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粗犷与精细并存的明代玉器赏谈(上)

明代玉器作为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画师玉工们为我们留下了构画优美,技艺精湛的艺术珍品。他们在玉石难得而且易碎的玉材上,发挥并实践着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理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此我们以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器为例试做赏谈。
明代玉器发展的社会背景
明王朝政治统一,经济与文化大发展,商业因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而愈益发达。这一时期汉文化得以继承延续,日益兴盛,手工业生产极为兴盛,玉器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如该带饰图案以自然界瑞物为题材,表达福寿之意,呈现社会稳定、一派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
白玉镂雕松鹿纹带饰
明  故宫博物院
长7.5cm,宽6.9cm,高1.7cm
椭圆形,可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圆环,上层镂雕图案。图案又可分为两层,下层为镂雕带状枝条,上层雕山石,并杂生灵芝、松、竹。松、竹下有雌雄二鹿,雄鹿昂首,雌鹿俯颈,雄鹿身后有一龟,口中吐云,一鹤一雀立于松竹之上。图案两侧与环间各有一孔,可穿带。
同时,玉器制作所需的玉材,得到充足的供应,大型新疆和田玉等大量进入内陆,涌现了众多大规格尺寸的玉雕作品,尤以宫内收藏为盛。
青玉甪端熏炉
明  故宫博物院
熏炉高17.5cm,口径5.6cm
青玉质地,淡绿色,局部有深褐色沁斑及绺纹。熏炉为甪端造型,圆雕。甪端首即为熏炉盖。甪端独角,昂首,张口露齿,鼻孔朝天,四足直立,足上皆有羽翅,身饰龙鳞。中空可贮香料,香气可透过兽的口、鼻散发出来。
明代玉器的发展,除了玉雕艺术发展的客观因素之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在政治上,因为统治阶级的重视,玉器不仅是权利的象征,还是等级的象征。王室成员普遍服玉带、玉组佩以示尊卑有序,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财富、礼制等含义。
龙纹玉带
明  故宫博物院
玉带长9.5cm,宽4cm,厚0.6cm
由20块白玉带板组成,缝缀在红色缎子的鞓带上,非常完整。其中桃形6块,条形4块,长方形8块,一端微弧者2块。整套带板采用镂雕技法,在席纹锦地上浮雕龙纹,分正面和侧面两种形象,用阴刻技法琢刻鳞纹。
玉组佩
明晚期  故宫博物院
组佩通长53.6cm,由53件玉饰串成
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玉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再就是工匠地位的相对提升,明代颁布了以银代役的法令,匠人可以自主经营,改善了工匠的待遇和地位,极大地刺激了其生产积极性。自主经营的著名玉雕匠人首推苏州陆子冈,其是明代嘉靖年间即已成名的玉雕大家,其名字是成为品牌的象征,高档玉器的代名词。
青白玉“子冈”款过枝花卉纹方盒
明  故宫博物院
通座高9cm、盒高6.2cm、口径7.8cm、底径6cm
同时宫中设立“御用监”,掌造办宫迁所用诸玩器,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这件海东青啄雁饰带有“御用监”款,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
明  故宫博物院
玉饰长5.5cm,宽3.5cm,厚1.4cm
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作品背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从造型判断此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其次,在经济上,生产力进步的推动作用,也就是琢玉工具的革新,根据宋应星《天工开物》的记载,明代的工匠已普通使用“水凳”,这一制作技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是玉器琢制技术的一次重大进步。
琢玉水凳 宋代玉器艺术馆藏
再次,玉器的规模化、集约型生产方式的出现,玉器生产基地的形成与繁荣。苏州的专诸巷治玉,以精巧见长,小巧玲珑。赫赫有名的陆子冈,姚宗仁,郭志通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

苏州专诸巷

明代玉器的审美情趣

明代作为玉雕艺术的继承和繁荣期,对前代玉器的雕刻技法、造型艺术、纹样装饰进行了综合运用,加上玉料来源充足,使得明代时期玉雕的发展更上一个层次。
白玉杯盘  明  故宫博物院
杯高5.6cm,口径8.3×10.2cm
足径4.5×5.9cm;盘高2.4cm
口径18.8×22.1cm
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
青玉鸳鸯卧莲云龙柄执壶
明  故宫博物院
口径9.7cm,底径7.6cm,高15.6cm
玉双管式笔插
明  故宫博物院
笔插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
青玉质,色略暗。
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
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明代玉器的工艺特征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工艺特征,周代神秘,汉代瑰伟,唐宋自然,元代气势,明代玉器的工艺特征是粗犷浑厚,不拘小节,这应是由大刀阔斧的元代北方之工匠工艺演变而来,古玩鉴赏家将这些特点形象地概括为“粗大明”。
青玉乳丁纹圭
明  故宫博物院
长20.2cm,宽6.2cm
“粗大明”意识是粗犷、宽大的玉器属明代,也就是说,明代的工艺特征粗犷、宽厚,常常忽略细部的处理。明代玉器大多是浑厚粗犷,但小件饰品则雕琢得十分精细,因此,严格说来,明代玉器是粗犷与精细并存。
玉螭纹笔
明  故宫博物院
笔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白玉卧虎
明  故宫博物院
虎长5.6cm,宽2.2cm,高1.1cm
白玉琢制,卧伏形。长尾前伸贴于体侧。考古出土的虎形玉雕均较薄小,多用作佩饰。
明代玉器造型的艺术特征
明代玉器有两大造型特征。其一是圆润敦厚形。器形轮廓规整,手感圆滑,不见棱角,风格属混沦精约。圆润敦厚形的出现,是因明代仍恪守传统艺术思想及结构规范,如宋代那样的尚礼,所以玉器尚存宋玉那种古拙厚朴的风格。如此玉杯所饰夔纹及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
明  清宫旧藏
杯高12cm,口径3.2-10cm,足径4.5-7.1cm
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尾夔一周共6只,首尾相接。杯腹饰6组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杯的一侧透雕凸起的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
其二是粗犷豪放形,造型简练,轮廓不加修整,线条粗犷遒劲,如大刀阔斧挥之而就,存有宋、金意蕴。粗犷豪放型风格的出现,是因社会文艺思想中又有向往世俗生活的乐趣,思想解放,情感激荡,表现出对传统文艺思想的背驰与挑战。
青玉执壶
明  故宫博物院
高23.2cm,口径5cm ,足径6.4 X 8.4cm
再加上对元代玉器劲逸豪放风格的借鉴,玉器粗犷豪放风格,当出自艺术发展的必然逻辑。这两种文艺思潮的并行与对立,是造成明代玉器两种造型特征的基本原因。
玉兽纽夔龙纹樽  明  故宫博物院
玉樽圆柱状,通高11.2cm,口径6.2cm
青白玉质,略显黄色。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

(0)

相关推荐