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件古代玉蝉欣赏

商代 绿松石蝉 江西博物馆藏

蝉,也叫知了。在演化变为成虫之前生活在泥土之中,等脱壳变成蝉后,飞到树上,饮露鸣唱,可谓出污泥而不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对“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的高洁极为赞赏,这也是人们喜欢以蝉的形状作成饰品的缘故之一。

玉蝉盛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多用作敛葬中含玉,放置于死者口中,取其清高绝俗,复活再生的意义。

玉蝉,秦,长4.8,宽2.5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文物局藏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池头村出土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已有蝉形饰品出现了,玉蝉也大约是那个时候诞生的。就其用途来讲,玉蝉有三种类型:一种为佩蝉,佩带身上装饰和避邪;一种为冠蝉,缀于帽子上作饰物;还有一种为含蝉,是专放置死者口中的随葬品。它们的区别是:蝉的头部有对钻成“∨”形象鼻孔的为佩蝉;蝉的腹部两侧打成通孔的为冠蝉;而蝉体无孔的通常为含蝉。

人们认为蝉在秋凉之时从树上钻入土中,等春暖花开之时,再从土中钻出爬上树,能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因此死者口含玉蝉寓意为由蝉引路而获得重生。

玉蝉,西汉,长4.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

西汉 玉蝉 三峡博物馆藏

汉代 黄玉琀 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 白玉蝉

河北博物院藏

西汉 蝉形玉蝉

扬州博物馆藏

秦汉玉蝉,线条简练,以直线为多,琢磨平整,锋芒锐利,刀法粗犷有力,故有“汉八刀”之称。其后历代所制玉蝉,与之相差甚远。

除了刀法、包浆之外,玉蝉的头部形态也是鉴别其具体制作时间的依据,如:平头玉蝉大多为西汉早中期所制,圆头玉蝉大多为西汉中晚期所制,而眼珠突出廓外的玉蝉大多为西汉晚期制品。此后历代玉蝉也都有其不同的代表性形制和特征。

玉蝉,商代,长1.9厘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出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象征身体部位。

玉蝉,西汉,长6.2,宽3.1,厚0.95厘米
河南省商丘博物馆藏
河南省永城县芒山镇保安山出土

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

玉蝉,东汉,长4.7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

南北朝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玉蝉,六朝,长6.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出土

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

玉蝉,东晋,长6.3,宽3.1厘米
南京市博物馆藏
江苏省南京市中央门外郭家山出土

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

 蝉蛹从土中爬出,蜕壳羽化,高栖树干,鸣唱一夏,流响声远的生命历程,很早便被古人关注和认知,并视为精灵神异,甚至挂钩联想到人的生死往复。于是,早在五千多年前,古人便拿玉来制琢蝉的形象,佩戴身上,期待拥有蝉的灵气与禀赋。最早的玉蝉,出于良渚文化,形象朴拙,背面钻有牛鼻孔,缝缀在衣物上,可强化巫觋上天入地、事神求福的法力。降至商周时期,玉蝉仍时有所见,除了装饰佩戴,还出现了放入死者口中作为口琀使用的玉蝉。

汉 清宫旧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死者口中放玉琀蝉的现象,最初见于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小屯二十号墓以及大司空村小墓群中,都出土过作为口琀的玉蝉。至两周时期,玉琀蝉渐渐多见,洛阳中州路、凤翔雍城等地的两周墓葬中,均有发现。到了汉代,玉琀蝉广为流行,成为遍及全国的时尚习俗。

玉蝉  后楼山一号墓出土

汉代有以玉剑首、碎玉、圆柱形玛瑙,甚至玉五铢钱为琀的,但最流行的,还是做成蝉形状的玉石或琉璃质琀。西汉早期,玉琀蝉头部呈三角状,双目外凸不明显,正面背部起脊,两侧斜面上用细阴线表现蝉翼,背面平直光素。西汉中期以后,则多见以“汉八刀”刻出双目、头颈部、双翼和腹部纹饰的玉琀蝉。西安曲江水厂西汉晚期十六号墓出土的玉琀蝉,以青玉琢成,整器呈中部较厚的扁平体,头部略呈弧形,双目外凸,正面头颈部碾琢几道横向弧形阴线,背部起脊,斜刀琢出竖向弧形蝉翼,另一面为腹部,碾琢阴线三角纹、斜“十”字纹与若干表示腹节纹的横线。寥寥数刀,酣畅利落,突显出“汉八刀”简约神似的韵味。

商代的绿松石蝉,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长4.6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 江西省博物馆藏。

  至于殓敛葬时使用玉琀蝉的目的,据《汉书·杨王孙传》:“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蜡,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可知,古人无非是想借助玉与蝉两方面的神力,可使死者死而不朽,蜕化成仙。这样的信仰与习俗,在稍后的魏晋南北朝,仍然颇为流行。但隋唐之后,玉琀蝉随着这种带有原始道教色彩信仰与习俗的退隐,而销声匿迹了。

安阳 刘家庄 商晚期

汉人崇蝉,世人不解其意。或喻高洁,或喻再生。仔细想来,人生与苦蝉无异。生于北土,蜕于南枝,四处飘零,不能自持。生来攀高枝,逝去伴糟泥。纵有万树繁花,到头来属于自己的只是一杯黄土。人生与蝉何相似,黄泉路上相怜迟。因恨口中含,盖悔醒悟迟。

