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
两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曹保平的作品都获了奖。去年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曹保平导演的《烈日灼心》获得最佳导演奖和“三黄蛋”最佳男演员奖。今年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曹保平导演的《追凶者也》再次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因此,曹保平被媒体称之为“影帝收割机”。仅仅一年之间,曹保平连续拍摄了两部题材类似的电影,并且都获得了成功,值得我们做点分析。

曹保平在拍摄《光荣的愤怒》时说过,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情节单纯,推进直接,虽然非常紧张,但这只是表层,并不是我想要讲的东西。我感兴趣的是一种状态。一种渺小的个体在强势压迫下挣扎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狡颉、犹疑、张惶、乃至悲壮的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地生动,我喜欢,因为它有质感、真实!此后,曹保平一以贯之地用这种思维方式拍电影,在紧张、强烈的剧情节奏下,着力渲染剧中人物的心理冲突,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矛盾和弊端。

去年的《烈日灼心》讲述了一个罪犯寻求心灵救赎的故事。7年前3个青年莫名闯入了一个灭门惨案,他们从惨案现场救回了唯一幸存的女婴,把她秘密收养下来,不断用自己的善行来洗刷罪过,直到悲剧酿成。影片用一个陈年旧案的曲折侦破经过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都藏着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一个人究竟会成为天使还是魔鬼,就看你放谁出来。一时的失足和作恶会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压力,甚至只有死亡才可以获得彻底的化解。所以,虽然影片非常紧凑、好看,但是却无比沉重,最后的悲剧结局令人难以释怀,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于是,在《烈日灼心》之后,曹保平选择了做减法,努力把剧情背后的深沉内涵削减下来,拍了一个“轻松好看的故事”。他在与大学生交流时说道,“《追凶者也》和《烈日灼心》从气质上看是类似的,都是犯罪题材,风格、类型也相似。表演上也有共通的地方,比如遵从一个起码的奇观性。但《烈日灼心》是更严肃、更正向的剧情片。《追凶者也》不是一个需要特别使劲的故事,只需要写几个生动的人物,写得好看就行。”

《追凶者也》讲述了一个云南边陲小镇里发生的为自证清白而查找真凶的黑色幽默故事。摩的司机猫哥被残忍杀害,性情憨厚耿直的汽车修理工宋老二因与猫哥的恩怨成了警方和村民的怀疑对象。为洗刷冤屈,宋老二只好自己去追查凶手。他顺着猫哥的摩托车轮胎印记找到了王友全,却发现凶手另有其人,凶案背后也藏着另一个阴谋。出狱不久的夜总会保安董小凤正准备替人干最后一票杀人生意,然后带女友远走高飞。阴差阳错之下,宋老二、王友全和董小凤被命运牵扯到一起,上演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虽然《追凶者也》里有拆迁、开矿、买凶杀人等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弊端,三个主要人物也有着自己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但是影片并没有象《烈日灼心》那样去深究,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曹保平解释说,“电影没有把现实问题放大,而是把故事停留在人物上,停留在黑色电影的形态上。因为一旦往那个方向深挖,很容易失去现在这种戏剧性和黑色效果。”所以,《追凶者也》呈现出与《烈日灼心》完全不同的轻松气质,拍成了曹保平所说的“轻松好看的故事”。

从《烈日灼心》的沉重、压抑到《追凶者也》的轻松、好看,显示出导演曹保平对电影认识的深化。电影毕竟是需要观众买票观看的一种商业化的艺术和娱乐形式,过于沉重和深邃都不可取。当然,仅仅只有空洞的娱乐,而缺少内涵,把观众当傻瓜,也是会被市场抛弃的。聪明人会举重若轻,而愚笨者往往举轻若重。曹保平从《烈日灼心》到《追凶者也》的这一年,正是从举轻若重到举重若轻的一年。《烈日灼心》紧凑、好看,但片中人物沉重的道德和精神负担正如一张拉满的弓,无时无刻不紧绷着,令人窒息。为了强调这种效果,影片的刻意之处太多,对道德救赎的美化也显得不够自然。《追凶者也》反其道行之,把紧张的剧情化解于一个个荒唐的巧合和喜剧化的表演中,令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启示。我以为,后者其实更高明。

于此我们得到启示,电影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不必非得沉重到底才显得有内涵。举重若轻才是真本事。在轻松嬉笑中让观众明白事理才是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