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此文胜读十年书)

这篇文章我以前看过,当时很震撼。今天再读,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这是多么高级的人生大智慧!
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过上百场追悼会送别会的袁女士,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李开复。
不知死,焉知生?我们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亡的教育。强烈建议各位读者也来看看。
第一个故事,袁女士的故事:如果你懂得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的人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劈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那场葬礼之前,袁君是大连一名电视台记者,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高压锅生活。70后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树,袁君机械地忙碌着,周而复始地为前途和钱途烦恼。
2004年,特别报道组的一个战友因过劳猝死,台里委托袁君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袁君怀着巨大的悲伤整理了同事职业生涯里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得很用心,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
片子的解说辞后来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们希望能够作为同事葬礼上的悼词。而袁君成了葬礼上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葬礼简朴厚重,在哀乐声中袁君读着为同事写的悼辞:

“他总是在每一条新闻播出之后卖力地回味,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他说,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

“或许,直到骤然离去,他依然没有实现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坚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他没有来得及问自己是否令自己满意,可是,我们可以替他回答,他来过,很优秀……”

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葬礼结束时,同事的爸爸紧紧地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那天回到家里,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上网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了饭之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袁君没有跟他们提及同事的葬礼,只是这场葬礼在祭奠一个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袁君对自己的人生获得了重新的认识。还好,她还有时间,她还有健康,她还能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袁君说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爱。
之后,袁君很快因为朋友之托主持了第二场葬礼。
逝者是一位书画界的名人,袁君时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老先生的身影。然而,老先生的身后事并不利落,小三儿在他去世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老先生尸骨未寒,财产纷争令这个曾经风光的家乱成了一锅粥。
袁君想对老先生的生前亲朋进行一番采访,很少有人配合。大家关心的,是那些巨额财产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够分到多少。
尽管如此,袁君还是通过一些资料给老先生写了一篇悼词。葬礼上没有人在意袁君说什么,遗体告别时,小三儿们与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团。
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过去所执著的一切,该有多么荒谬和可笑。
袁君主持葬礼的名气渐渐在大连传开。2010年底,一位亿万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她能给她老公主持葬礼。与生前的风光相比,那位亿万富豪的死很仓促,抑郁症在他45岁时夺去了他的生命。
富豪的妻子给袁君看了大量逝者生前的日记,深深震撼了袁君。财富对这位逝者来说早已成了数字,他的使命是管理这堆数量庞大的数字还有数百员工的命运。
很多事务已经与个人喜好和利益没有多少关系。他完全可以选择停下来,换一个职业。
袁君觉得,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作家。但他并没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边处理集团内部的争斗,一边应付来自市场的压力。
袁君读着这位亿万富豪的生前日记,想着如同这位富豪一样匆匆的赶路人,敬意有之,叹惋有之,悲凉亦有之……
逝者已矣,但袁君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还活着的人。
在这个富豪的葬礼上,袁君公布了他一天的开销,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及一个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因为没有时间,他拼命赚钱,却丝毫享受不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在日记中这位富豪写到,他的快乐竟然来自于一次汽车在路上抛锚,他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则一个人步行去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路边有那么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
他说:“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最后一次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这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
袁君在悼辞里写到:
“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也有可能是在会议室里。他的生命自从承担起百人的企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四季。他最美丽的记忆不是赚得第一桶金的激动,也不是公司十周年庆典上的高朋满座,而是那个步行的午后,那一路惊奇的发现。
我想,最后的时光里,他一定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芬芳的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应该是笑着走过那条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还哼起了儿歌。所以,在此,让我们一起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那是袁君第一次在葬礼上听到掌声她知道那不是对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最真挚的尊敬。
后来,袁君与富豪之子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位富二代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将公司交给了经理人,他自己则在一个小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开了一间不盈利也不赔钱的书吧。日子过得很平静,也很快乐。袁君时常去他的书吧,叫上一杯咖啡,捧一本闲书,消遣一段闲适的时光。
袁君还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位富豪,疲于奔命的时候,忙到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袁君总会告诉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时间不用拿着鞭子追赶也会走过,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还来得及的时候
海外视觉

