。
但他又不能过于计较,长安毕竟是他丢的,如今他的儿子发誓要夺回来,他有什么理由去阻拦呢?
最后,他整理好情绪,派人跟太子说,你好好去吧,不要辜负百姓们的期望。
一个月后,刚刚到达成都的老皇帝,迎来了一则错愕的信息,太子已经继位为帝,自己则被改名为上皇。
老皇帝赌气说,好吧,那我就在成都养老了。
但长安又来了书信,说,我很想念父皇,还是请您来长安吧,让我尽一尽孝道。
老皇帝无从拒绝,只能移驾回长安。
一路劳顿,甫入长安,“上发精骑三千逢迎”,说是保护,其实是绑架。
再往后,新皇帝住在大明宫,老皇帝便搬到了兴庆宫。
心想着算了算了,那就安度晚年罢,却不知,没有权力,哪里还有晚年?
太子战战兢兢四十年,暗中学透了父皇的刻薄与狠毒,自然不会给他安详与舒畅。
玄宗郁郁数年后,孤独地死在了深宫。
将死的那段时间内,玄宗或许无数次地复盘过马嵬坡之夜。
如此看来,整场事变应该是太子发起的一场阴谋。
非常时刻,从下而上逼宫。
杀不杀杨贵妃,是一道考题,是一种试探。
然后,玄宗同意了,赐死了杨贵妃,意味着他开始妥协,他的威望丧失,他可以被击败了,太子有了巨大的心理优势。
所以,玄宗那晚应该更坚决一些,拼死也要保护好杨贵妃。
当然,为的不是爱情,而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