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麦!在华县见一次少一次,年轻人还有几个会?
相关推荐
-
农村三十年前交公粮的场景,忍饥挨饿排长队,记忆犹新
今年又快到收小麦的时候了,现在小麦亩产高了,收割也轻松了,也不用交公粮了,反倒还能领到种地补贴,这些在三十年前是怎么也不可能想得到的,忆苦思甜,总是令人唏嘘和感叹,眼前又浮现起三十年前交公粮的一幕幕场 ...
-
|趣读|那些年曾经吃过的代食品(二)
第二类代食品中我最熟悉的其中之一是麸子.麸子是在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过程中,筛出的碾磨碎的小麦表皮.一粒小麦,分为胚芽.胚乳及表皮三个部分.整粒小麦中胚芽占2.5%,胚乳占85%,胚乳是磨粉的主要成分.麸 ...
-
华州麦子开镰了,各种农具相继登场!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曾流传一句民谣:收了华州,饿死九州.在农业技术日趋成熟先进的今天,华州域外的小麦丰收也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不必去质疑民谣的真实性.进入六月,华州各地正式拉开 ...
-
小麦收获以后,是直接卖湿麦还是晒干了再卖,哪个更划算?
导读:小麦丰收在即,"湿麦"和"干麦"如何卖更划算?看完再做决定 马上就要迎来芒种节气了,而这个时候广大的农村地区早已经能听到四声杜鹃在白天.黑夜,一遍又一遍地 ...
-
嗨,乳山小盆友快回家割麦子啦!
时至端午节前后,有时间时总会跑到郊外去看看麦子.一路上能见到茂密的杨树林,能嗅到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还能踩着尘土飞扬的小路哼着我喜欢的旋律. 这时我能感受到些许与小时候相似的东西,只是这种感受只能藏在 ...
-
农村投资一个磨坊都需要哪些设备?大约需要多少钱?能赚钱吗?
农民的职业是种地,但单靠种地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因此,农民朋友们还需要找一些副业来做. 说起农村的副业,除了养殖业之外就是加工业.养殖业的投入比较大,而且,"张嘴货"也不太容易养殖, ...
-
农村人加工1袋(50㎏)小麦需要多少钱?看哥礳的面粉多白!
农村人加工1袋(50㎏)小麦需要多少钱?看哥礳的面粉多白!
-
麦收时节来临小麦价格再涨5厘:要不要请假回家收麦子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一早就被来自B站的一篇<后浪>霸屏,00后不知道有没有被感染,至少每日粮油身边的一帮80后们是掀起了一波转发潮,好似高告知朋友圈中的亲朋好友:我是青年! 当然,这些是限于 ...
-
我老家在华县瓜坡镇麦郭村,曾经那里最多的水果是......
小时候我老家华县瓜坡镇麦郭村,最多的水果就是小沙果(我老家叫临锦),每年暑假时生产队把队里的沙果树(当然还有其他水果树)分给村民,每户分得五.六棵树,由村民自己看管摘釆卖掉,卖的钱给生产队交接一部分, ...
-
华县曾经的自行车驾照你见过吗?我是第一次见......
骑自行车也需要驾照 有些人听上去有点稀奇 但这是真的 自行车驾照以前再全国多个城市出现过 今天,小编无意中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华州区的朋友发布的几张相片,仔细一看是陕西自行车执照,也可以说自行车驾照.我是 ...
-
解放初我在华县所经见的几件事
我对华州故乡的历史回忆(六) 作者 魏宏发 我生于渭南市华州区侯坊村,今年八十有四.人老了常常想起幼年的人和事,藉着头脑倘清,我把我青少年时代的经过,作为故事,讲给故乡的后人和朋友听. 讲讲 ...
-
见天见地,故土难离——”流年来袭“华县高塘随手拍
立足今日华州 尽览风土人情 说百姓 聊历史 笑看传说 (部分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见天见地,故土难离 作者 流年来袭 作者寄语: 我知道,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更是一个需要 ...
-
云南楚雄的南华县竟然是明朝七下西洋的大航海家郑和的第二故里?
郑和(1371年-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又作"三宝太监" ),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 ...
-
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华县人写给儿子的信被刊载在《共进》期刊上!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共进>半月刊编辑杜松寿与他的评论文章 作者 杜明科 <共进>半月刊是由陕西旅京学生杨钟健.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杨明轩 ...
-
《梁健续集:再启征程》第280章:华京见青
第280章 华京见青 曾老的双目微微泛红,握住了宋楷的手道:"宋市长,我不知该说什么,目前还没有一个省市这样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宋楷微微笑了,看向梁健,对曾老说:"或 ...
-
#渭南头条# “华县站”三个字背后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华州人时刻关注着华州火车站开通施工的消息.有网友留言尽快将"华县站"改为"华州站",也有人留言将"华县站"改为"渭南 ...
-
华县解放初年城区素描——(一)政府大门外饭店云集
邮箱:3125136050@qq.com 解放初年华县城忆(一) 作者 郝庆年 1949年5月华县解放,秋天我即考进华县第一完全小学(即现在的华县城关小学).两年从家背馍,每星期两次来回从县城东西门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