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助力王安石,为风烛残年的北宋王朝点燃最后一团火焰

文丨《那些年》悦悦

北宋王朝的中后程,随着繁华渐逝,各种社会问题纷涌而至。是力挽狂澜还是随波逐流?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选择。

在士大夫中,精通商业的薛向像是一个异类,他凭借一身卓越的理财本领和过硬的政治才干进入到权力中枢,在风雨飘摇的政局中大展身手,助力王安石变法,为风烛残年的北宋王朝点燃了最后一团火焰。

小人?还是能人?

薛向,字师正,以祖荫任太庙斋郎。薛向被人攻击丑化,大概就是从他凭借家族的恩荫入朝为官开始的。在他此后的政治生涯中,皇帝将时不时听到来自各路士大夫对薛向的花样恶评:薛向急进希功,贪狡刻薄;薛向善结权贵,致位至此;薛向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这些恶评或是因为政见不同,或是因为阵营不一,或是来自私人恩怨。

然而,薛向能够进入权力中心绝非承蒙祖上恩荫;也非依靠溜须拍马得以乘风直上。他之所以能够在朝堂大展身手,和他自身的优秀品质、过硬的政治才干和卓越的经济才能密不可分。

薛向生性机敏,行事刚强果断。早年,他担任京城的税务官时,查获了一个可疑胡商。胡商当时随身携带了大量现金,并且拿出了枢密使王德用给弟弟的书信。薛向心下起疑:“哪里有大臣寄家书却需要委托胡人的呢?”于是,他把胡商抓起来审讯,果然发现了背后的猫腻。

为官者当为民,是薛向的信条。武强县有盗贼出没,杀人越货。办案人员苦寻未果,为尽早交差,随意抓了六个平民并故意制造伪证。薛向得知内情,拍案而起,亲审亲办,查明事实,保全了六个无辜者的性命,并将投机取巧的办案人员予以法办。

夏人反叛,秦州需要修筑城垒御敌。薛向认为大肆修城,劳民伤财,应当从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合理安排城墙的修筑。他向巡查官禀明实情,据理力争,尽最大可能保证了百姓的利益。

政治家的智慧和担当

薛向之入仕,开始于“官二代”的出身。但是他能逐渐走向权力中心,靠的却是政治家特有的大智慧和责任感。

薛向谨守规则,也懂相机变通。他担任鄜州知州时,一场水灾使得鄜州大量房屋被淹,人员死伤惨重。戍守延安的鄜州士兵听到消息,念家心切,要求回家探视,却没得到批准。士兵们心急如焚,只能冒死偷跑回家。回到家的士兵发现亲人逝去,家园零落,加上无路可退,准备聚集起来,落草为寇。水灾未除,匪患又起,恐慌在百姓中间蔓延。薛向当机立断,派官员前去劝导士兵:“冒犯法令以赴急难,这是人之常情。不让你们回家探望亲人,这是将领不知道变通。现在赦免你们擅自逃跑之罪,快回去掩埋溺亡亲人的尸首吧!”士兵感恩,大哭拜谢。这样,鄜州全境才得以安定下来。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薛向却因为勇于担责而连遭贬官。西夏将领嵬名山以绥州归降宋朝。皇上诏令青涧城长官种谔与薛向讨论纳降一事。但是,种谔根本没有听从命令,急急忙忙地带领部队出塞,进驻并整修了绥州城。朝中有大臣借此弹劾种谔,说他擅自行动,请求皇帝治罪。按理,薛向并无过错,不必共同担责。然而薛向却站出来,对皇帝进言说:“种谔此举不是为了私利,而完全是为了国家。如果有什么不妥,就请处罚我吧!”皇帝也是毫不留情,种谔被贬,薛向也被罢知绛州,再贬知信州,后又迁任知潞州。

理财,他是高手

和当时的官员相比,薛向身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标签,那就是理财高手。他在任期间,把神宗的小金库打理地井井有条,物资充盈,神宗因此对他颇为重用。也正是因为理财能力的出类拔萃,他后来成为王安石的左膀右臂,在变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薛向管理盐、马事务时,大胆改革,收效显著。当时盐田产出的盐足够食用十年,每年却仍然要征调数千人服役,为了减少人力浪费,薛向上奏减少服役人数。养马每年可得马驹三百匹,却要花费四千万钱,占地上千顷。薛向奏请皇帝将这些闲田租给农民耕种,将所收的租金用以买马。于是,朝廷在原、渭二州置榷场,将卖盐所赚的钱用以买马,这样每年可以买马上万匹。

薛向掌管漕运八年,不但没有增加百姓负担,收入却是最多的。漕运的船只因为使用年限长了,很多都遭到损坏,撑船的篙工乘机盗取货物,并把船沉入水中以毁灭证据,对官府则说是船朽坏太厉害而被风浪打沉了。薛向继任后,很快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进行市场化改革,招募商船载运,并让他们互相监督。官船有定数,但多被私人冒占,薛向将这些官船统统收回统一接受调遣。漕运时,因为地段有好坏之分,利益有轻重之别,薛向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定立了一个使大家都能获得同等利益的标准,并用所漕运的物资进行赏罚。

昭陵整修,估计要用钱粮五十万贯石,这笔费用三司无力供给,于是打算将陕西沿边卖的盐转移到永安县去卖,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薛向上书陈述了这样做的五个不利的方面,认为会失信于商人,最后从他的部门拿出钱来补上了不足的部分费用。后来英宗的陵墓整修所需的费用,又是像昭陵一样由薛向补足。

出色的工作业绩让薛向不断升迁。公元1071年,薛向暂代三司使之职。河、洮两地用兵,费用不计其数,薛向却一直没有中断过供给。等到解除危机后,薛向上疏请求皇上戒令将帅裁除多余的官员,削减士卒,节省不必要的开支,皇上亲自草写诏书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褒扬了他。

当王安石遇到薛向

如果说薛向是凭借一人之才在仕途上大展身手,那么和王安石的合作便将他推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口浪尖。性格相似,目标一致,二人一见如故。王安石看到了薛向的经济之才,薛向看到了王安石的锐意进取。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梦想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反对声、谩骂声、弹劾声……在一片嘈杂中,薛向专心地投入工作,宵衣旰食,尽心竭力。

然而,因为朝中反对势力太强,又不幸遭遇天灾。变法之路屡屡受阻。在不断的弹劾声中,薛向连遭贬谪,最终在随州任上去世。而此时的大宋帝国也在内忧外患中愈发风雨飘摇。

《宋史》评价薛向:干局绝人,尤善商财,讨算无遗策,用心至到。

从有祖荫护体的“官二代”起步,薛向用才干和政绩实实在在的回应了反对者的嘲笑与指责。为官,他仗义执言,勇于担责;为臣,他殚精竭虑,开源节流;为理想,他在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出,助力王安石,为风烛残年的北宋王朝点燃了最后一团火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