一辈子很长,我要和你在一起~
Official Account
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葬礼是一种道别,而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
袁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道别,是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长做葬礼主持。老校长姓肖,享年85岁,这位老头儿风趣幽默,生前最爱热闹,他们家迎来送往,永远有络绎不绝的客人,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位喜欢被打扰的老人。
校长的老伴在商量葬礼仪式时,没有向袁君提出任何的要求,只是很细节地讲了老校长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每次夜里十一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真不知道,这个园子还能热闹多久!”
在老人家细细碎碎的述说中,袁君知道了老校长其实已经身患四种癌症,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他还是会顽强抗争,他希望这个园子还能热闹一段时间。他总是微笑着,幽默着,也乐意于看到来这个园子的人微笑着、幽默着跟他告别。
袁君没有将老人的告别仪式选在殡仪馆里,她想这不是一个如此特别的老人想要的告别。他喜欢热闹,喜欢分一些人生智慧给那些还在赶路的人,最后的告别他也一定希望以一种热闹而特别的方式。
冥思苦想过后,袁君决定开一个PARTY,就在老校长的家里,让每一位来送行的人都讲一件与老校长有关的、最有趣的事——让大家微笑着给老校长送行,也让这位老先生带着微笑上路。
这个想法令老校长的夫人落泪,她对袁君说:“你应该算老肖交到的最后一个知己,谢谢你。”
袁君想到那个葬礼会很成功,但没有想到会如此成功。一共一百七十位来宾,每个人都应要求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礼服,看上去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没有哭泣,没有哀乐,每个来宾讲述了一段他们与肖老的往事。
一位邻居说:
“我在肖老的楼上,家里有个不打不练琴的孩子。每天,让他练琴之前先打骂一番。后来有一天,肖老上楼来敲门,给我儿子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书有玩具。
肖老对我儿子说:我每天在你楼下,免费听你弹琴,这点礼物算作是感谢吧,谢谢你让我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优美的琴声。从此,我再没有为练琴的事打过儿子,他因为楼下有双欣赏他乐曲的耳朵而变得很努力,这是我儿子刚刚通过钢琴十级的证书……”
肖老多年的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访,恰好肖老刚洗完澡,于是,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头发、胳膊上那因化放疗而粗黑的血管,老友顿时泪如雨下。肖老却笑着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整整一个小时,再出现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样利落潇洒。

肖老对老友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但灵魂体面。替我保密啊。”

一百七十个人,一百七十个故事。整个PARTY,大家一直在微笑着追忆,在一种感而不伤的氛围里,分享着那样一个智慧的老人给每个人的人生带来的无穷教益。

袁君说:“谢谢大家的故事,请相信,这样一个头发丝里都透着智慧的老人会让天堂从此有了无数的笑声。让我们相约,与亲爱的肖老天上见。”
很少有人能把葬礼主持人这样一个职业当成爱好,最开始有人找上袁君时,她也总会想方设法拒绝,而如今袁君却有求必应。
两年了,她在葬礼和葬礼之间来回,主持了将近百场葬礼,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里穿梭。她说,她就像活了一百辈子,体验了百味人生。现在的她很感谢这份工作给予她的一切,一场葬礼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对于袁君来说都是养分。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第二个故事:李开复:我为死亡修了7个学分
李开复除了创新工场创始人、“梦想导师”的身份,也是曾任职苹果、微软、谷歌三家上市公司的总裁级人物。而今,他又多了一个身份:癌症患者。
从人生的巅峰坠入病痛的折磨,从喧嚣抵达沉寂,这是属于李开复的17个,也是包含了17个月的追问与忏悔。
“除去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什么?”
李开复在纪录片《筑梦者之李开复向死而生》中,自述了历经两个月确诊、六个月化疗、九个月休养的经历,并坦言“一度认为自己活不过100天”的绝望。
李开复更是披露了留学时期的家书,第一次哽咽说出欠已故父亲的一句道歉,第一次落泪谈及母子深情,第一次温柔细述对妻子与女儿的亏欠。
李开复反思道:“健康、亲情、爱,才是永恒。牺牲健康去换取所谓的成功和梦想,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他还说,以前总鼓励年轻人要去追求什么,现在则不一样了,他认为“年轻人需要放下追逐虚名,关注健康、亲情和爱才更重要。”
李开复还出了本书《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李开复说,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就是人在世俗里面很容易陷入今天的现实世界里面。
而面对死亡,我们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活我们的生命,不是只渡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是追求一个现实的名利目标。
在遭受病痛折磨后,李开复修到了哪7个死亡学分?
李开复的答案是:
1.健康无价;
2.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
3.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4.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5.避免名利的诱惑;
6.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7.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为什么?
(0)

相关推荐

  • 罗疏桐:罗京葬礼上泣不成声,8年后却随母改嫁富豪,今过成这样

    罗疏桐:罗京葬礼上泣不成声,8年后却随母改嫁富豪,今过成这样

  • 【枚素传真】| 亲戚去世,再忙也要送葬

    现在很多现象就是亲戚去世之后,很多人不去参加葬礼,或者看人下菜碟,死者的儿孙有权有势,自然吊唁的人多,穷人去世,场面极其冷淡.在我看来,亲人的葬礼当然要参加.自己亲人的葬礼都不参加的话,还会参加谁的呢 ...

