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聊一下全球的地缘格局02
02
西欧的地形,可以说一言难尽。
优点非常多,有大平原,雨水光照充足,有大片温暖土地,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交通方便;但这些同样也是缺点……意味着在弱小的时候,会被野蛮人盯上,很轻松征服各个小国。

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帝王,都有统一欧洲的美梦,历史上确实有几个帝国做到了。
然而还是因为地缘格局的问题,各种半岛山脉将这片区域切割得支离破碎,各自为战,统一难度非常高。
再加上还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东正教的相爱相杀,从布满火药桶的巴尔干,到地中海运河之战,再到英法德的爱恨纠葛,简直乱到极致。

这里重点讲一些国家,首先从葡萄牙开始。
从过去到现在,无论人口还是国土面积,葡萄牙都是一个标准小国,至今也只有1000万人口,却是欧洲新航路的先驱者。

开辟海外市场的动因很简单,一是葡萄牙的尴尬地缘位置,它处于西欧边缘,右侧被西班牙锁死,国内也多山地丘陵,可耕种面积少;
二是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必须穿过中东地区的奥斯曼帝国,过路费实在太高,欧洲各国早已苦不堪言,都希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不受控制的新商路。
葡萄牙人有很强的冒险精神,他们说干就干,从大西洋出发,沿着非洲海岸线到达好望角,再穿过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成功到达神秘东方,换来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东南亚的香料,南美橡胶等畅销货物,真正意义上改变了葡萄牙的命运。
盛世之下必有隐忧。
吃完早期红利后,以葡萄牙的体量,根本无法维持庞大的贸易逆差,很快就走向下坡路,衰弱是必然的。
作为葡萄牙邻居,西班牙的海外探索之路同样风生水起,在哥伦布发现北美洲后,这片土地迎来了第一批征服者。

一直到16世纪末,西班牙拥有了庞大的无敌舰队,一时风光无两。
但先是被英国暴揍,然后又被小弟荷兰打败……
曾经有多风光,后来就有多落寞。
从今天来看,西班牙的地缘位置很好,扼守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咽喉,也就是直布罗陀海峡。
可难受的是,自己家门口的海峡,实际却由英国牢牢掌控在手。
如今海峡半岛上的居民,几乎全都是英国国籍,只接受英国的统治,西班牙即使不满也只能忍着,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目前人口4639万。
荷兰同样是小国(1708万人),在西班牙称霸整个大西洋时,还只是它的跟班小弟,默默负责造船事业,承接各国订单,所以才有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它主动出击,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在海外疯狂殖民,从北美到非洲,从南亚到东南亚,一度无人能敌,除了被郑成功赶出台湾外……
最巅峰时期,荷兰的海军舰队数量可以和整个欧洲媲美。
信心爆棚的荷兰,在17世纪末和英法开战,惨败,自此让出霸主位置,由英国接棒。
没办法。
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早期海上霸主,或许可以通过先机和火炮称霸一时,可体量太小始终是一个致命因素。
纵观历史,全球霸主位置的交替,总体上符合一个特征——从小体量国家转交到大体量国家的手中。

英国的崛起其实充满坎坷。
虽然英伦三岛的地缘位置,对外殖民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可这是建立在实力强盛的基础上。
换言之,如果自身弱小,那简直是天然被侵略的命,维京海盗可以沿着海岸线长驱直入,打得英国人俯首称臣。
经过一番腥风血雨的变革后,英国确立了海军立国方向,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科技领先的优势,让英国在海外殖民上难逢敌手,在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日不落帝国的领土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
1865年,英国首相帕默斯顿的遗言是:
「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掌控的领土越多,意味着对当地约束力越弱,这个弊端初期还不明显,当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渐渐跟不上步伐了。
孤悬于海外的地缘优势,让英国得以隔岸观火,充分发挥搅屎棍的作用,玩弄离岸平衡。
比如二战期间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让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来满足德国野心;苏德战争打得最激烈时,丘吉尔屡次拒绝斯大林开辟第二战场的请求,等到战争后期,才和法国在诺曼底登陆,慢悠悠地收拾残局。
尽管如今英国的衰弱不可避免,它仍然是一个老牌地缘强国,人口6657万。
至于法国,目前人口6523万,地理位置不错,三面临海,有利于海外殖民,本土平原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大,也因为地形平整,很轻易地被德国用一个月时间占领。

中非和北非,是法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哪怕到了今天,这些国家的很多制度和文化都沿袭于法国,在政治金融方面更是被严格管控,沦为被吸血的命,撑起法兰西的最后荣光。
德国地缘位置,比法国要差得多。

它位于欧洲的中心平原位置,是传统的十字路口,各方势力一有矛盾,都会在德国领土里打架,导致分裂出许多邦国。
而且唯一的出海口在北边,受到严重限制,海外殖民什么的等于妄想。
饱受战火蹂躏的德意志民族,在统一德国后,有了更长远的野望,那就是扩展领土,促成了一战爆发。
然而,德意志被协约国按在地上摩擦,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希特勒养精蓄锐,又开始了二战,这一次神挡杀神,占据大半西欧领土,一路征战到莫斯科,后来被苏联一路推到柏林,再次惨败。
二战后,德国被分成东德和西德,建立起柏林墙,成为美苏在欧洲争霸的分界线。
要说这个民族凶狠,确实狠,要说惨,也确实是惨。
两次世界大战,领土越打越小。

东西德统一后,德国的强国梦没有熄灭,正努力主导欧盟,变得越来越强势,目前人口8229万。
南面的意大利,地缘位置优越,位于地中海中部,拥有众多天然港湾,很早就孕育出了文明,并建立起强盛的罗马帝国,是地中海和欧洲的商业枢纽,控制着东方陆路贸易道路。

随着大西洋航线的开辟,欧洲各国不再稀罕这条陆路航线,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就变得尴尬起来。
它也想跟着海外殖民,可东边有奥斯曼阻挡,西边是直布罗陀海峡,出海口被人卡住,只能锁在地中海当一个土霸主,目前人口6048万。
至于瑞士,一个850万人的传统小国,被夹在德法意奥中间,地缘格局保持绝对中立。

瑞士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山多丘陵多(有“欧洲屋脊”之称),不好打,也没啥矿产可以掠夺;而且作为战略缓冲地,一旦谁占领了,都会对其它三国产生危机感;再加上瑞士自身有不错的武装力量。
几大霸主掂量了一下,都觉得打它不太划算,这让瑞士成功躲过了两次世界大战。
但瑞士终究是个小而美的国家,发展上限基本就这样了。
其它西欧国家我就不展开论述了,总的来说,国多地小,内乱内耗不停,两场世界大战导致元气大伤,到今天只能通过欧盟来抱团取暖,一同御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