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白酒浇烟头烧!】户外被蜱虫“叮”上不能拍、不能捏!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千万不能随便处理!

今天周日啦
五一还会远吗?
假期就应该在灰扑扑的日子上
用自己的方式
按下一个又一个明亮的指纹
宅家也好 游玩也行
希望大家都能换一种方式
依凭着来度过整个周末
在此就要提醒出去玩的朋友小心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
严重起来真的会致命的坏家伙

(pi 二声)

蜱    虫
去年7月
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接诊了
20多名被蜱虫咬伤的患者
他们中大部分病情较重
身体各项器官出现衰竭
其中 4 人不幸身亡
虽然只有10%被蜱虫叮咬的人会发病
但是这概率比抽卡可高太多了!
而且这也不单单是发不发病的问题
只是不喜欢这个东西把头埋进我肉里
一不小心这个体形娇小的家伙
就能让不止主子
甚至狗子 一起痛不欲生

一、什么是蜱虫?

首先,蜱虫不是昆虫!
蜱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是一种体形极小(仅约火柴棒头大小)的专性体表寄生虫,而且是寄生虫里面的吸血鬼,也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蜱虫幼虫只有6条腿,成年后有8条腿,属于蛛形纲,算是蜘蛛的近亲吧。
其次,几乎所有的蜱虫都吸血!
蜱虫分为硬蜱和软蜱,不管什么蜱,它们都靠吸血为生。目前世界上已知蜱种897种,其中以硬蜱种类最多,包括13个属705种。我国蜱类种类繁多,约占世界蜱类总数的13%,已记录的硬蜱有119种。
软蜱呢,一般夜晚作案,潜伏在地底下;硬蜱则潜伏在草丛、灌木丛或者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伺机而动。
从幼虫—若虫—成虫的3个阶段,它们会选择不同的猎物。就像小升初、初升高一样,需求不够了,猎物也就越选越大。
平常这虫是扁的,吸血之后就变的圆滚滚,在不同发育时期,吸血后可膨胀十几倍、甚至100倍,可见它心有黑,吸了多少血!

二、蜱虫吸血不易被发现?

一是因为它小啊!
上面说过,蜱虫肚子饿的时候体形小的像米粒,当喝饱血可变大十几倍—100倍,胀的走不动路时才容易被看见。
二是因为它用口器抓得紧哪!
蜱虫的口器是一种倒钩状的钢性结构,就是嘴和嘴巴外面一些辅助结构,一旦蜱虫把口器插入人体的皮肤,它就会找准位置固定住,开始疯狂地吸血。
三是因为它自带麻醉功能!
蜱虫的唾液里含有麻醉剂成分,在吸血时会注入猎物皮肤内,同时,蜱虫唾液中的病毒细菌就有可能被注入它所选中的猎物体内(人体或兽体)。

、蜱虫的危害

它要是“蜱”一下,你可能不会很开心~
因为蜱虫自身还是个“带货”博主!它号称是“最脏”的媒介生物,携带病菌种类多、危害大,在传播疾病方面,蜱虫可算是“一蚊之下,万虫之上”了。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携带传播 83 种病毒性、 31 种细菌性和 32 种原虫性疾病。什么莱姆病、森林脑炎、出血热、斑疹热、Q热、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等等都可以通过它传播。
相对于成人,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们,则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

四、被蜱虫叮咬了咋办?

第一、 不要乱拔!
刚刚说了,蜱虫的「嘴巴」有倒刺,刺入皮肤后很难被拔除,如果处理不当,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内,可能会引起形成异物性肉芽肿,为后期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
第二、 不要乱捏!
防止因为挤压蜱虫的腹部而导致血液流进皮肤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
第三、 不要乱拍!
防止把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内引发感染。
第四、 不要乱烧!
网上有说用烟头烧蜱虫的屁股,它感觉到热就会自己出来。实际上蜱虫没有痛觉神经,用火烫只能把它烫死,口器该卡还是卡在里面。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1. 用专用的镊子或钳子夹住蜱虫的头部,注意不要夹腹部;
2. 垂直向上拔出,手不要抖;
3. 取出蜱虫后,用碘伏给伤口消毒;
4. 拔下来的蜱虫可以用塑料袋或瓶子密封,万一伤口恶化,也能作为医生处理的参考。
5. 如果蜱虫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钻入过深,建议直接请医生处理。
温馨插嘴:不要用硬捏、死拽、火烧等方式取蜱虫,否则很容易折断蜱虫的口器,还会刺激蜱虫分泌出更多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另外,被蜱虫叮咬后,如果有携带疾病,潜伏期可长达 1 个月,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有没有高烧不适等症状,一旦不对劲,就赶紧去医院检查。

五、怎么预防蜱虫叮咬?

来,跟我念:
长衣长裤扎裤腿,身穿浅色好识别。
户外勿穿凉拖鞋,能少露点少露点。
驱虫产品随身带,游耍完后要清洁。
切勿长时坐卧翻,尽量远离是非地。
宠物定期要驱虫,户外回来老规矩。
做好防护和措施,因小失大不得行。
本文首发:昆明市儿童医院

本文作者:小青酱

责任编辑:CiC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