  • 这部片,切莫一人看(尤其单身狗)

    有人说,这是一部致郁系电影,影片主人公又丧又落寞.我说,它是一首充满温情和希望的赞美诗. 今天就来给大家推荐这部豆瓣评分高达8.7的冷门佳片. <寂静人生> 本片曾斩获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 ...

  • 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的离去!

    导读 之前听说过一句话,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就在等死.乍一听很悲观,但却是事实.而这种事实是国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在国人的观念里"好死不如赖活"好像是维续生命的真理.如果我们改变一下 ...

  • 中年危机与人生静寂

    文/高英  图/网络剧照   [首发原创文章] 人到中年,心境大为不同,比起年轻人来,多了瞻前顾后的羁绊,少了勇往直前的无忌,有时候难免会质疑自己,对生活不够满意.毕竟,中年人不再像年轻人那样觉得来日 ...

  • 【灵璧散文】堂嫂之殇

    堂嫂之殇 文/晏金福 8月26日乃吾堂嫂窀穸之辰.25日午饭后,吾全家老少分乘两辆轿车,奔赴晏湾,送堂嫂最后一程. 远远地就听到悲怆凄婉.催人泪下的唢呐声,渐近,只见阴幡高挑,迎风飘飘..灵堂前纸扎的 ...

  • 心头好|孤独的人生不一定会寂寞——影评《寂静人生》

    渡渡鸟,又称毛里求斯多多鸟.愚鸠.孤鸽,是仅产于印度毛里求斯岛上一种不会飞的鸟,已经灭绝. 英国有句谚语:As dead as dodo. <寂静人生>是一部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2013 ...

  • UC头条: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此文胜读十年书)

    点击加载图片 这篇文章我以前看过,当时很震撼.今天再读,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这是多么高级的人生大智慧! 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过上百场追悼会送别会的袁女士,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李开复 ...

  •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此文胜读十年书)

    图文来源网络 这篇文章我以前看过,当时很震撼.今天再读,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这是多么高级的人生大智慧! 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过上百场追悼会送别会的袁女士,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李开复 ...

  •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作者:曲冰 素材选自网络 这篇文章我以前看过,当时很震撼.今天再读,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这是多么高级的人生大智慧!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过上百场追悼会送别会的袁女士. 不知死,焉知生?我们中国文化 ...

  • 向死而生(此文胜读十年书)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经典好歌 数天数 点击下面视频号收看 这篇文章我以前看过,当时很震撼.今天再读,依然感到震撼.向死而生,这是多么高级的人生大智慧! 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过上百场 ...

  • 养家之人|散失女权,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如果有一天,历史倒退,女性再次散失权利. 不允许笑,不允许和陌生男性说话,不允许单独购买食物,甚至没有男性陪伴不准出门-- 这会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电影<养家之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

  • 11种生活常见皮肤病,医生常开用药,实用...

    11种生活常见皮肤病,医生常开用药,实用...

  • 改变7种生活方式,让心脏更健康!

    [改变7种生活方式,让心脏更健康!](中文字幕) 来自"Bestie"的一期健康科普,全球每年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脏病,占到了全部死亡人数的30%.而我国的心血管病人数已达到2. ...

  • 写作是一种生活,写作是一种坚持!人生感悟

    写作,是一种心情的描述. 写作,是一种时间的弥补. 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慷慨. 写自己的心情,写自己的认识,描述不同的路,走出自己的格局,写的细致,认识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语言,格局,很多路,学会了安静 ...

  • 写作是一种生活,写作是一种艺术!

    写作,是一种灵魂的寄语,写作,写的好处,在于自己的安静,写作,写出的是灵魂,细致,宁静和温暖,慈悲和辅助,让人感恩,让人懂情. 语言,需要词汇的能力,表达,需要内心的深处,多少隐藏,多少枯萎,藏着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