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苏东坡传》13
在苏东坡这一段生活中写的数百首诗里,很难找到何者是主要的情调。他写戏谑讽刺诗,启人灵思的山水诗,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上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恐惧的气氛。再没有别人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更充分,别的作家要表达的,现在苏东坡都用美妙的诗歌表达出来:表达得更为清楚而深刻。
悟:高手的表现在于:一是多才多艺,技不压身;二是举重若轻,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挽屋柱之既倒。
须臾更堪笑,万事风雨散。
悟: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看开了,一切过眼皆成云烟。
跟着他有朗朗笑声的歌,我们也听到怒吼和叹息;在鹭鸶的鸣声之外,我们又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在水车上潺湲的水声之外,我们又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湖滨楼头的庆祝喧哗声里,我们也听到稀疏灰发人绝望的幽怨声。
悟:在所有遭贬黜的人内心,一定有挥之不去的悲凉,这构成了他无论怎样嬉笑怒骂都无法掩盖的人生底色。
苏东坡这个人,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
悟:人,快意恩仇,洒脱人生,有屁快放,无话闭嘴。
他(苏东坡)不是疯狂不顾利害,便是义愤填膺不能自制。他知道他的诗很快就会传到京师,但是他却毫不在乎。
悟:无欲则刚,无畏则强。
这是苏东坡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说也奇怪,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却写出了最好的诗歌。按照中国的标准说,到了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这时愤怒与苛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详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着。
悟:文章憎命达,富贵多庸碌。
望云楼
苏轼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悟:这首诗第一次读到,可我之前看过苏传啊!一定是自己当时不用心……此诗有禅理,似乎比“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更显虚静。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悟: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悠闲状,是空挡,idle。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二章 抗暴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