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rop Journal | 孙传清团队综述水稻驯化的分子遗传机制

将野生植物驯化为人赖以生存的栽培作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揭示作物驯化过程中一些重要性状发生改变的分子机制不仅有助我们认识从野生植物到栽培作物的演化规律,也为现代作物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驯化最早的作物之一。稻属含有两个栽培种,即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它们分别由亚洲的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和非洲的短舌野生稻(O. barthii)驯化而来。无论是亚洲栽培稻还是非洲栽培稻,在驯化过程中形态、生理特征、环境适应性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孙传清教授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What happened during domestication of wild to cultivated rice”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水稻驯化过程中一些重要性状演变的分子遗传机制,讨论了野生稻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价值。
该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从野生稻匍匐生长到栽培稻直立生长、落粒性丢失、穗型改变及产量增加、芒变短或消失、颖壳及种皮颜色改变、休眠性减弱、地域适应性扩大等演变的分子遗传机制等。另外该综述对水稻驯化研究领域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水稻驯化的研究和应用做了展望。

图1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形态差异(A,C,E,G为野生稻照片;B,D,F,H为栽培稻照片)

作者和基金项目

徐冉副教授为该文第一作者,孙传清教授为通信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30065和31960159)的资助。

THE CROP JOURNAL

The Crop Journal英文宣传片,敬请收看!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10月。办刊宗旨为刊载作物科学相关领域最新成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我国作物科学研究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主要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生态、种质资源以及与农作物有关的生物技术、生物数学、农业气象等领域以第一手资料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以及专题综述等。2019年The Crop Journal的SCI影响因子为3.395,在JCR农学和植物学两个学科位于Q1区,并位列中科院分区农林类期刊一区。2019–2023年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资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