徐州博物馆馆藏

汉代 玉唅蝉

扬州博物馆藏

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的展厅里,几只温润逼真的玉蝉引得众多游客驻足欣赏。这些玉蝉或形象简明,造型古朴,寥寥几刀雕刻而成;或精雕细刻,栩栩如生,纹理清晰。绿色玉蝉青翠欲滴,白色玉蝉温若羊脂,黄色玉蝉厚重凝练,不由得让人感叹其独特的审美水平和高超的雕刻工艺。

在M2009出土的玉蝉达10个之多,其形态各异,材质也有区别,个别带有明显的商代风格。其中编号为797的青玉蝉,为青玉质地,因长期埋藏在地下有棕黄色沁斑,圆雕技法雕刻而成,尖喙前突,双睛圆凸,颈部两道弦纹将头部与身体分开,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尾部呈三角形,给人以极强的立体感。编号为822的玉蝉,为青白玉质地,有棕色沁斑。弧形,尾部呈鱼尾状,背部纹饰卷曲。该蝉形制古朴,雕刻粗放,纹饰与青铜器窃曲纹有相似之处,有明显的商代风格。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乃属于清高一型。唐初虞世南写《蝉》:“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元朝王沂孙《齐天乐》言:“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关注古玉虫气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所以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一、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二、佩蝉,顶端有对穿眼;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贵族佩戴玉蝉,表示高洁。此时玉蝉形制古朴,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西周时期,蝉被赋予更高尚的寓意: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此时,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

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其造型规整,变化较少,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只是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很少再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

虢国墓地出土如此之多精致玲珑的玉蝉,充分体现了虢国贵族对玉器的喜爱和对蝉寄予的美好愿望。当然,在虢国墓地已发掘的几座贵族墓葬中, M2001和M2011未发现玉蝉,M2012仅发现一个,而M2009就出土了10个,有些带有明显的商代风格,其中M2009是该墓地目前出土玉器最多也是出土玉蝉最多的墓葬,也许,这些数量的多寡,和贵族的等级无关,仅仅是这些王公贵族的个人喜好。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0)

相关推荐

  • 中国玉器大全(秦汉 南北朝)2

    21.玉剑璏西汉前期高4.2 厘米 上宽4.3 厘米 下宽5厘米 中厚1.2 厘米1972 年湖北省云梦县大坟头1 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玉青色,略呈梯形,上端侧面有三个小圆孔,两面均阴刻几何形云纹.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河南部分3

    鹿形玉饰西周 高8.5.宽4.5.厚0.4厘米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基地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义成褐色.鹿呈片状站立形,抬头前视.橄榄形眼,耳向后,头顶角.角单枝,左侧三权,右侧二权,向上弯曲,鼻上 ...

  • 古玉镶嵌:晋国古都博物馆,馆藏西周玉器珍宝!

    山西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以弘扬晋文化为主线,是一座集中展示晋国新田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馆内采用实物与图版相结合的方式,从叔虞封唐到春秋争霸.三晋崛起,从新田古都的挖掘到古都的文化.祭祀.墓葬等,将这一典 ...

  • 区分汉代玉器的方法

    汉代玉器中有许多仍是利用绿色或黄褐色的玉料,但是另一方面,乳白色的羊脂玉大量增加.汉代玉器料的来源,大部分是由和阗输入的软玉.出土的一些玉器,与和阗玉很相近. 葬玉,是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它在汉玉 ...

  • 100件古代玉犬欣赏

    商 上海博物馆 ▲ 商晚期 玉狗 长5.7厘米 高3.5厘米 厚0.5厘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玉狗 三门峡国博物馆藏西周玉狗 美国史密森学会藏唐代玉狗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 ...

  • 100件古代玉璧欣赏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品种,也是很重要的瑞玉.先秦至汉,国家祭祀时,要用玉璧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作为佩饰时,要按照等级划分佩戴于身, ...

  • 100件古代玉琮欣赏

    玉琮 内圆外方 与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 称为"六器" ▲高城墩出土玉琮 ▲常州博物馆藏高城墩出土玉琮 巴尔先生旧藏 巴尔先生旧藏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

  • 100件古代玉梳欣赏

    良渚象牙玉梳 海盐县博物馆藏 商代玉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妇好墓出土 玉梳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玉梳(淅川下寺楚国墓) 战国 玉梳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 ▲玉梳 河北平山 ...

  • 100件古代玉韘欣赏

    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此消彼長,原始的形制,歷經時代越長,其變化就越繁,甚至發展到最後,因功能與紋飾大異其趣,往往被世人誤以為是兩種互不關聯的玉作,玉韘便是這類玉器之一.曆經數代發展,玉韘不僅造形産生差 ...

  • 100件古代玉熊欣赏

    ◆ 商 妇好熊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商代玉熊 ◆ 汉代 玉熊 一脸娇憨温顺的汉代熊 西汉 玉熊镇 徐州博物馆藏 汉代玉熊形饰 ↑ 江西南昌海昏候墓出土 一头670万的"熊" 美国伍 ...

  • 100件古代玉玦欣赏

    <白虎通>中说:玦,环之不周也.<广雅>中说:玦如环,缺而不连.这是古人对玉玦的形象描述. 兴隆洼文化玉玦 内蒙兴隆洼遗址出土 兴隆沟遗址七号墓出土一对玦饰 兴隆沟遗址4号墓人 ...

  • 100件古代玉璜欣赏

    新石器 双虎首形玉璜 故宫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 玉璜 上海博物馆藏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 ...

  • 100件古代玉虎欣赏

    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 自古以来便受到推崇 而历代的玉虎却少之又少  凌家滩 虎首玉璜局部 凌家滩   双虎首玉璜 石家河 虎  凌家滩   环形玉虎 石家河 虎头 上郭M5 玉虎 安阳殷墟妇好墓 玉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