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遗失的第五颗行星,究竟去哪里了?

上一期我们说到了提丢斯的数列和谷神星的发现,并且留下了一个悬念:谷神星的发现并没有填补提丢斯那个数列的空白,是否意味着真正的第五颗行星还有待于天文学家发现呢?

在1801年发现了谷神星之后,天文学家又在差不多的位置寻找到了第二颗新天体,并命名为智神星。

可尴尬的是,智神星还没有谷神星大,直径仅有五百多公里,更配不上行星的称号。5年后,婚神星和灶神星也相继被发现,当时号称小行星四大金刚。

可是,在小行星行列称王称霸有什么用?那颗大行星哪去了?

截至目前,天文学家在这片区域已经发现了12万颗小天体,占我们发现的太阳系小天体总数的98.5%。其中最大的谷神星直径950公里,最小的天体可以用石块来形容。

根据天文学家推测,这里的小行星数量很可能超过了50万颗,如恒河之沙。

同时,和中国人有关的小行星,也数不胜数。1928年,张钰哲成为了第一个发现新的小行星的亚洲人,并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星。如今,还有祖冲之星、张衡星、北京星、南京星等大量的和我国相关的小天体。

那么,这么多的小行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早在智神星发现的时候,天王星的发现者赫歇尔敏锐地意识到:那颗大行星可能早就不在了,它或许因为某种未知的因素碎裂,这些小行星都是它的尸体。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获得了很多人的赞同。

目前来说,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这里有一颗大行星。不过,在很久以前,这颗行星遭遇到了另一个天体的碰撞,最终导致它的破碎。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由于木星的强大引力作用,这里原本就无法形成大行星。

天文学家认为,不论是哪种情况,小行星带区域原本的总质量大约和地球相当。可是,这些碎片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太阳系内引力的不断变动,导致它们被大量抛射到宇宙空间,数量锐减。到了现在,小行星带的总质量仅剩下当初的0.1%。

事实上,小行星带的发现,和当初提丢斯提出的数列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海王星的发现,科学家发现海王星轨道也已经不符合的提丢斯的数列,从而也可以说明,这个数列和行星轨道的吻合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巧合罢了。

我们现在对小行星带的研究,不仅仅是了解太阳系的形成过程,还要了解它们的动态。一旦太阳系的引力有些变动,它们的轨道就很容易被影响,导致它们四处乱窜,搞不好就跑到地球附近。

因此,尽管距离遥远,它们依然可能来骚扰我们。

如果不对它们进行密切监视,或许有一天,它们就让我们知道知道厉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